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
2012年7月,经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成立。国家典籍博物馆以展示中华典籍、弘扬中华文化为主旨,以国家图书馆起于殷商、遍及中外的宏富典藏为主要依托。
2014年9月10日,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开馆运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博物馆陆续推出精心设计的展览,为观众呈现了众多难得一见的国宝珍品,赢得社会强烈反响和业界极高评价。截至2014年12月底,参观人数已达24.7万人次。
文献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国家典籍博物馆在展厅、展览陈列设计上深入挖掘典籍的内涵,结合中国传统的庭院景观设计,在文山书海中开辟出一片具备浓厚书卷气和神秘历史感的空间,打造极富书香气和视觉感染力的展览,让观众透过那些流传千百年的典籍,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与圣贤开展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自开馆以来,国家典籍博物馆先后推出了“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陕西民间美术精品展、“我们的文字”展、国家图书馆馆藏楹联文献展、正定历史文化展、三山五园文化巡展——圆明园四十景文化展等十几个重磅精品展览,赢得了社会的高度好评,参观踊跃。在2015年内,博物馆还将陆续重点推出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宋元善拓暨临摹创作大展、甲骨文特展等展览。
三山五园文化巡展——圆明园四十景文化展
保留典籍的“体温”
国家典籍博物馆开馆当日,“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开展,从3000多年前的甲骨到现当代的名家手稿,从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等稀世善本,到“神策军碑”等罕见的金石拓片,800余件民族文化珍宝第一次大规模、成体系走出“密室”,向观众展出,引发了业界的轰动。
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每一件典籍都记录和述说着一段历史。通过这些展出的藏品,我们可以穿梭时光,浏览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典籍史,目睹中国典籍从萌芽到历代出版和制作的全过程;可以透过一件件传承千年的甲骨和拓片探寻中国文字的源头,看到我们引以为豪的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还可以看到集合了司马光手迹、范纯仁书札和司马光“谢人惠物状”的《资治通鉴》残稿;也可以通过一幅幅中国古代舆图看到祖国疆域的扩展变化历程,看到古人对天地世界的认识。还记得中小学课本中频频出现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吗?在这里能看到带有作者涂改痕迹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的手稿,还有巴金的《家》、《春》、《秋》,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名家创作手稿。
典籍珍贵,却不易保存,其对展览、保存的环境格外挑剔。为了保护这些古籍,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厅内使用的都是可内控温度和湿度的智能展柜,温度被控制在20摄氏度上下,相对湿度则控制在50%左右,即使外部环境变化再大,一般也不会对珍藏其中的国宝造成影响。展柜内LED灯是感应式的,平时漆黑一片,只有在参观者走近展柜时,才会自动调亮,最大限度地保护典籍不被光照损害。在展陈设备设施的选择上,国家典籍博物馆可谓是慎之又慎,先后调研了10余家副省级以上博物馆,最终为馆藏文献量身定制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展陈专用文物展柜。
名家手稿展厅
让每件展品实现“最美”
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展品横亘中西,跨越千年,种类各异,如何设计展陈以充分显示每件展品的独特魅力是个难题。工作人员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不同展品的材质、形制、尺幅和色彩特点,尽力让各类展品都能以最恰当的方式展示出自身的特点和魅力。
如甲骨由于正反面均有表现展品特征的元素,且形状、大小不一,所以在设计展览时将甲骨固定展示和立体展示相结合,实物和拓片展示相结合,以便让观众更清晰地看到甲骨上的文字;金石拓片的尺幅大小不一、色彩单一,因而工作人员利用模型、复原、灯光、互动等丰富的手段进行设计,用投影做成文字长河的形式,让历代碑文上的字体流动起来;样式雷图档要体现皇家建筑特色和皇城气派,工作人员就结合烫样、模型复原和老照片进行展示,让参观者有了从图纸、照片到模型再到实物的综合体验;为了让大家更为形象地了解中国古代典籍简史,博物馆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古典书籍装帧特点。
