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渊,上海莘庄人。出身艺术世家,幼时由父亲张守成传授书画,十五岁始先后从江寒汀、俞子才、刘旦宅为师,又向陆俨少、叶露园及舅父陆抑非等诸名家学习请教,现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上海书画院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为上海第九、十届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中国画教授。已出版《张渊画集》、《从自然到创作》、《张渊绘画艺术》及同名艺术教学录像带《天平楼画集》等专著十数种,曾入《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当代艺术界人名 录》、《92中国美术家》、《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中国人物志》、《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华人物大典》(第一集)等辞书。
张渊画路开阔,擅长花鸟、山水,笔墨清丽,意境幽远,功力深厚,既显传统,又汲取西画技法,作品工写兼备,新意迭出,继承和弘扬了海派绘画艺术风格,成为沪上卓有成就和影响的画家之一。书画金石大家钱君匋曾评其“花鸟、山水、人物无不擅长”,特别赞誉她的山水画“笔墨蕴逸、苍劲姸润兼而有之”。
有这样一位女性,系出名门,身不骄;净心素雅,世如莲;淡看浮华,锲不舍,她的人生,就像一出大戏,起落曲折,历经风雨却能洗练风华,独具风骨,自有格调,她就是张渊。
我几乎是带着一种品味的眼光,来欣赏张渊老师的这本画册,带着一股虔诚,去品读她的画,品味她的人生,用心去感受这一张张一幅幅作品。吴湖帆、陆抑非、张守成、江寒汀、陆俨少、刘旦宅、俞子才……这些名字在我眼前一一略过,在张渊老师的画中我看到了何谓“传承”,何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何谓“笔墨当随时代”。
金笺山水-青海拉脊山(图2)
张渊老师的父亲是画家张守成。张守成先生20多岁时就和王季迁、徐邦达、陆抑非、朱梅邨等8位画家拜入画坛宗师吴湖帆门下,成为吴先生“梅景书屋”的首批入室弟子。张先生尤其精绘花鸟亦擅山水,张渊老师深受其影响,耳闻目染,留心翰墨。其母陆秀平出身书香门第,也是吴湖帆的得意弟子,堪称“画坛女杰”,就这样吴湖帆先生就是张渊老师的太老师了。得此渊源,张渊老师小时候常随其父去“梅景书屋”观摩古画,得以聆听吴先生教诲,吴先生对张渊老师的画艺赞扬有加,还曾把一部宋人画册借给她临摹,并在其19岁时创作的《东洞庭山图》长卷上题词,以资鼓励。吴湖帆先生出身于名门,是南派山水画大师,极善书画,又精于收藏、鉴定,兼通诗词,张大千先生评价吴湖帆,说其具有宋人的丘壑,又有元代人的笔墨,唐人的风韵。深受吴先生的影响,张渊老师对宋代院体画有了直接的感受。
时代背景和父母的教养为张渊老师创造了学习传统中国绘画的优厚条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其中重要的一环,家学渊源对学子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那是一种旁人无法企及的得天独厚。曾听张渊老师说过,她一开始学画的时候,以临摹其父的画稿和作品为主。但张守成先生觉得光是临摹,没有创新,不可能有超越,其舅陆抑非先生(陆抑非,杰出中国花鸟画大家、书法大家和卓越的美术教育家,被誉为近代花鸟画“四大花旦”之一。)也认为“入室”容易,“出室”难,优秀的画家一定要能够找准方向“出室”,在他们的要求下张渊老师转学多师。1959年,在其父张守成的引荐下,张渊老师拜了当时上海花鸟“四大名旦”之一的江寒汀。之后又随俞子才先生习山水画。1962年江寒汀先生去世后,张渊老师又师从刘旦宅先生习人物十余年。因为陆俨少先生当时也是中国画院的画师,与其父张守成是同事。张渊老师常以晚辈身份向陆俨少先生请益,虽然未拜师,但却受到弟子般的教导,上世纪60年代陆先生刚创作出《杜甫诗意册》百开,便将原作悉数借其临摹,完成后更是得到陆先生的肯定,这使张渊老师在山水画创作理念、技法、风格等方面收益匪浅。自幼的耳濡目染,加以本人的聪颖和勤奋,于修养和法度而言,自然得天独厚。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令人钦佩的是,就算是在文革那段动摇的岁月中,张渊老师也没有停止对绘画的热爱,为了不受到批评,为了能坚持画画,她选用了当时十分有名的雕塑“收租院”,还有样板戏为题材,把泥塑《收租院》的照片和“样板戏”的剧照,绘成白描,来练习线描,即不荒废笔墨,又可避开指责,用心可谓良苦。在当时,因其父张守成被错划为右派的缘故,张渊老师的命运之路可谓崎岖不平,那是她人生的一段苦旅,但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也许也就是缘分,在那个风雨漂渺的年代,在面对人生的逆境、生活的困境时,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经历风雨,洗练风华,和风细雨润心田。
