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春拍又要登场,在佳士得、匡时这样的大型拍卖会后面,隐藏的一些小型拍卖会不显山露水,却也有着自己的红火市场。这些小型拍卖公司的业务不是成交艺术品,而是为艺术家做托儿,抬高艺术家的作品成交额,以此助书画家提升润格。
记者受邀参加一次艺术品拍卖,拍卖会的所见让人瞠目结舌,书画家拉上自己的亲友充作竞拍者,甚至自己也亲自上阵,为自己的作品能拍得高价频频举牌,感叹之外皆是困惑。
但也俨然已经成了一些期待抬升书画润格的书画家的有效途径之一。润格的上涨是由谁来决定的?利用拍卖会提升润格为何蔚然成荫?这种虚假的润格提升方法有用吗?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吗?书画家为自己卖力赚吆喝后尴尬的无奈是谁造成?
自卖自拍提升润格
临近拍卖会开场,稀稀拉拉的大厅椅子也只坐了一半。记者注意到前来到场的竞拍者在开拍前,和参与拍卖的书画艺术家很是熟稔,聊得火热。
记者在拍卖会现场遇到了一位熟识的艺术家,原以为书法家亲临现场只是想看看自己的书法作品的行情如何,记者却注意到这个书法家也坐到席位上,手上也拿了个号码牌。
记者事后从拍卖公司了解情况时,拍卖公司的工作人员也不避讳,直言现在市场情况就是这样,像他们这种小的拍卖会,最重要不是成交量、成交金额是多少。主要是为书画家做托,抬高作品润格,以便确定新一年的自己的作品价格。
书画润格在古代也都是由书画家和市场自行约定俗成,至今也没有一个完全由国家主导的机构,民间书画润格评定机构多如牛毛,监管机制的缺失也让书画评定机构随意而为,有效、公正性成了走过场,竟也到了交上千块评定费能免费发一个润格证书的程度。
润格的多少对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国家级会员,你的润格可以喊多少,省级会员,你的润格可以喊多少,都大体上有个规矩:如果你有点职务,主席、理事什么的,可以往上浮动一点。即使有这样的不成文的规定,书画家仍旧每年为自己的润格往上调,书画作品作为商品,没有明确的价值界定,自然监管也就更谈不上,润格多少大致也由画家自己“拍板”。拍卖会上作品最后的落锤价往往成了书画家正大光明的涨价砝码,拍卖的作品落锤价除以作品尺幅,就是新一轮的润格了。
抬上去的价格也就是个数字
即使是不懂行的人,也知道书画界有这样一句话,“好字不如烂画”,究其原因,记者曾经采访过业内专家,受大众的传统认知所限,总以为画画费工夫,毛笔字就短短一分钟就可完成,费工夫等于用心,用心等于画得好,而毛笔字在时间上可谓是失了先声。
一些书法家为提升润格费劲心力,像记者见过的这位,亲戚都拉来助阵,只为以后再宣传推广自己时,能有个卖点,证明自己润格提升是有真实依据的,是市场的真是行情,而非自己自行定价,对于外行人,很难看出其中不为人知的一面。
相较之下,古人的润格叫卖可谓是风雅至极,郑板桥晚年时不堪求画人的烦扰,公然写出了自己的润格,谓之《板桥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任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言语虽然直白却也超凡脱俗,晚年时的郑板桥画竹已颇受大家青睐,他的书画润格放在当今的书画圈也就是个白菜价。古代白银的购买力大致是一两白银等于一千元人民币,也就是说郑板桥当时卖画是大幅作品6000块,扇子500块。
相较于郑板桥的“实在”,现在的书画家的润格卖起来那叫一个不含糊,张嘴就是一平方尺20000块,一幅大尺寸作品动辄标价十万。
一位画花鸟的中国美协会员,在他的宣传册上赫然印着美术作品润格20000-30000元/平方尺。一位画仕女图的画家张口就是一幅画十万,记者在查阅了他的简历后,不是中国美协会员,也不是省美协会员,甚至也只是半路出家的画家。其中的水分不言而喻,却也形成了一个书画圈特有的现象,不怕作品叫价高,就怕润格低了显不出自己的身份。
当然卖不卖的出去另当别论,声势得先造起来,也是一些书画家的无奈之举,曾有位画家吐苦水,“不涨不行,即使卖的低也得让润格的数字好看,否则给前来收藏作品的人来说,会觉得名气不大,所以润格才这样低。润格高了可以打折,也能满足一些藏家喜好还价的心理。”
市场环境良莠不齐
书画的装饰、教育、收藏、礼品功能让大众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消费。艺术家一批一批的涌出来,在大众还没有做好了解这个市场的准备时,书画家已经以上位者的姿态为这个行业定规矩了。
以为艺术家想要走到人前,除了自身作品的艺术性,背后其实考验的其实是市场资本的运作。从宣传到画展再到拍卖,其实遵循了艺术家被市场认可的先行必要条件,现实是,没有多少画家有这样专业的团队来运营操作。
更多的书画家其实自己为自己充当经纪人,在创作作品的同时,为自己谋出路,虽然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但在艺术领域里,书画家精力过多的被这些“俗事”分开了。
其中雇不起经纪人来打理自己的艺术品是一回事,还有更多的书画家的艺术性并不足以进入知名经纪人、专业画廊、大型拍卖机构的法眼。但是市场如此之大,也并不是王羲之、苏轼、黄公望这些古代“大能”垄断的,也不是曾梵志这些当代艺术家能占全的,更多的平民收藏市场被拓展开,市民收藏也出不起那样的高价。
姑且可以说这些艺术水准一般的书画家市场还是很大的,但是“清高”的格调让他们拉不下脸来,把自己的书画作品当作一般性的艺术商品出售,一方面面临作品卖不出去的尴尬,另一方面把自己的作品润格逐年抬升以期自己的作品是价值很高的艺术品的高姿态。这两者其实是相悖的,但现在市场的情况是实际只能卖1000的作品一定要标到几万,否标出几百的作品怎么对得起自己艺术家的称号。也足以说明了市场上辨识艺术品的价值是以标价高低来论的肤浅论调,但也符合普通没有艺术欣赏能力的大众,艺术家也就随波逐流了,坚决只标高价,否则就是掉价。
作品标出越来越高的润格是如何来的?需要给大众一个看似权威的交代,所以自拍自卖的这种方式变屡见不鲜,屡用不爽了。更遑论那些出售润格证书的看似名头很大的认证机构了。
艺术家的心态要调整,市场的监管要跟上,普通收藏爱好者的鉴赏能力要提升,这都是艺术走向大众消费需要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