毫无疑问,跨界已经成为当下潮流不可缺少的字眼。从传统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跨界风潮愈演愈烈。艺术自然也不例外。不仅仅是利用商业的资源和素材实现新的衍生,还有很多艺术家和科学家、音乐家、设计师和建筑师等其他身份的个体或群体展开跨界合作,而且不少艺术家也兼具着多重身份。单纯就书法而言,书法与绘画之间的跨界,一直属于书画艺术的经典之论,也是一个老话题;书法与摄影,多年前,王冬龄就曾在摄影图片上书写。书法是一个丰富的艺术载体,跳脱其原本的表现形式,在不同领域都存在着跨界的可能性,展现着汉字的无限可能。
跨界是相对于现代世界学科过度细分来说的,各个专业领域的深入和相对封闭,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就变得新鲜和有趣,会给自身的学科领域带来刺激和灵感。但是,如果是仅仅借助其他领域里非常普及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来促生艺术系统里的认同,无法真正对自身工作或其他领域产生作用,如同昙花一现,这样的跨界就很可能是一次性的。而要证明是否具有意义,除了寻求被跨界的专业领域的判断外,最好的方式就是时间了。
潘天寿 小亭枯树图轴 139.5×62cm 纸本水墨 1961年
图片选自“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
在这幅作品中,潘先生题了一个少见的长款:“曾见天池生拟倪高士小亭枯树轴,笔意奔放,格趣高华,[蕴]荒寒于古简之外,至为难得。兹再拟之,不识落谁家面目耳。‘华’下脱‘蕴’。六一年辛丑岁暮,寿并记。”以其俊洒飘逸的姿态立于图轴右侧空间,见其大气的同时也弥补了构图带来的过于空阔之感。另外,画上印章为四枚,常用的白文印“潘天寿”与两个朱文的“阿寿”均落于款识四周,圆形朱文印“宠为下”压于左下角的空白处。
在艺术学研究的范畴,专家和学者们通常为了区别艺术门类的差异,体现它们不同的审美特征和形态结构,以便后学者能更好地了解、把握其艺术规律,并进行学习、归纳和总结,所以对它们以物化的形式界别,将其分为文学、绘画、书法、音乐、雕塑、戏剧、建筑、电影等艺术形态。不同的艺术确实有不同的语言属性,有其独有的表达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现代人群多元化的审美需求,某些艺术类别形态边界被打破,其界限已显得没有那么泾渭分明。一件绘画作品可能是集色彩、线条、音乐和摄影为一身的视觉艺术表达,一台舞台剧也许是集戏剧、电影、舞蹈、美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如果这种现象说是艺术出现了跨界,那么跨界是艺术形态本身的解构和重组,其表达变得更为自由。跨界已是时间、空间、时空的存在转换,对艺术家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学技术背景下满足更为迫切的时代诉求,书法艺术其实也不例外。
吴昌硕 西汉喻陶陵鼎拓本 补花果长题轴 1902年 西泠印社藏
书法作为传统艺术,通常是用毛笔在纸张、布面或绢本等传统材质上进行书写的视觉艺术。然而,当下一些书法跨界的尝试,在传统物化认知上讲,很难确定是书法还是其它艺术门类?如书法在时装上的直接书写,书法成为一个行为事件或是服装装饰或设计的其中一个元素;书法在雕塑中表现,汉字式的雕塑也成为雕塑家文化观念表达的一个意图;还有舞蹈艺术中对中国传统书法线条之美吸收和书法意象观念的阐述;现代建筑中对传统书法的简约简练审美风格的吸收和再发挥等等。书法和其它艺术门类互相渗透,难分彼此,或者成为公共艺术的一个部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皆是当下审美多元化和观念综合化的表现。
黄宾虹草书临张弼、桑悦书卷
图片来自:古物影——黄宾虹收藏书法作品展
每种艺术门类的审美形式本身是具有独特审美特性的,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遭遇到各种现代文明的冲击,频繁进入公共视野,由纯粹的视觉审美自觉向社会学的意义层面拓展。尤其是西方的绘画艺术在二战以后,各种绘画风格样式基本全部尝试了一遍,视觉艺术不再是主流,各种现代工业文明成果的相继出现,绘画逐渐走出架上,走出高不可攀的“审美神坛”,和科技、影像结合在一起,走向生活化和平民化,人人可以参与其中,具有非常明显的综合性艺术特征。
张宗祥致姜丹书信札 1951年6月13日
当下书法艺术发展的艰难,首先体现在观念的束缚和对传统审美方式的过分依赖。书法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既可以继承中国传统审美的方式,在传统的书写方式上深入研习,吸收现代审美的新成果,达到突破和创新;也可以打破传统书法本身的审美习惯和传习形态,走出约定俗成的书写规则,成为独立的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水墨表达,或者是综合艺术的一个因子,建构新的艺术形式或艺术形态,真正实现艺术在传统固有形式上的解放。解放并非是对传统书法的背离,大逆不道的数典忘祖,而恰恰是弘扬传统艺术的源头活水,开渠引流的革新表现。书法不仅可以是中国美学的书写传承和延续,而且可以是书法精神的观念重构和弘扬发挥,两者兼而有之。
齐白石 黑荷蜻蜓 98.5×46.5cm
纸本墨笔 轴 1934 年 北京画院藏
总而言之,其实并不是说只有跨了界,书法艺术才会有突破。在书法遭遇瓶颈之时,艺术多元化的综合表达,给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路和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广大的艺术家需要给这些尝试者们一定的包容性,提供试错和成长的空间,让书法艺术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活起来,传下去。
(作者为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