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渝光 男1970年生于黑龙江省,祖籍山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大荒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副秘书长,专业画家,作品曾连续十余次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展览,并有多幅作品获得国家级“优秀作品奖”。作品参加2013年度,2014年度“实力与价值”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美术报,神州诗书画报,生活艺术快报,华侨艺术,艺术前沿,美术观察等报刊曾专版介绍。被相关报刊评为“中国当代最具学术与收藏价值的艺术家”。2014年受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的邀请举办中国画个展及中国山水画的学术讲座。出版《杨渝光山水扇面作品集》,《中国美术家大系---杨渝光卷》及合集十余部。2015年获得第十四回“日本•北海道国际水墨画协会展”金奖。
作品被各级博物馆,政府,集团公司及国内外收藏家收藏。曾在美国,英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出版有“杨渝光中国画作品集”近年来游历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德国,葡萄牙,梵蒂冈等国家遍访各大美术馆,博物馆,进行艺术考察。
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道:“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是一种仰望,可以表现出山水的高大雄奇,有高山仰止的伟岸视觉效果,深远就是一种“曲径幽深”的视觉能让人从前景进入中景及远景,让视觉深入画面突破有限的空间、进入深远之境,郭熙又曰:“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后又有韩拙提出的阔远、迷远和幽远,中国山水画的“六远”说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中国山水的创作理念。
中国画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空白”说,看画一定要看画了什么,但也要看没有画什么的地方,就是空白处。清初笪重光在《画筌》中说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其实就是说主体与背景的关系。而中国画恰恰就是省略了很多背景,让观者面对一幅画时充满了想象的空间在山水画中,这些空白处即可以表示云、水或天空,也可以表示出无限的空间画面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尺幅中表现出无限的景色,谓之“咫尺千里”这就是中国山水画的无穷魅力。
中国特有的笔墨纸砚及中国人独特的观念及思想,形成了中国独具写意精神的绘画,我理解的写意精神就是抒写胸中意象,描绘个体精神,那么就是说中国的写意画是“写”出来的,就是“逸笔草草”用笔是率真粗旷的,是不追求形似的,也就是只有在不求形似的率真的抒写状态下才能把作者胸中的逸气表达出来,也只有在这种率真的状态下才能把作为个体的画者的个性表达出来。当然,在抒写之前能够熟练的驾驭笔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笔墨语言的成熟是一个艰苦漫长的求索过程,也就是说只有笔墨语言成熟了才能够准确地抒写出胸中意象,描绘出个体精神。从造境上来说,中国山水画最具特色,山水的宏阔、四季之轮回、草木的枯荣、云雾之变幻都以自然的存在而让人惊叹,而中国人对自然山川则赋予了一种别样的情感并从山水中找寻到了中国人独特的东方语境,世间万物的动与静、美与丑、黑与白、高与低、大与小、刚与柔等等都可以在山水中表达出来,山水画就是中国人对自然宇宙的认识与概括,是中国人的哲学观。
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尊崇与膜拜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国人,陶渊明的“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仍是无数人心底里的一个梦,每每我从城市去乡村都会产生这种感触,为什么要去城里呢?乡村的山青水绿、小桥流水多好,可是为什么不去城里呢?城里多繁华,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可能这就是远离了才见美好,拥有时不知珍惜吧,也可能是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梦想吧!
山水是人类与万物共同的家园,人类的每一处乡村城镇都坐落在山水之间,当工业文明在人类社会迅猛发展时带给当今的我们无数的惊奇与欲望,同时大面积的森林被毁、江河污染、气候异常、空气污浊,已到了该警醒之时。爱护环境、善待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是我们人类的职责所在。
绘画是追求真、善、美的,同时也反映出画者对自然社会的感悟与自我的心路历程,一幅作品或宏阔或魂丽或曲折繁复、或典雅华贵,我们就会从画中体会到作者胸怀的阔大豪迈与雄奇壮美,或会看到他人生经历的崎岖与不易,也可体味出他心态的静溢与祥和,这就是画为心象、书为心声。
一支画笔,浓淡干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所表现的就是画者的人生,我深知我的笔墨语言还需锤炼表达还很肤浅,恳请各位前辈师长和同道提出批评与指正。
杨渝光
2015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