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美术网》编者按语:
这是一篇既有史料价值又有学术高度的文献,对艺术家朱寿友的研究,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作者李群成是位有着书法家职衔的资深作家,从专家角度谈书法,从作家本能上写人生,透折老战友来时路上的初心始成,解读书理文脉的发展趋势。
朱寿友的人生之路,虽然不是经磨历劫却也是大开大合。
他做为率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书法、篆刻作品展,又成为国家美术馆收藏当代人书法作品的第一人,被誉为当时军旅书法三巨头之一。朱寿友的德才兼备,尤其是丰厚的学养和正直豁达的性情,给书界带来一片清新的气象,引起了军内外的广泛关注。
就在他即将入主全国书法界领衔人物时,却离开了军旅岗位,使人们举荐军旅书法家来改变当代书坛大结构的举措泡了汤。假若他不在那个当口离开部队的话,当代书协领导人的历史将被改写。这不是个人的得失,是一个时代的遗憾。
大开大合悟人生。
痛惜之情,怀憾之心,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动力。诸多的不如意凝聚笔下,再生了一个鲜活的艺术家。经过多年的历练,朱寿友的草书、隶书、魏书、篆书(甲骨文)、篆刻,五体皆能,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对李群成对朱寿友书法学术品评颇有同感:
他的草书娴熟的笔法,准确的结体,老辣的线条,灵动的笔墨,通贯的行气,都让叹为观止;
他的隶书作品,用笔果敢,轻松自如,多采用纵有行横有列,行距紧密字距舒展的布局,极具音乐的节奏感;
他的甲骨文,用笔爽利,结体精准,线条练达,欹侧错落,尤其在辨识解读中,凸显博学和禅心;
他的篆刻,不管是阴文还是阳文,皆忠实于秦汉,尤其是在线条的锤炼上,透出秦汉时代的雄强、霸气。
《我的战友朱寿友》一文令人感动的还在于,解析了一个艺术家拼搏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遇变不惊的处事态度。文中说:“如今他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一生有波折,也留有遗憾。不过,波折和遗憾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凭着他豁达、畅快、开朗的性格,一定是一个长寿多福之人。”
是啊,长寿多福——战友情深,溢于言表。
朱寿友在谈书法时说道:“任何一个线条,那怕一个点,在书写过程中都要有动作,做到‘一波三折’。”我觉得,这波与折就是他自己的人生写照。
体悟到了“一波三折”才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谛;
体悟到了“一波三折”才感受友情的可贵。
龙年春节到了,衷心祝愿艺术家朱寿友和关心他的朋友们,新春快乐!
李人毅
2024年1月16日于北京
朱寿友
书家简介:书法家,字老谷,号临江逸者。1945年9月出生于江苏淮安。1982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曾任中国书协二届和三届理事、辽宁印社社长、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南京印社副社长、世侨书画院顾问、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顾问。
我的战友朱寿友
文/李群成
大名鼎鼎的朱寿友是我的老战友。
我说他“大名鼎鼎”,一点都没有虚夸的成分。因为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期,敢于投全国书法篆刻大展的,基本上都是知名的老一代画家兼书法家。而当时的寿友兄年方三十岁出头,书法和篆刻作品就屡屡入选、获奖全国大展,成为专业书法家,并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加入了西泠印社,还担任了辽宁印社社长,成了人们公认的书法、篆刻界大咖。
2019年7月,参加由宁夏文史馆主办的“贺兰雅集”活动,开幕式上与老友周俊杰留影
说起寿友兄,还要从20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
我1971年年底调入陆军第68军司令部时,寿友兄就在政治部宣传处工作。不久政治部宣传和文化职能分开,成立文化处,他是文化处的干事,从事专业的文艺创作和文化管理工作。因为我们都在一个楼上上班,一个食堂吃饭,又在一个大院里居住,不久自然就十分地熟稔了。因为他早我几年当兵,又年长我几岁,所以,我们常以弟兄相称。
1985年,全国第二届书代会上(左起:蒙子军、刘蔚、魏传统、李铎、朱寿友、夏湘平)