金笺山水-群林残雪(图1)
张渊老师对绘画痴迷,性格决定命运。中国画的情深意长,在于它的含蓄和缠绵,她时时在人生如意不如意之间徘徊,可她定律的稳定造就了今日之成熟。读画看人,要说的是,她的绘画作品贯穿了一条长长的情感血脉,是在传统的根基上演化前行。爱山水更爱花团锦簇,用心情抒写,这与她的学识修养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的作品满是清气飘逸,纯净的画面和与自然对话中的层层风韵。
品读张渊老师的画,这一张张一幅幅,既有宋画的古意又具现代的气象,两者浑然天成,在她的画中感受石涛“笔墨当随时代”尤为深刻。可以说张渊老师的绘画是得益于“转益多师”,所以花鸟、山水、人物等都拿得起笔。但是“多师”也更容易像某家、某法,脱离于生活、自然,与现代人的审美产生隔阂。而在张渊老师的画中我们却能看出她的确从传统中来,但更是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就比如张渊老师继承其父张守成文人画的传统,但其画风却并不受影响,与其父花鸟画形成鲜明特色。她的花鸟画以写意见长,笔调清新,倾慕于表现禽鸟间的亲密感情,更在背景上置以山水,意境大气脱俗;又如陆俨少的山水画,是笔势放大了的元人画,在元人用笔的柔劲上,增强了硬度和阔度;俞子才的山水画则出自吴湖帆,得吴门画派丰腴苍劲的意势,而张渊老师有心,两厢吸收,加上她自己的胆识笔力,使她的山水画,具有寓豪纵于蕴藉的气局,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诱人美感。她的画,就有着这样一种天真、雍容和静寂的气息,体现出一种清新而不虚浮、自然而不粗率的格调。
上世纪80年代之后,张渊老师的创作逐渐多了起来,写生的机会也多了,深入传统之中,吸收传统的精髓,并将掌握到的技法,带到大自然之中,一直是她所坚持的。她历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画了数以千计的写生稿,从自然中得到灵感,用双眼去捕捉自然的情趣与灵动,这对创作是有非常大的益处的。时下所谓学古人、学传统,开口宋元,闭口八大、石涛的人多如牛毛,但能真正做到登堂入室,又不被传统套住的人并不多。凡是创新其实都应当有自己的摸样,要有出处,看张渊老师的画就能看出这些出处,她在传统的基础上扩大自己作品的格局,每每会出现一些新趣味,因其内心的渊源及传承的渊源,似两股清泉,经过云蒸霞蔚,在林泉花草间奔腾流淌了几十年,终于汇聚在一潭清澈之中,那潭清澈,幻化成缤纷的墨彩,成就了张渊。
我们常说,中国画是民族艺术之一,其核心动力是悠久而强固的“中华魂”。外来的科技,可以直接引进;外来的艺术只能借鉴。艺术讲究形式和风格的独创性,有了这样的“性”,才有人爱。中国画传统源远流长,灿若银汉,探其根本,无非一师造化,二师古人。然而造化是源,根扎于中华大地,中国画的花果,生发于兹。古人是流,是中国绘画史上各派各家汇集而成的长河,画家们游泳入出其间,为的是涵养,壮大这条河流。洋“古人”也是“流”,而且是外在的“流”。
学习民族绘画传统要有选择,要择其流派家数和自己性格特点相近的,始可广涉,继则约取,最后融会贯通,汲取而为自己的东西,若方枘圆凿,违反了学习传统主、客观间的内在关联,势必格格不入,揉合不到一起来。
再看张渊的作品,就能感受到这种融合之美。她的金笺山水《群岭残雪》(见图1),画面描绘冬去春来的景色,正如画中所题“群岭雪残春又动,平峦汀上草芊芊”。色彩明亮的早春景色与画中主题“残雪”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使人眼前一亮。画面一破以往陈陈相袭的旧模式,使观者感受到一种时代气息,一种创新精神,一种现代意识。于此同时又可以看到此画的创新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功底之上的,在欣赏此画时隐约感受到南北朝山水大家张僧繇的没骨法在今天的体现。
张渊老师的这组金笺青海山水(见图2),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尤其是青海拉脊山的丹霞地貌,尽显西部凝重雄伟的风光,是水墨无法表达的景象,用金笺山水画泼墨泼彩,见笔见墨,精神饱满,强调诗情画意,讲究笔墨在金笺上的运作,注重形象之美,金碧与墨彩辉映,生动和谐,气象万千。这一组六件山水青绿,件件气格高贵,空灵渺茫,颜料与纯金的光芒,被一颗慧心映照得雍容和安宁。
金蹼舖舖(图3)65X68
