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独特的古徽州定制瓷器[图文]

时间 : 01-28 投稿人 : 旭光 点击 :

独特的古徽州定制瓷器 | 陶瓷资料

物以稀为贵,这是收藏的一条定律。那些“真精稀”的古瓷,往往受到市场的追捧。在收藏中,有一些民间定制的古瓷,虽然质量算不上“精”,但由于纹饰独特、存世量稀少,并有着丰富的内涵,笔者认为,从收藏文化的角度来说,不失为有价值的藏品。

丙申五月,屯溪一古玩商贩称,从江西婺源收到一件纹饰十分奇特的古瓷盘,他说自己经营古董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纹饰。笔者如约前往,发现东西很“开门”,纹饰也如其所说。这面青花瓷盘将人们十分常见的青花釉里红鱼盘纹和青花福菊盘纹合二为一,青花釉里红鲤鱼纹画在瓷盘圆圈内,福菊纹画在盘内弧壁上。鲤鱼纹由原来常见的一条鱼,增加为三条形状相同的小鱼,且共一个鱼头;瓷盘弧壁上六朵菊花纹内书“显润洪记办用”青花字。笔者知道,这是一面古徽州人家的“定制瓷盘”:瓷盘直径25厘米,残损后用胶水粘接,圈足底部无釉,为清中期嘉道年间生产。瓷盘虽残,但贩子却不肯以市场价出售,他知道盘子纹饰是有文化内涵的,属于“稀”少一类品种,笔者只好以超行情的价格购下。回家将瓷盘照片发到微信收藏朋友圈里,不少人都说没有见过这种纹饰。

现在人们收藏的古瓷,主要是以前人们日用和陈设瓷,这些瓷器的来源和生产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是从市场上直接购买的普通瓷器,器形和纹饰由厂家根据市场流行式样自主设计生产,产量大、成本低,销售价格也便宜,非常适合广大平民百姓选择和购买。这些瓷器构成了当今民间古瓷收藏的主体;

二是厂家为部分买家生产的特制瓷器。笔者曾在屯溪老街古玩市场上,收藏到明代晚期青花碗瓷片,内书“大房”、“二房”一直到“六房”的青花字瓷片(这样的瓷片在“花山谜窟”洞穴中也出土过),这是厂家为宗族内各房生产的特制瓷器。在收藏的明代晚期瓷器中,也有碗盘内不写“房”字,而直接写上“一、二、三”等数字。这些特制的瓷器,和晚明时期其他民窑瓷一样,制作十分粗糙,碗盘除青花字外,没有其他装饰,这显然是厂家为满足市场需求,为广大普通百姓生产的“特制瓷器”,让买家对号选购;

三是从市场上购买后再加工的瓷器。一些宗祠、堂会和有钱人家,不满足现成的销售产品,从市场上购买一些精致的瓷器(一般是彩瓷),在器身上和圈足内写上专属的名称和堂号,再次入窑烘烤而成。有了这样专属的字号,在宗族举办传统活动和邻里转借中就不会丢失和混淆。笔者收藏数件宗祠和堂会的专用瓷盘,其中有一对清末休宁县霞瀛村古宗祠的再加工瓷盘,彩花间用墨字书写“朱敦叙祠”四字,产品比较精致,上面绘的是当时流行的花卉,由著名的“映莲轩”瓷店写字加工而成。民国时期,文人雅士之间流行赠送文房、茶具和酒具等用品,也是从市场上买来精致的彩瓷,请名家加工题字烘烤,简单易行。这类瓷器,目前已成为市场上十分抢手的收藏品。由于再加工瓷器时间短、成本低,非常适合一般有钱人的需求;

四是体现“高大上”的“定制瓷器”。定制瓷器需要买家到厂家预付一笔定金,将自己喜爱的纹饰和造型提供厂家进行生产。这种类似“官窑”操作流程、体现个性化的产品,若非有钱的城乡富豪阶层,是很难做到的。在笔者收藏的瓷盘中,就有不少徽州人家的定制瓷器,仅清末“渔樵耕读”纹青花瓷盘,就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定制瓷器,买家不惜成本,经过精心设计、显得出类拔萃,与众不同,产品一般都比较精致、纹饰和造型也有别于市场上常见的式样,当然也是独一无二的。它能很好地体现主人的理念和思想,同时也将地域文化和崇尚的风俗得到充分的彰显。由于瓷器质量与朝代国力强盛密切相关,定制瓷器虽然比同时代的民窑瓷器质量有所提高,但不同时期的定制瓷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