那个年代正处于“文革”的特殊时期,各个艺术门类都被视为“毒草”而受到批判时,唯有书法,因为可以书写毛泽东诗词,而“一枝独秀”。在此情况下,寿友兄因为在文化部门工作,就成了书法艺术的领航者,率先拿起毛笔,开始临帖,走上了书法之路。在他的影响下,司政后机关我们七八个书法爱好者,也开始临帖。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学书法要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必须先学会站立,再学会走,继而学跑。学习书法,首先要从楷书学起。故此,我们几个人在以唐楷、二王为临习模本的情况下,寿友兄却以新魏体作为临本,夜以续日地临帖,同时,也开始学习篆刻。他还利用部队驻守江浙的有利条件,借出差的机会,遍访诸如林散之、沙孟海、萧娴、费新我等书法大家,书法和篆刻艺术都得到了快速提升。早在1973年“江苏省国画书法印章展览”上,寿友兄初试锋芒,就有篆刻作品得以入展。
1975年部队调防吉林后,全国书法热逐渐兴起。当年,吉林省所属部队归属于沈阳军区,他又有机会到沈阳结识了碑派大家沈延毅先生,又到北京拜访舒同、启功、沈鹏等当代名师,并得到他们的亲炙。
寿友兄经过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使他逐渐形成了坚韧、诚朴、豁达的性格。他喜欢读书。除在书本中广泛吸取营养的同时,还不断地走进名山大川,敞开胸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并融入到自己的书法、篆刻之中,使他的书法和篆刻逐渐走向成熟,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随着全国书法热进一步升温,我们部队驻地也和全国各地一样,相继办起了书法作品展,寿友兄就屡屡入选吉林市和吉林省的展览。1980年,他的篆刻作品,又入选了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从而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后的第一批会员,也是当时最年轻的会员之一。1986年,他的书法作品又入选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与孙晓云、华人德、吴振立等人同获一等奖,从此一举成名。他作为军旅书家,还在中国书协第二、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理事,成了闻名全国的军队书法“三巨头”之一。
1986年,在全国第二届中青展上获奖,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习仲勋、方毅、宋任穷以及钱昌照等亲临授奖寿友兄在书法、篆刻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引起了全国书法界的广泛注目。故此,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大力支持下,1988年,他率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书法、篆刻作品展,成为了历史上在国家美术馆举办书法、篆刻作品展的第一人。展览结束,中国美术馆又破天荒地收藏了寿友兄4件书法作品(其中一件为四条屏),他也成了国家美术馆收藏当代人书法作品的第一人。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具体地说一说寿友兄的书法和篆刻艺术。
大家都知道,在书法界,很多人常常用“五体皆能”来形容某个人的才艺。不过,在我看来,大多数都有夸大其词的成分。即便是当代书法界名家,大多也是只一生守住一两个书体。而对于寿友兄,我不敢说他“五体皆能”,但是,他的新魏书(尽管后来已经完全放弃,但是其达到的水平还是不容忽视的)、草书、隶书、篆书(甲骨文)、篆刻,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寿友兄的各种书体,都极其重视线条的锤炼。他曾说:“要想使书法线条古朴、灵动,就要重视线条的锤炼。任何一个线条,那怕一个点,在书写过程中都要有动作,做到‘一波三折’。”故此,他的书法作品,不管是草书、隶书、篆书,都显得十分的灵动和飘逸。
我们先来看寿友兄的草书。他的草书首先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入手,感受行书之气韵。继而又临习王羲之的十七帖、大观帖,以规范字法。之后又汲取唐孙过庭书谱的灵动,怀素小草《千字文》的含蓄和简约。因为他早年有魏碑的深厚功底,故而又从《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和近代碑学大家于右任的草书中汲取营养,使他的草书既不失晋唐草书简洁、灵动、飘逸,又不失碑派书法的稚拙、雄强与老辣。他在书写过程中,娴熟的笔法,准确的结体,老辣的线条,灵动的笔墨,通贯的行气,都让人叹为观止。
他的隶书根植于汉代《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等名碑,又博取清代隶书大家之长,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们来看他的隶书作品,多采用纵有行横有列,行距紧密字距舒展的布局方法,整幅作品犹如翩翩起舞的少女,牵手联肩,婀娜多姿,极具音乐的节奏感。他用笔果敢,轻松自如,毫无做作之嫌。线条老辣,雄强恣肆,尽显大汉雄风。从每一笔一画分析,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一样,笔笔有动作,线线有交代,那怕是一个点,也能体现出古人所描述的“一波三折”的用笔方法。