《金蹼舖舖》(见图3)是一幅花鸟画,张渊老师创作的花鸟画犹如一首首当代抒情诗,更像情意绵绵的小夜曲,给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画中两只相互依偎在一起的小鸟,它们好像正在窃窃私语,又像在享受这金色的时光,令人生羡不已。张渊老师将很大篇幅留给秋色中的银杏树。在很多诗人、画家的作品中,大都以“悲情”色彩来描绘秋天。但张渊老师的这幅《金蹼舖舖》却极富时代感,黄橙橙的银杏叶阳光满溢,其中蕴藏着硕果丰收、生命不息、艺术永恒的哲理。每每欣赏张渊老师的作品就犹如品味杯杯醇酿美酒,越是慢慢品味越能得到更多的享受。金秋的题材历代无数的画家创作过,但这幅作品还是带给观者全新的感受,整个画面布局妥帖,构图舒展开合有度,金黄的色调感染了每一位观者,这就是一幅精彩的画作能够给予观者最直接的享受。
一年生活是三春(图4)
我最喜欢的是张渊老师的《一年生活是三春》(见图4),此画一入眼便感受到构思是从生活中来的,首先她一反传统山水画的戒律,即山水画必须“下重上轻”,此作品是把墨色最重的山村房舍安排在画面的上方,反其道而行之。在传统山水格式中,总是千篇一律的在画幅的下部必定画些山石和树木,以压住山脚。而张渊老师却巧妙构思,新意叠出,除了上部的山村,其他的画面均以写意的笔法,画出层层春树,用烘染的手法将树上时近时远的紫色花朵表现出来,然她并没有画一片花瓣、一个花蕾,却使人感到眼前是一片茫茫花海,此间我们似乎还看到小鸟在枝头上欢唱雀跃。看着这幅画不禁尽情浮想,想象张渊老师在体验生活中某个早春的清晨,推开窗户,一股带着湿润泥土气的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她被眼前的景色所感染,触景生情。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春晓》诗意在此得到共鸣“一年生活是三春,二月春光尽十分。不必开窗索花笑,隔窗花影亦欣欣。”古人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一年生活是三春》就是这样一幅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画面近处一条隐约其中的登山步道,把远处的山村农舍紧紧地扣在此画的主题之中。
《翱翔万里 祥和千年》(见图5)中的丹顶鹤是张渊老师经常创作的题材之一。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国画技法入门丛书之中,就有张渊老师编著的《怎样画丹顶鹤》,这本小册子深入浅出,使当时许多美术爱好者受益匪浅而一书难觅。后来我们也不时能见到她的丹顶鹤新作问世。如:《鹤鸣九皋 声闻天下》、《翱翔万里 来去千年》等。直到2010年为上海世博会场馆贵宾厅创作的《翔鹤》大型布置画,都得到各界好评。丹顶鹤俗称仙鹤,张渊老师对仙鹤特别关爱,对它们的生活习性、体型动态有着常年不断的深入观察与研究。张渊老师画的仙鹤图已经超出一般意义上的花鸟画,是以一种大的格局、大的气势,把丹顶鹤的题材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在她的画中表现出仙鹤高贵脱俗、净洁无瑕、平和相处、与世无争的高尚品格,体现出一种人文精神上的至高追求!在此作品中她采用了千百年古人的题材“松鹤图”的内容,但在表现手法上一破前人的藩篱,在横八尺长的画幅中,只在画面的下方,用简略的手法,描绘出一些松树的虚影,让一片无尽的松海与天空中层层白云,若隐若现地连在一起,无边无际。而就在这样一个氛围之中,一行丹顶鹤腾空而上,穿越云层,飞向远方。张渊老师的仙鹤图从传统中来,又不同于传统;从自然中来,又不同于自然。
皡翔万里 祥和千年242x89(图5)
张渊老师的画,内容幅幅不同,但又统一在一个具有个性特色的风格之中,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融情感与绘画创作一体,这样的作品往往能勾起人们无限的思绪波澜,紧紧扣住内心的激荡,好的作品会产生许多的画外之音,高兴也罢,沉郁也罢,无论如何脱离不了那天籁之音,就是大美和谐。正是因为张渊老师她自信,始终追求自然的永恒主题,山水清音鸟语花香,成为她的笔底标杆。透过她的画,就能看出张渊老师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赞颂。她传递着自然界生动而美丽的信息,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罗丹说:“美,就是性格和表现。”张渊老师虽历尽人生艰辛,但却洗练风华,独具风骨。她的画已有了很高的高度,体现了自己的性格,更有着自己追求。通过对张渊老师作品的品读,我想一定会予人一种启示,即怎样的画才是一幅好的作品。可以相信,张渊老师必将为中国画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