这件徽州洪姓人家定制的专用瓷盘,独特的纹饰蕴含着十分吉祥的含义。三条具有动感的鲤鱼,象征着“年年有余”和“鲤鱼跳龙门”,它们共一个鱼头,说明一个家庭(族)中,大家要同心(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就能心想事成,实现家庭(族)梦。外圈弧壁上的纹饰含义,就更加显而易见:“菊花”象征着长寿和高洁,围绕在菊花周围书写许多草书的“福”字,如缠绵的藤蔓,组合在一起,象征“富贵和长寿”绵长不断。这件定制瓷盘,将两种瓷盘上的吉祥纹饰叠加在一件瓷盘上,使得纹饰和内容更加丰富,它承载着古时候徽州人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中央电视台星期六有一档节目叫《我有传家宝》。走上台的持宝人所持的宝物许多都是普通的物品,但在这些普通物品的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和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它就成了持宝人的“传家宝”。试想,这件徽州古瓷盘,如果由洪氏后人来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如祖上的经历,为什么定制,又是怎么损坏的,如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曲折传承等等,想必内容一定会十分精彩。

相关文章

  • 香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图文]
    香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图文]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鬲式炉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鬲式炉内里 香炉是古人用以薰香取暖、除异味、添香气以及书房焚香,后多用于为神佛烧香。出香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汉六朝以后,佛教盛行,以焚香供神佛,寄托人们的情感,因而各种形制的香炉就多了起来。宋代焚香和祭祀的习俗更甚,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文人四艺,颇受文人喜爱。此时香炉比较小,以仿古式样的小型香炉最具特色。有的为开敞式,上面不加盖子,...

    1381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明永宣青花瓷与伊斯兰文化[图文]
    明永宣青花瓷与伊斯兰文化[图文]

    明代永宣青花瓷代表了中国瓷器的最高品质,在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博物馆中都跻身于最负盛名的展品之列。明初开放与海外瓷器需求明初的对外开放政策使海外诸国对于中国瓷器的需求量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明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的大发展与郑和船队远航有直接关系。考古发掘也证明,郑和船队到过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或多或少地都有明初青花瓷残片出土,完整无缺的传世品大多集中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等国家。郑和下西洋不仅极大地刺激...

    358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永乐釉里红海水龙纹梅瓶之传奇[图文]
    永乐釉里红海水龙纹梅瓶之传奇[图文]

    在我印象中,这是当今世上唯一在民间流通的永乐釉里红海水龙纹梅瓶。关于这个梅瓶流传,在着名大古董商埃斯凯纳齐(Eskenazi)自传书中有记载。永乐釉里红海水龙纹梅瓶永乐釉里红海水龙纹梅瓶(局部)永乐釉里红海水龙纹梅瓶(局部) 此梅瓶最早进入收藏圈视野是在1960至1970这十年间。当时由身在美国纽约的着名华人古董商戴润斋先生收藏。据说,戴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购买了这件瓷器,也有传说是50...

    816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告诉你一个未被探触过的中国:千年邢瓷之光 [图文]
    告诉你一个未被探触过的中国:千年邢瓷之光 [图文]

    白釉大象邢州白瓷,通称“邢瓷”,不仅是邢台的文化符号,也是当时国家的地理标志。尽管邢窑在历史的尘埃中湮没得踪迹难觅,但它烧造的瓷器以及遗留下的文明碎片却走向了永恒。打开尘封的历史,遥望那片千年的洁白,依然看到那簇不息的炉火。如今,深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邢瓷珍品,依然独步天下,璀璨夺目,闪耀着让人沉醉的神秘之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名窑之一——邢窑,究竟在什么地方?相当长的时间里,提起它连“老邢台”人也...