当年我和寿友兄同在徐州和吉林时,在我的印象中,他好像并没有涉足甲骨文。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调回南京后,我到南京去看他,才首次看到他写的甲骨文,着实让我大吃一惊。他写的甲骨文,用笔爽利,结体精准,线条练达,欹侧错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还担任了江苏省甲骨文研究会副会长。当时他还送我一副甲骨文对联。因为我从未涉足甲骨文,他就给我讲每个字如何辨识,如何解读,让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博学和用心。
如前所述,寿友兄的篆刻是很早就出了名的,他在篆刻上也是下了大功夫的。他的篆刻,不管是阴文还是阳文,皆忠实于秦汉,尤其是在线条的锤炼上,追求的是雄强、老辣的艺术风格。我们看他的印,犹如看到了一个钢铁巨人,雄伟彪悍地站在你的面前,尽显秦汉时代的雄强、霸气之风格。
我与寿友兄相识五十多年,每次相见都是闲聊得多,从没有当场看到过他治印。2003年“非典”过后,他随江苏省文史馆采风团到河南采风。因为他难得到郑州来,我正巧又有两方福建朋友送到4公分的大章料需要治成印章,故此,采风结束,就留他多住了两天。晚上,我们在宾馆里一边聊天,他一边摆弄章料。不一会儿他告诉我说:“章刻好了。”我有点纳闷,一没有看他打印稿,二没有打印托,就说刻好了,真让我不可思议。印刻好后,我拿到家里打上印油,盖出来的印托果然古朴不失典雅,雄浑不失灵动,真乃好印也!以此也可以看到寿友兄的治印水平和娴熟程度,非同一般。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相信命运之说。但是,一个人命运的好与坏,又是客观存在的。命运有偶然成分,有自己努力的结果,有时候也离不开贵人相助。在艺术上,寿友兄是幸运的,因为他赶上了中国文化全面复兴的大潮,再加上个人的悟性、勤奋和名师指点,才使得他的艺术成就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但是,有时候命运也捉弄人,会让你始料不及。
正当寿友兄艺术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他邂逅了解放军南京军区一位既懂艺术,又爱惜人才的好领导。当这位领导得知寿友兄是江苏人时,就问他愿不愿意调回南京,并许诺安排在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从事专业艺术创作。
江苏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对于常年漂泊在外地的寿友兄来说,能回到故乡,自然是梦寐以求的事情,也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令人不曾想到的是,他持调令到南京军区报到的时候,由于领导更迭,一位既不懂艺术,又不重视人才的领导上位,他自然就受到了冷落,让他在军区招待所一住就是四个月。
对于一个高层次艺术人才来说,遭到如此冷落,既没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又没有了艺术创作的条件,真可谓“老牛掉到水井里,有力使不上了!”在此情况之下,怎么办?寿友兄只能主动提出转业,这也正好中了那位领导的下怀,转业后被安排在江苏省文史馆工作。
寿友兄转业地方不久,随着解放军艺术人才的逐年增多,中国书法家协会需要安排一名高水平的部队书法家担任副主席。当时排在寿友兄前边的两位书法家,都已是八十多岁高龄,就连排在他后面的两位书法家,业已“廉颇老矣”。找到寿友兄时,他已经转业地方工作,自然也就不在安排之列,也成了书法界和本人的一大遗憾。
寿友兄在艺术上的功成名就,使他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一生有波折,也留有遗憾。不过,波折和遗憾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凭着他豁达、畅快、开朗的性格,一定是一个长寿多福之人。
因为我与寿友兄有着共同的志趣和爱好,我们相识半个多世纪以来,自然是感情甚笃。自从他调回南京,我除工作原因跑北京比较多之外,跑的最多的就是南京了。每次到寿友兄家里,畅谈友情,畅谈艺术,总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前几天我给他微信闲聊,说起我也是常写文章之人,还准备出评论集,却一直没有写过介绍他的文章。为了不再留下遗憾,故成此短文,也算是与寿友兄情感笃深的一个见证。
(2023年12月于海南)
李群成
简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书法、美术作品多次入选(获奖)中国书协和河南美协的展览。在报刊、杂志及互联网发表散文、评论、随笔170余篇40多万字,诗词(楹联)数百首。出版有《李群成书法作品集》《崛起中原—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李群成》《春诵秋吟·李群成诗词楹联集》《沃野颐真·李群成诗词集》《尘封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