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重新阐释“丝绸之路”和“文艺复兴”[图文]

时间 : 04-13 投稿人 : 熠熠 点击 : 737 次

重新阐释“丝绸之路”和“文艺复兴” | 美术理论跨越欧亚大陆的商队形象

选自《加泰罗尼亚地图集》

约1375年

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

“丝绸之路”的初心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他的名著《中国》第1卷中发明了“丝绸之路”(die Seidenstrasse)概念。他在双重意蕴下使用该词:第一,“丝绸之路”一词主要用于描述历史上西方和中国之间的地理交通,尤其指汉代中国和罗马帝国之间有关丝绸贸易的一条连贯东西的通道,也就是托勒密《地理志》中借助推罗城的马林努斯(Marinus of Tyre)提到的从地中海到丝国(Serica,指中国)边界横跨大陆的道路信息;第二,李希霍芬在具体操作时,却把注意力集中于他所说的中亚,也就是说,一个北部被阿尔泰山围绕,南边是西藏,东部是中国主要河流的分水岭,西部是帕米尔山脉的地区。 01 确实,书中提供的一幅“中亚”地图,即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从里海延伸到长安,中央用粗重的红线标出了一条横贯东西的道路,也就是“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名义上是一条从长安到罗马的道路。在经典定义中,它往往被表述为一条“从中国到叙利亚”或“从西安经安西、喀什噶尔、撒马尔罕和塞流西亚直到推罗”的道路; 02 而在实际上,正如斯文?赫定的经典名著《丝绸之路》(1938)所显示,它主要是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为中心而展开的北、中、南三条支线,经喀什而延伸迤西的格局, 03 实际上仍以新疆和中亚(或内亚)为中心。在后世,尽管传统“丝绸之路”概念被进一步扩展为“两大类、三大干线”,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以及“草原之路”、“绿洲之路”和“海上丝路”的格局,其终点也随之扩展到东欧、西亚、南亚和东非,但几乎所有衍生定义都忽视或者遗忘了这一概念在诞生之际的“初心”:探索中国与罗马之关系。

这种“罔顾左右而言中”的现象,在学术草创阶段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中间环节的增多,丝绸之路“网络式”研究日渐深入与细密,对后一问题的探讨终将提上议事日程。中国国家博物馆近日举办的大型国际展览“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览时间:2018年6月9日-8月19日),聚焦于“13至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既是一次“丝绸之路”研究不忘初心的尝试,又反映了国际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展览提出了很多新问题和新视角,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13至16世纪的“世界体系”

在传统眼光看来,13至16世纪在东西方具有截然不同的含义。在中国,这一时期是中国本土的宋、元、明王朝交替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从古代到近世盛极而衰的时刻;在西方,则是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的时期,也是西方开启现代世界新纪元的时刻。欧亚大陆两端发生的事情似乎除了同时性之外毫不相关。以15世纪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为标志的历史时刻,向来被西方学者视作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开端,近来又被沃伦斯坦等“世界体系论”学者们视为历史上第一个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世界体系”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构的时刻。 04 而珍妮特?L。阿布-卢格霍特则在沃伦斯坦的视野之外,进一步提出了在“欧洲霸权之前”(也就是16世纪之前),还存在着另一个世界体系的理论。所谓“13世纪世界体系”,其准确年代为1250-1350年,意味着以蒙元世界帝国肇始的一个从地中海到中国的八个“子体系”构成的世界经济与文化体系。 05 而展览所关注的时刻,正好镶嵌在13与16世纪这两个“世界体系”之间,或一个更大的“世界体系”之两侧。

从13世纪开始的欧亚世界体系具有重大的世界史意义,它不仅破除了长期以来盛行的西方中心主义神话,而且也为15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近二十年来,认为意大利文艺复兴起源于希腊罗马古代文化的复兴,同时开创了现代文明新纪元的传统观念,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的新证据、新研究的挑战。“无问西东”展览,正是以中国博物馆和学者自主策展的方式,向全球38家博物馆征集了200余件(套)文物和艺术品,呈现了极为丰富和充分的证据链条,构成了全球学术界这一新思潮的最新一波浪潮,同时标志着中国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一次华丽亮相。

观众将会亲眼看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和现代世界的开端,既是一个与丝绸的引进、消费、模仿和再创造同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发生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故事;也就是说,是世界多元文化在丝绸之路上共同创造了本质上是跨文化的文艺复兴,从而开启了现代世界的新纪元。 06 这样的“丝绸之路”是对于我们自己之所从来的世界的追根溯源,其历史经验和教训,显然对于今天中国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重新阐释“丝绸之路”和“文艺复兴” | 美术理论诸神之宴