国家典籍博物馆内设10个展厅,每个展厅都努力创造引人入胜、舒适高雅的参观环境。同时,博物馆充分考虑到观众的实际需求,提供了很多细微的服务,如展厅内部和通道随处可见的休憩木椅、免费供应的饮水等。博物馆更注重绿色环保,在陈列设计和制作阶段的很多材料都首选环保型。此外,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设计在整体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也充分考虑了未来一个阶段的新展和活动,以便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改变陈列方式。
科技让文字“活”起来
每次展览中,除了珍贵典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外,最易引起“围观”的就是配套的多媒体展示。当柳公权《神策军碑》展出时,旁边既有一个放大的高仿版本,还放置了一个透明的可触摸屏,观众用手指在触摸屏上滑动,就可以逐页翻看这件典籍中的内容。这些互动性极强的展示手段让典籍里的文字真正“活”了起来。
“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中运用多媒体36处,近50项内容,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获得了成功。如古籍善本厅“保卫善本”小游戏项目,通过建立藏书楼场景,设置知识互动环节,引导观众在触摸屏上将不利于古籍善本保护的事项找出来,以实现将枯燥无味的古籍保护知识趣味化、通俗化,使观众可以在游戏中自觉领悟古籍保护常识;“甲骨文互动临摹”以十二生肖和百家姓的甲骨文写法为基础,让观众通过临摹甲骨文来认识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字,还可以通过打印机将写出来的甲骨文带回家;样式雷展厅中设置的“古建筑模型搭建”和“虚拟九州清晏”互动项目,让观众通过动手操作,学习古建筑不同于现代建筑的建造工艺,领略圆明园已经消失的秀美景观,加深对样式雷建筑文化的理解;简史厅以现代流行的“连连看”的操作方式,将不同时期文字载体、书籍装帧形式等融入游戏内容,使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增加知识储备;舆图厅设置了“舆图拼图”体感互动游戏,将馆藏著名舆图的元素加入体感互动游戏中,引起了来馆青少年的极大兴趣。
此外,国家典籍博物馆还实现了包括PAD智能导览、手机导览、多媒体中央智能管理平台等在内的多种导览服务和控制手段的应用。这些高科技的利用使得千百年前的典籍生动活泼起来,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之中。
公众学习的大课堂
博物馆不能脱离社会、保持“高冷”状态,相反,应该利用得天独厚的藏品资源为社会服务。国家典籍博物馆从开馆之初就明确了这一使命:利用好典籍资源,活化古老记忆,进行社会教育。这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博物馆实现公共价值最重要的途径。
国家典籍博物馆系列讲座以“弘扬中华文化,关注人文情怀”为目标,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开展一系列精品讲座,密切结合展览,传播典籍文化,提高公众素养,多角度地解读中华文化史中留下的典籍国宝。通过讲座讲解,能够让观众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及震撼人心的民族瑰宝有深刻的认识,从而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国家典籍博物馆系列讲座从2014年9月21日正式开办以来,至今已举办了20余次,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中华书局等多位舆图、样式雷、国学、敦煌学等研究领域的专家。国家典籍博物馆系列讲座在整个社会中的影响日益扩大,有些热门讲座开讲时,观众甚至都排到了门厅外。
在国家典籍博物馆里,时常可以看到青少年在参观、学习,当古老的文明与稚嫩的脸庞交融,总让人心生感动。这是国家典籍博物馆推出的“走进典籍博物馆大课堂”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展品讲解、多媒体互动等一系列体验式教育,为青少年揭示文献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活动内容包含了历史、地理、科技、文学、书法、文字、数学、医药、艺术、国学等二十大类的内容。这些课程让中小学生能够走进国家典籍博物馆,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中华典籍穿越历史的恒久魅力。
此外,典籍博物馆还积极关注社会热点,跟学校、公司合作策划了一系列跟当今时代热点相关又蕴含丰富文化知识的活动,如跟芳古园小学合作的“小小考古员”典籍博物馆探宝考古活动等。
国家典籍博物馆依托国家图书馆所藏的历经千年传承下来的珍贵文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入挖掘典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典籍中的文字用鲜活灵动的方式贴近社会公众,从而进一步增进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