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娟
周丽娟,出生在江南一个依山畔水的美丽城市--"中国紫砂之都"江苏宜兴丁蜀镇。生于此长于此的她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女子,可能是从小被这个地方的紫砂文化的熏染,使她对紫砂艺术有着天生的喜爱。
周丽娟常埋首于制作紫砂作品当中,周遭的一切仿佛都被遗忘了,喧闹的世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周丽娟讲做壶的时候要做到心静,这样做出的作品才能给人带来沉静之感,紫砂壶本就出自佛门,佛门本是清静清修之地,所以想要做出一把好壶,必须要做到这一点,这样才能让看壶和用壶的人赏心悦目,心静如斯。
当然,对于一把好的紫砂壶作品周丽娟一直有她自己的理解。
一件完美的紫砂壶,首先,紫砂材质必须要好;其次,造型要美观,大方,同时又具有实用性;再者,做工要精细,点、线、面要处理得当;最后是烧制,烧制砂壶的火候必须要恰到好处。当然,如有机缘,能得书画名家的作品置于其上,那就是意外之喜了。
首先讲材质,就是指紫砂泥。宜兴地属天目山余脉,其间蕴藏着丰富的陶土矿源,制陶史迄今已有7000余年。其主要甲泥陶土得天独厚,尚无二家,自北宋发现并利用其中的紫砂陶土更显珍稀。江浙一带也有一些山脉出产紫砂,而最上乘的紫砂则出自于江苏宜兴丁山的黄龙山。紫砂又称五色土,它分为红泥、紫泥、本山绿泥三个大类,而根据矿脉层的不同,其含矿物质的成份不同,紫砂矿所呈现的颜色又不尽相同。
周丽娟紫砂壶作品——凤鸣
周丽娟紫砂壶作品——龙吟
周丽娟紫砂壶作品——小景
周丽娟紫砂壶作品——一团和气
周丽娟紫砂壶作品——一帆风顺
周丽娟紫砂壶作品——芙蓉笑
造型就是紫砂壶的一个整体外观,是否美观、实用、大气,也就是所谓的精气神。砂壶泥色多变,造型多样,即古人所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运用对立传统规律来处理紫砂壶造型的各种比例关系及形式变化,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重复的方法,是在统一中求变化;另一种是对比的方法,是在变化中求统一。所谓重复的方法,就是用大小不同的同类体形或长短不一的同类线条来设计造型,如掇球壶的壶体、壶盖和的子分别为三个圆球体。而对比的方法,就是两个极端组合在一起,称为对比。利用线条的曲直、长短,体形的大小,壶面的宽窄,空间的虚实,泥色的明暗等对比手法,使紫砂壶造型变化丰富、生动活泼。例如水平壶,以曲线构成壶体,安上直形壶嘴,对比强烈而又统一,也符合使用功能。
做工是指紫砂壶的做工及制作手法,做工的精细度以及所使用的手法直接影响到紫砂壶整体对于型的表现及意的诠释。在制壶过程中必须使用传统紫砂制作工艺,做到艺术和技术的统一,艺术制约技术,技术服从艺术,心手一致。
烧制是指紫砂壶所用的紫砂泥对于火候的要求,不同的泥料对火温、窑口(主要是指窑内的气氛)有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火温及窑口对于紫砂壶的烧成及烧成后的色泽好坏起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在烧制的过程中天气和空气中的干湿度对于紫砂壶的烧成及烧成后的色泽也会有影响。《阳羡茗壶系》载曰: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沙土气。
自古一直流传"字随壶传,壶凭字贵",讲的是紫砂壶与书、画的结合,紫砂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将好的书、画铭刻到好的紫砂壶上,古朴典雅,富有内涵,即提高了紫砂壶的价值,好的书、画又得以永久保留。
紫砂器创始于宋元,盛于明清。自古以来,紫砂壶都有流传于文人墨客及王公贵族之中,这也使紫砂壶在无形中又增加一层文化艺术的色彩,同时也代表了一种身份与品味的象征。清中叶时期,紫砂壶制作的文人化倾向越来越甚,文人们浓烈的文化追求,从设计款式到壶面装饰的书法金石使紫砂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装饰的陶刻手法的潇洒,孕育了一大批功成名就的制壶大家,这些大家大都是文化人。陈鸿寿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曼生十八式影响至今,他与当时的制壶名匠杨彭年等人合作,由他设计并亲自撰写并刻给铭文诗画,杨彭年等人制壶,将紫砂壶的形制和陶刻装饰开创了一代新风,注入了新的文化精神。
紫砂是一门传统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领悟,这样做出的作品才能在不脱离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风格。这些都是周丽娟多年来浸心于紫砂而所了解和领悟。她讲,其实每一把紫砂壶都有她应有缘,她也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与她有共鸣的人。当你忙碌完一天的工作,取一把心爱的紫砂壶,泡上一壶茶,静静地享受壶在你手中将一蔟香茗化为一缕清香一道琥珀,从而找回你那颗属于自己的平静的心。
周丽娟个人资料: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
魏源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紫砂鉴评委委员
号青砂。工艺美术员。1982年出生,自小受家庭影响,对紫砂壶有着浓厚的兴趣。
自2004年起从事对紫砂壶的制作,坚持以传统手法制壶,由于长年的坚持和经验积累,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对于紫砂壶的创新与制壶技艺,有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凭借着精湛的工艺和恰如其分的艺术变现手法,在独特视角里奇思巧构,为紫砂作品注入鲜活灵性,将紫砂壶艺至高追求形、神、气、韵,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增添了茗壶的文化内涵和身价。
周丽娟熟悉掌握传统制作技法,深知泥料特征及配色学问,兼具丰富的制壶实务经验与美学理论基础,所作作品有着独特的个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