1514-1529年

乔凡尼·贝里尼与提香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

从“陶瓷之路”到“跨文化艺术史”

日本学者三上次男在他的名著《陶瓷之路》中, 07 提出存在着一条可与李希霍芬的陆上丝绸之路相媲美的海上贸易路线,但其交易的主体不是丝绸而是陶瓷。三上次男沿着海岸线追踪了从北非、东非、波斯、印度到东南亚的几十个考古遗址,透过上面发现的大量中国陶瓷残片,从而还原出一条独特的“陶瓷之路”。这个概念在今天已经获得了大家普遍的认可,借助它,人们可以反向追溯中国陶瓷从哪儿到了哪儿。随着越来越多考古证据的出现,这条“陶瓷之路”变得越来越透明;然而,这条道路仍然只是一条中国陶瓷的轨迹路线,仅仅关注这一点,我们很容易遮蔽掉文化交往中另一方面的真实,即中国陶瓷是如何被所在国具体接受的历史过程。其中对于国人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很少有人会去思考,作为一种灵感的来源,中国陶瓷的技术、图案和形状是怎样与所在国当地的文化和陶瓷工艺发生复杂关系的。例如,中国的唐三彩和龙泉窑是怎样衍生出伊斯兰三彩和青釉陶器?同样是中国的青花瓷,为什么在波斯产生了波斯蓝彩陶器,在土耳其产生出伊兹尼克多彩陶器,在意大利则变成了马约利卡陶器和美第奇家族的软瓷?一般来说,我们在面对当地仿造的陶器时,就不屑一顾了;但这些仿造器在经受中国因素的影响或刺激后,同样形成它们独特的美感、独到的技术和自身发展的逻辑;有些器物作为伟大的艺术作品,同样价值连城,一货难求。对方的反应同样也是主动的,并非受到强迫才开始生产这类产品,并逐步造就一种时尚,对当地的审美产生重要影响。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在“丝绸之路”上也会碰到类似的问题。前面提到,传统丝绸之路的观念似乎主要围绕着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的关系,正如我们一想起丝绸之路就会想起敦煌,想起唐代的长安以及和波斯的关系等等。李希霍芬的学生斯坦因,和伯希和等伟大的汉学家纷纷顺此线路进入亚洲腹地,并发现了敦煌、藏经洞等,引发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从而形成一门关注中亚和新疆的显学。打个比方,传统上理解的“丝绸之路”特别像一条流入沙漠的河流,流着流着就慢慢蒸发了,最终踪迹全无。但这实际上不是事实,因为它并非真的蒸发了,而是进入了地下的暗流,从而与当地人的生活融为一体;或者它继续于地下潜行,最终到达了它的目的地——罗马、意大利、欧洲或其他地方,只是我们不了解它的真正轨迹,以及它所造成的影响与改变而已。

重新阐释“丝绸之路”和“文艺复兴” | 美术理论美第奇软瓷罐 1568年

意大利那不勒斯马提纳公爵博物馆藏

例如,作为一种时尚和潮流,东方丝绸的织造技术和装饰图案是怎样逐渐改变了意大利丝绸的制作和审美。实际上,这样的问题有一条明确的线索可以追踪,但主要的研究资源不在中国,也不在新疆和中亚,而是在西方。为了探讨中国因素对西方的影响,我们就必须研究西方的丝织史、服饰史、陶瓷史等物质文化史,从而探索西方世界模仿、挪用、改造和再生产东方物品的过程。

如果论及学术视野,“丝绸之路”研究至少应当包含这个部分,若缺失这一环,我们还是像蒙着眼睛的瞎子。从这样的角度加以思考,中国的艺术史和西方艺术史先天地就可以重合在一起,它们并不是截然断开的。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东西到达何处,还需关注它在其他地区和文化还产生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对方又是如何看待和改造的。这其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信息和故事可以讲述。在这种世界史的视野内讨论艺术作品和物质文化,就先天具备了艺术史的眼光。我本人并不愿意称之为“全球艺术史”,更愿意把它叫做“跨文化艺术史”。在这样的视野下,我们就可以把中国艺术史和欧洲艺术史整合在一起,它们不是截然断开的,而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如果能够具备整体性视野,那我们的研究就不会落后于西方。

相关文章

  • 作品是思想的回应[图文]
    作品是思想的回应[图文]

    陈霈 倒奶的厨娘 80×60cm 水彩·粉画作者:周刚(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全国青年美展长期以来始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每一届青年美展都能催生出一批引人注目的、很可能是引领中国未来艺术发展方向的艺术家。从本届展览评选出的近400件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青年艺术家们在时代大潮中的思想历练与锐意进取。这里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和评述第七届全国青年美展中水彩·粉...

