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东苕溪商周窑:中国制瓷史上第一座高峰 [图文]

时间 : 01-28 投稿人 : 小拇指 点击 :

东苕溪商周窑:中国制瓷史上第一座高峰  | 陶瓷资料

战国原始青瓷悬鼓座

德清窑,在今浙江省德清县,故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德清窑是以黑瓷与青瓷兼烧,并以黑瓷闻名的古窑场,是浙江地区最早发现黑瓷的产地之一。一般认为它的烧造历史并不长,从东晋到南朝时期约一百多年的历史。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十年以来的古窑址调查、发掘证明,德清窑起源于商周原始瓷,成熟于东汉,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结束,上下延续达 2000多年。是我国自成体系、历史悠久的瓷窑系统。它对中国青瓷的起源、中国陶瓷史、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德清原始瓷窑址群已 经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清是中国原始瓷的发源地

“原始瓷出现于商代,北方、南方均有发现。原始瓷起源于何地,如何起源,是科技史与考古学关心的重大课题之一。有的考古学家认为郑州等地发现的商代原始瓷 是在北方地区烧制成功的。有的学者则另认为商周时期北方的原始瓷来源于南方。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长期致力于原始瓷产地的研究,测试、分析了 大量的原始瓷标本,并建立了中国古陶瓷成分数据库和多元统计分析程序库。通过对北方原始瓷碎片的分析,发现这些碎片在化学成分上与北方青瓷有很大差别,而 与南方原始的‘吴越青瓷’很接近。原始瓷器是可以随着人类的活动而流动,而烧造原始瓷的窑炉遗址是固定的,不可移动的,找到窑炉遗址是证明原始瓷产地最直 接的证据”,浙江德清博物馆研究员朱建明称,以德清为中心的浙北东苕溪流域已经发现、发掘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古窑址群,是目前国内已经发现的烧造 原始瓷时代最早、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瓷业中心,充分证明古代越人是原始瓷的发明者,以德清为中心,包括湖州南部地区的东苕溪流域是中国原始青瓷的发 源地。

青瓷真的成熟于东汉吗?

长期以来,人民已经习惯地认为青瓷成熟于东汉。凡是东汉以前的青瓷一概称作“原始瓷”,凡是东汉以后的青瓷,其中不乏质量低劣的,其理化综合指标低于东 汉、甚至低于所谓原始青瓷也能够称作瓷器。 对于这一判断标准,有不少学者认为不尽合理,如江苏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敏在其《鸿山越墓发掘报告》中称:“判断是否为青瓷或原始青瓷的标准原本是一个理 化的标准,当对一件瓷器进行理化测试时,符合这一标准的即成熟青瓷,而达不到这一标准的即原始青瓷。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理化标准转换成了时代标准:即汉 以前的青瓷,皆称之为原始青瓷;而汉以后的青瓷皆称之为成熟青瓷或青瓷,这一概念的转换是极不科学的。”

“一整套仿青铜礼乐器的制作集轮制、模制、胎接、刻画、点戳、附加堆纹等为一体,器形的多样性、工艺的复杂性和难度与东汉青瓷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以战 国亭子桥为代表的古窑址群在龙窑装烧技术上承先启后,在以往发明使用泥珠作间隔物的叠烧法的基础上,创新地用粉末作叠烧间隔物。同时创造出形式多样的窑床 垫座,以适应不同器物在烧制时抬高窑位,避免生烧。”在朱建明看来,这些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都是开拓性的发明。用瓷器的理化指标再加上工艺技术、装烧技术 的综合指标来讨论和肯定青瓷成熟于战国是科学的。“没有理由将德清窑战国青瓷拒之于青瓷的门槛门外,战国青瓷应该成为中国陶瓷史的新篇章”,朱建明说。

朱建明认为,只要具备用瓷土、高岭土作胚料、施高温釉、高温烧结三大要素就可以称作为瓷器。“战国时期德清亭子桥、冯家山窑址与鸿山越墓出土的青瓷标本经理化测试,其烧成温度已经接近1300度,胎体致密,釉面玻化程度高,可以与东汉青瓷相媲美。”

通过近几年的考古发掘,还将原始瓷的烧制时间从西周战国时期又往前推至商代,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年代序列。从商代开始,历经西周、春秋,至战国时期,连 续不断,是目前国内已知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而且是一直不间断生产的原始瓷产地。德清地区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无论是生产时间、生产规模,还是 产品种类、产品质量等方面,在当时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少专家表示,已有充分理由可以认为,德清地区是商周时期的制 瓷中心,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

2008年,在“瓷之源——原始瓷与德清窑学术研讨会”的总结中,时任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莉英宣布: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的商周时期窑区, 无论是生产时间、窑址规模、种类、数量,还是产品质量、装烧工艺等方面,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制瓷史上的第一座 高峰,誉之为“瓷之源”可谓实至名归。

相关文章

  • 唐婺州窑茶具鉴藏:巧剜明月染春水[图文]
    唐婺州窑茶具鉴藏:巧剜明月染春水[图文]

    图1 唐婺州窑青黄釉高喇叭形圈足茶盏唐婺州窑青黄釉高喇叭形圈足茶盏(图1) 东阳市博物馆藏。敞口,薄唇,八出葵口,弧腹下收,高喇叭形圈足,圈足内有12个支烧痕。胎质细腻,烧结程度高。内外施青黄釉。为唐婺州窑代表性青釉茶盏。浙江婺州窑烧制出成熟青瓷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发展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衰弱式微于元末明初。婺州窑是一个地方性历史名窑,虽然有着庞大的窑系,悠久的生产历史,但其声名远...

