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康熙时期的青花瓷片(见图),上有三个人物,一个少妇怀抱幼儿站在院子里,双目注视着正在习武的儿子。幼儿用右手指着在练武的哥哥,嘴里发出依依哇哇的叫嚷声,意欲下地与哥哥同练。院子中央一位壮实英俊的少年单腿立地,左手出拳,右手平举,掌心托着桂枝,拳腿所到之处风生水起。桂枝寓意桂冠,少年想取得什么桂冠?是武状元。
这位少年是谁,极有可能是朱虎臣。朱虎臣(?—?),号武伯,浮梁(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人。据《宋诗纪事》记载,宋绍兴年间,朱虎臣年仅9岁,参加了朝廷举行的武殿试,他射出10支箭,其中有9支射中目标。朝堂之上,他面对群臣,从容镇定,滔滔不绝地讲评《孙子兵法》,推演《诸葛八阵图》,被朝中大臣赞誉为神童,皇帝特赐予他武状元,官封承信郎,成为中国科举史上年龄最小的武状元。在《宋诗纪事》中有程元祜所作的《赠朱童子虎臣》一诗赞赏这位神童:“……迩来忽得朱虎臣,九岁知兵及古人。仆姑十上九破的,玉帐七书咸诵臆。垒石布作常山蛇,指陈八阵横复斜。天姿安勇亚二子,脑脂壮士应羞死……”
在封建社会,文官可治天下,武将能保国安。所以历朝历代都要为文治武功选拔人才,科举考试由此应运而生。为及早发现那些先天禀赋高的超常少年,不少朝代的科举考试中还特设童子文武科。参加童子科考试的少年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年龄规定,一般在12岁以下。经查找资料,童科武状元的记载除朱虎臣外未见其他,而且现存史料对朱虎臣夺得武状元后的情况没有什么记载。我猜测,可能是因为他们年龄太小,虽然是武状元,却难以胜任在沙场上冲锋陷阵带兵打仗,没有建立军功之故。
封建社会的文臣武将中,武将的为官风险相对较大。历史上的皇帝都害怕他们功高盖主拥兵自重,所以解除兵权,诛杀功臣的事经常发生。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诛杀了功劳最大的韩信,韩信在死前发出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感叹。宋赵匡胤坐上龙椅后杯酒释兵权,威逼功臣们远离中央集权。明朝开国元勋中,除了汤河等寥寥几人幸免于难,大多数人都不得善终。但也有例外,唐代开元初年的郭子仪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而且是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如果依据《新唐书·郭子仪传》“天宝八载,木剌山始筑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诏即军为使。”算起,郭子仪在长达20多年的为官生涯中,虽有起落,但始终未遭猜忌受迫害,既与他不贪功不恋权,居功不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深谙君臣之道与为人处世之道有关,也与当朝皇帝对功臣的态度有关。有一出戏《打金枝》很能说明问题。戏的故事是,郭子仪70大寿,全家的人全来拜寿,只有他的六儿媳升平公主没到。儿子郭暖气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叶,还斥责道:“你依仗皇父就不来拜寿,我父还不愿意当皇帝呢!”郭子仪知道儿子说浑话打“金枝”以后,连忙带着儿子去向代宗请罪。好在皇帝开明,对郭子仪说:“儿女闺房琐事,何必计较,老大人权作耳聋,当没听见这回事算了。”郭子仪回家后把儿子痛打一顿,小两口和好如初,这才把事情摆平。史称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是他获得的最高褒奖。
瓷片掀开了尘封已久的武科举历史,当我们看见有些中举出身的将帅战时流血疆场,和平年代受冤蒙难时,沉重的心情便难以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