    1030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李人毅《中国画家研究·山水卷》之——梁世雄:浑厚雄强博大凝重[图文]
    李人毅《中国画家研究·山水卷》之——梁世雄:浑厚雄强博大凝重[图文]

    梁世雄近照梁世雄,1933年生于广东南海,原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主任、岭南画派研究室主任、岭南画派纪念馆副董事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梁世雄的绘画以人物画为主,七十年代后转为山水画。其作品气势雄伟,意境清新,既传承了岭南画派的写实和秀丽,又融合了北方各派的粗犷与雄健。代表作有:《归渔》(1959,)、《椰林秋晓》(...

    1408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2015艺术品买家品味转向 未来书画市场你该关注啥[图文]
    2015艺术品买家品味转向 未来书画市场你该关注啥[图文]

    2016年艺术品春拍已经进入紧锣密鼓的筹划中,各大拍卖公司的策略都随着买家购藏品味的变化做出了相应调整,期望通过“精耕细作”来布局市场上买家目前追捧的品类。例如,此前苏富比就宣布调整了春拍日程,将原本两周完成的印象派、现代及当代艺术重点拍卖压缩在一周内完成。那么,2015年全球艺术品市场买家的藏购品味集中在哪儿?2015中国艺术品市场有什么变化?近期《2015年度全球艺术市场报告》新鲜出炉,仔...

    965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毕加索作品:世界最贵[图文]
    毕加索作品:世界最贵[图文]

    第6名是2010年5月4日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1.06亿美元价格成交的毕加索画作《裸体、绿叶和半身像》。毕加索的作品成为世界上最贵的艺术品是长期运作、水到渠成的结果。在国际上最贵绘画艺术品拍卖成交排名前10的名单中,有四件为毕加索的作品,分别列第1名、第6名、第8名、第9名,可见,毕加索既是个人冠军,又是团体冠军!毕加索的作品成为世界上最贵的艺术品是长期运作、水到渠成的结果。在国际上最贵绘...

    1149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从2015年度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年报中能读到什么[图文]
    从2015年度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年报中能读到什么[图文]

    作者:大大整理8月23日,首届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排行榜和2015年度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中国、全球)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发布。本次活动由商务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指导,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下称“中拍协”)主办。发布会上对2015年度中国内地及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数据进行了解读;同时依据报告数据首次推出中国拍卖艺术品拍卖市场“青花奖”及相关年度排行榜,共18家拍卖企业首次...

    1873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新中国的艺术家自画像[图文]
    新中国的艺术家自画像[图文]

    张晓刚黄色肖像刘野快乐家庭艺术家的自画像成了大时代的缩影及理解时代变化的代表,更可以直接联系到“新中国”时代的表征及刻画在每位艺术家的个人生活历练。艺术家们把个体放在历史背景之中加以审视,个体肖像与自画像投射为一代人日常生活底下、面对中国急速转型的精神状态,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时空的时代特征,是时代的脸谱;肖像画也是艺术家们对中国美学形式的探寻,他们承传、发展传统肖像的表现...

    183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视竹不是竹 另类的“双钩竹”[图文]
    视竹不是竹 另类的“双钩竹”[图文]

    图1 张逊《双钩竹石图》梅、兰、竹、石在绘画作品中历来都是品性高洁的象征,深受文人画家们的喜爱。元代伊始,画竹风气空前兴盛,尤其是墨竹,成为众多画家都擅长的一个题材,涌现出许多画竹名家。然而,这个时候偏偏有个画家不画墨竹反画双钩竹——他就是张逊。张逊,字仲敏,号溪云。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成宗大德中前后在世。张逊不画墨竹画双钩竹是有原因的,“初从黄冠,与息斋李衎同画墨竹,一...

    62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从禁售象牙制品看工美技艺的传承之道[图文]
    从禁售象牙制品看工美技艺的传承之道[图文]

    丝 扬今年1月1日开始,中国全面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在中国,所谓象牙制品几乎是牙雕的代名词,一种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工艺美术技艺,面临着传承,更需要通过积极转型来发扬光大。首先,培养健康和积极向上的时代审美情趣,材质的天然环保是工美技艺传承考虑的首要问题。玉雕也存在同样问题,无论是国内新疆青海,还是东南亚缅甸,获取材料的过程破坏自然生态,浪费污染环境。...