    1580 陶瓷 陶瓷资料 陶瓷作品鉴赏
  • 为求完美砸掉钧瓷数千件[图文]
    为求完美砸掉钧瓷数千件[图文]

    窑变钧红肥臀大罐,高50cm。杨国辛设计,辛国正烧制。“一件作品烧成后到底会呈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最顶级的大师也不可能说得准。为了追求完美,刘富安大师曾经亲手砸掉自己制作的几千件不满意的作品。”神垕镇上最为已故钧瓷大师刘富安佩服的顶级配釉大师辛国正憨笑着对南方日报记者说。满腔的河南调仿佛把记者拉回了那个中原腹地的千年古镇,在“雨过天青”的古钧窑旧址,领略着“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的繁荣景象和钧瓷...

    1159 陶瓷 陶瓷资料 陶瓷作品鉴赏
  • 朱海彬陶瓷藏品欣赏(下)[图文]
    朱海彬陶瓷藏品欣赏(下)[图文]

    朱海彬,祖籍周口市太康县,祖父从民国时期就特别喜欢研究与收藏字画和古瓷,所以从小受到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也酷爱收藏,尤其喜欢研究文物古玩,并且通过广闻博见﹑耳濡目染的方式,得到了陶冶和锻炼。现为北京国博文物鉴定中心陶瓷鉴定专家,人民美术网陶瓷鉴定顾问,亚洲商业委员会顾问,河南省陶瓷委常务理事。编著有《古代雕塑玩具作品集》,于2012年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收藏多年的古代雕塑精品186件(套),文化部门领...

    587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元霍窑效古定折腰碗最精致[图文]
    元霍窑效古定折腰碗最精致[图文]

    元霍州窑白釉印花荷莲双鱼纹折沿盘霍州窑原称霍县窑,也称“霍窑”或“彭窑”,窑址在今山西省霍州市陈村南。霍州窑是见诸明代文献记载的元代瓷窑,明初曹昭《格古要论》霍器条云:“霍器出山西平阳府霍州。”同书彭窑条亦载:“元朝戗金匠彭均宝效古定器,制折腰样者甚整齐,故名曰彭窑,土脉细白者与定器相似……卖古董者称为新定。”而晚明时人谷应泰《博物要览》中则进一步明确指出:“元时,彭君(均)宝仿定窑烧于霍州者,名...

    1026 陶瓷 陶瓷资料 陶瓷作品鉴赏
  • 中国商人拍下大都会中国瓷器 捐赠国家南海博物馆[图文]
    中国商人拍下大都会中国瓷器 捐赠国家南海博物馆[图文]

    日前,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拍卖会举办。在拍卖会上,一件“明万历枣皮红地青花缠枝莲梅瓶”由海南中视集团董事长刘文军拍得,并作为首批馆藏珍品,入藏国家南海博物馆。据悉,这个“梅瓶”具有400年历史,曾漂洋过海,辗转地藏于豪门巨室,并于上个世纪由JP摩根家族捐赠,入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据了解,本次拍卖会于9月中旬在美国举办。拍卖会上,共有501件中国瓷器。瓷器均是大都会博物馆的馆藏精品,藏品的大部分...

    673 陶瓷 陶瓷资料 陶瓷作品鉴赏
  • 鬲式香炉始终是宋瓷中引人注目的经典款式[图文]
    鬲式香炉始终是宋瓷中引人注目的经典款式[图文]

    在宋代种类繁多的陶瓷作品中,鬲式香炉始终是引人注目的经典款式。时至今日,如能得到一件大开门的宋代陶瓷鬲式香炉同样也是各处藏家的一大赏心乐事。数年前,笔者就曾在沪上某藏友处见到过一件南宋时期由湖田窑烧造的影青釉鬲式香炉。笔者用随身携带的单反留存其影像以飨其他藏友。如图中所示,这件鬲式香炉题材取自商周吉金,造型工整、线条轻盈;虽光素无纹,但釉水呈色青白晶莹,令欣赏者能够立刻联想到历史上有关湖田窑瓷器的...