    165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关于黄宾虹的创作及其市场意义[图文]
    关于黄宾虹的创作及其市场意义[图文]

    图二 《山川卧游图》图一 深山孤寺(中国画) 黄宾虹 中国美术馆藏今年,黄宾虹先生诞辰150周年、逝世60周年,关于他的创作及其市场形态,大伙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黄宾虹晚年的作品人称“黑老虎”,一般人看不懂,不喜欢的也不少。学术界大多对他评价很高,收藏界大多视他为畏途,这两条平行线近年来似乎在靠近,却不知何时交会而成大观?他是一座大山,...

    584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北宋名门吕氏墓考古:宋代文人世家如何效仿古礼[图文]
    北宋名门吕氏墓考古:宋代文人世家如何效仿古礼[图文]

    青瓷器蓝田吕氏是北宋晚期陕西西安地区的名门望族。宋哲宗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吕大防就是这蓝田吕氏中的一员。其兄弟四人皆是北宋晚期名士。吕大忠与吕大钧是金石学家,也是西安碑林的奠基人;吕大临是著名的古器物学家,他所编纂的《考古图》流传至今,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的鼻祖。他们深受当地人爱戴,被称之为“吕氏四贤”。“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特刊发主持地这一考古项目的张蕴根据其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座整理的追忆文章。...

    83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传统艺术反思:艺术是否必须中庸[图文]
    中国传统艺术反思:艺术是否必须中庸[图文]

    过风(国画) 180×148厘米 2012年 邓建强邓建强“文革”之后,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反思从一场论战开始。20世纪80年代,以及接下来的30年中,中国画的创作一直被“中国画穷途末路”这样一个命题催促上路。笔者看来,艺术的发生必定是当下生活的一种提炼再呈现的过程。提炼之于生活,而呈现的则是艺术。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艺术的必然而忽略了对生活的关注,自然,也不能只顾停滞于生活,全然不关心艺术的事情...

    1189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乾隆题画诗对原画的干预[图文]
    乾隆题画诗对原画的干预[图文]

    文徵明《溪亭客话》 资料图片文徵明《溪亭客话》 资料图片乾隆是中国历史上以风雅自居的皇帝之一,他爱收藏和鉴赏,尤喜在画上题诗、钤印,原紫禁城所藏历代古画,大部分都留下了乾隆的墨迹,学者每谓其破坏了画作。乾隆的题画诗,也许并不具备多么高超的艺术水准,但却是考察乾隆思想与情感的有效途径。与一般题画诗关注作画者的精神不同,乾隆的题画诗有很强的干预意识,他不关心作画者的意图,而热衷于借题画诗表达自己的...

    40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票友应理性看待邮票市场[图文]
    票友应理性看待邮票市场[图文]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大一片红邮票 新一枚成交价:1380万元 2018年秋拍近日,邮票市场的购买力之高再次得到印证。11月22日,一枚未发行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俗称“大一片红”)邮票在中国嘉德“邮品”专场中,以1200万元落槌,加上15%的佣金,最终成交价高达1380万元。据中国嘉德邮品钱币部总经理郭学广介绍:“‘大一片红’未发行邮票,是中国最著名的珍邮之...

    1446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国画引入素描的是非功过[图文]
    国画引入素描的是非功过[图文]

    近代以来,引起中国画变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画对素描的引入,其影响深远。一方面,从西方引进的素描绘画造型系统,对近现代中国画的创作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是以徐悲鸿、蒋兆和为代表的“徐蒋体系”,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浙派人物画创作,都是素描改良国画的成功案例。另一方面,坚守传统的画家和学者认为,恰恰是素描的过度推广使国画的发展偏离了轨道,甚至认为素描对中国画的发展形成阻碍作用,坚持“去素描化”,...

    819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女性艺术家玛丽·卡萨特如何成为印象派重要人物[图文]
    女性艺术家玛丽·卡萨特如何成为印象派重要人物[图文]

    作为杰出的印象派画家,玛丽·卡萨特(1844-1926)通常被认为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画家之一。作为生活在巴黎的美国女性,卡萨特在由男性主导的艺术运动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挑战了19世纪人们对性别的期望,并为未来的女性艺术家铺平道路。除了欣赏她的画作,理解她的艺术背景对于认知她在印象派和现代艺术中扮演的角色同样重要。虽然卡萨特最有名的作品都诞生于她成名之后,但是她渴望成为艺术家的梦想在她童年时就已经...

    386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