    1924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银锭瓷枕[图文]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银锭瓷枕[图文]

    “张云鹏故居”藏北宋青白釉印花银锭瓷枕台北故宫藏北宋青白瓷枕“张云鹏故居”藏瓷枕枕底及侧面位于江苏镇江仓巷的“张云鹏故居”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因优美的古代建筑和丰富的文物内藏,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授予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杰出奖,是中国大陆唯一获得此荣誉的民居。在藏馆内藏有一只北宋时期景德镇窑生产的青白釉印花银锭瓷枕,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枕高8.7厘米,长17厘米,呈银锭状造...

    473 陶瓷 陶瓷资料 陶瓷作品鉴赏
  • 古代瓷枕有消暑纳凉的功效[图文]
    古代瓷枕有消暑纳凉的功效[图文]

    宋吉州窑绿釉蕉叶纹瓷枕这件宋代吉州窑绿釉蕉叶纹瓷枕(见图),长26.5厘米,宽22厘米,高10厘米。枕呈如意形,周边自然似水波环绕,造型端庄规整,寓意美好。通体灰胎遍施绿釉,釉面光洁细腻,清凉如水。瓷枕上部平滑如镜,中部稍凹,由于年代久远和频繁使用的磨损,枕面边缘有些地方露出灰胎。枕面上,依照瓷枕之如意状刻划数道如意形波浪线,线内所刻主题纹饰为蕉叶纹。只见5匹芭蕉叶由下及上、由内及外呈扇...

    458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程元璋陶瓷作品欣赏[图文]
    程元璋陶瓷作品欣赏[图文]

    程元璋,号古雅斋王、晚成居士,男,汉族,1938年7月生,江西余干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95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长期从事陶瓷美术创作,成功地开创了古雅彩艺术陶瓷,先后获江西省优秀新产品奖,景德镇陶瓷百花奖,日本恩巴入赏奖。轻工部、江西省文化厅分别授予“有贡献的美术工作者”、“有贡献的文艺工作者”称号。擅长陶瓷美术设计兼及书画,1987年被授子“工...

    481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揭秘瓷器的十大造假手段 [图文]
    揭秘瓷器的十大造假手段 [图文]

    随着收藏热的升温,艺术品市场拍卖的火爆,很多人通过收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从上个世纪90年代成立的中国拍卖公司,为全中国千千万万致富无门的普罗大众打开了一扇暴利之窗,成交价一浪高过一浪的文物交易,鼓舞着城里人争先恐后的相继四出淘宝,电视上也经常演绎一些以收藏为背景的电视剧,诸如近期一直热播的正阳门下都是在反映民间收藏热的兴旺,从收藏变为投资,通过古玩一夜致富的思想不停的冲击着人们的思维。由此,一轮又...

    1657 陶瓷 陶瓷资料 陶瓷作品鉴赏
  • 民俗藏品老瓷碗不易有赝品[图文]
    民俗藏品老瓷碗不易有赝品[图文]

    陈元辉收藏的老瓷碗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风俗文化的统称。是普通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随着国内收藏的升温,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由民俗文化衍生出来的民俗藏品,逐渐进入了一些收藏爱好者的视野,成为了他们家中的藏品。家住我市资中县迎宾路的陈元辉就是其中之一。近日,为了解陈元辉的民俗收藏,记者前往其家中,对他进行了采访。陈元辉收藏的民俗藏品,主...

    1146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三羊开泰瓷器收藏鉴赏[图文]
    三羊开泰瓷器收藏鉴赏[图文]

    “三羊开泰”瓷器送走马年,迎来羊年,以羊为主题的收藏品开始在市场上走俏。和马相比,以羊为主题的艺术品相对来说较少,但是一出现基本上就是三只一起出现,寓意为“三羊开泰”。我的家中就收藏了一件三阳开泰为主题的瓷器。这件瓷器上方有三只羊,形态各异,都呈现跳跃的姿势,活灵活现。它们簇拥着一个聚宝盆,有着 “三羊开泰,富贵吉祥”的美好寓意。瓷器本身就有美丽的冰裂纹,加上岁月的侵蚀,冰裂纹已经遍布整个瓷器。整...

    775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