    1309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明万历—天启青花“泼蓝”山石兰花罐[图文]
    明万历—天启青花“泼蓝”山石兰花罐[图文]

    此器高15.2厘米,口径6.7厘米,足径8.2厘米。中国水墨画有“泼墨”一技,外国油画有“抽象”一艺。谁能料到景德镇窑匠师竟利用1300℃左右高温创作了能经得起风吹雨淋的既“泼墨”又“抽象”的瓷画,而且,这一奇迹,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颈、肩、腹、胫的图案,层次丰富,变幻无穷,各有内涵。虽系人为,却巧夺天工,反映了景德镇窑匠师的高超技艺。...

    1948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清末民初瓷壶雕刻有古代最后黄鹤楼 稀世珍品(图)
    清末民初瓷壶雕刻有古代最后黄鹤楼 稀世珍品(图)

    本报讯(记者戴红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武汉收藏家协会文献专委会主任肖琴学,收藏了数百件黄鹤楼相关藏品,其中一件雕刻有古代最后一座黄鹤楼的瓷壶,堪称稀世珍品(如图)。昨天,武汉晚报记者来到汉口崇仁路武汉市收藏品市场,肖琴学拿出这件刻瓷黄鹤楼提梁壶,说:“这是我最得意的一件黄鹤楼相关藏品。”记者看到,这只看似普通的家用茶壶,高16厘米、直径12厘米,用白瓷烧制而成。肖琴学称,他请专家鉴定过,...

    695 陶瓷 陶瓷作品 陶瓷作品鉴赏
  • 名瓷详解: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图文]
    名瓷详解: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图文]

    明 永乐 《青花瓷花卉纹扁壶》青花青花瓷属釉下装饰品种。其瓷胎骨细腻,晶莹柔润;其花,清新明丽,幽静雅致;其釉,光亮洁净,白中泛青;其色,青翠欲滴,永久不褪。该瓷一向被人们誉为“人间瑰宝”,居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首。青花始创于元代,至明代已臻成熟,分别创出了“宣(德)青凝重、成(化)青雅致、嘉(靖)青幽清”的独特风格;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青花瓷器器型更为复杂,装饰更为丰富。青花工艺多种多样,常...

    1690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历史趣闻:官窑瓷器是如何流入民间的? [图文]
    历史趣闻:官窑瓷器是如何流入民间的? [图文]

    中国民间留有官窑瓷器,是被多数收藏家认可的,无论皇家采用什么手段来垄断官窑瓷,在今天看来,只能是愿望和神话。  中国官窑制度形成于明清两代,而早在唐朝后期,瓷器已走进宫先廷与王室,北宋虽有固定的官窑,其制度如何,因缺乏史载而不明。从文献的记载来看,宋时定、汝、钧等窑烧造的瓷器通常是先由官方(朝廷所派专员)挑选,其余的产品则由工匠上市销售。元代有元官窑,期形制如何,至今仍是个谜。明朝宣德皇帝和成化皇...

    979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最美黑釉瓷:吉州窑鹧鸪斑茶盏品鉴[图文]
    最美黑釉瓷:吉州窑鹧鸪斑茶盏品鉴[图文]

    最美黑釉瓷:吉州窑鹧鸪斑茶盏品鉴 吉州窑,是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的古窑,创于唐代,盛于宋代,至元末终烧,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吉州窑是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作为江南地区(江西吉安)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它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的丰富烧瓷,经验和名工巧匠对江西地区瓷业的发展提高,曾在历史上起过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产品著称,...

    1113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瓷片收藏:残缺有时也是一种美[图文]
    瓷片收藏:残缺有时也是一种美[图文]

    有人说,现在真正的古董越来越少了,其实是你缺少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古董越来越少的今天,完好瓷器也是少之又少,一片残片价值也可能不菲。现在残片新的价值被挖掘出来了,将瓷器局部做成现代饰品,充满时尚感与古朴美感,成为了文艺范儿必备之装饰品。因为古代瓷器的工艺非常讲究,虽为日常使用之物,但细节之处一丝不苟,还有那种娴熟,熟练掌握毛笔的提按,用色的浓淡,这是现代很难模仿出来的。残缺有时候是一种别样的美。...

    413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紫砂收藏正升温 大师支招辨真伪[图文]
    紫砂收藏正升温 大师支招辨真伪[图文]

    自从“宜兴紫砂陶工艺”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收藏界掀起了收藏紫砂的热潮。收藏紫砂要学会“三看”专家介绍说,收藏时务必从美术角度进行“三看”。一看泥色。由于泥料的配比不同,紫砂泥的种类也较多,哪几种泥色最佳并无定法。但必须注意,有的泥中掺入了不少矿物燃料。二看肌理效果。由于紫砂壶一般不施釉,全靠素面素心沟通茶人,那么肌理效果就成了选择时的外观标准之一。三看造型艺术。紫砂壶主要有两大类:一为花...

    1049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漫谈明清两代的青花山水瓷器[图文]
    漫谈明清两代的青花山水瓷器[图文]

    青花瓷与山水画是中华艺术文明历程中两门辉煌的艺术。关于青花瓷的起源,学术界虽然存有不同的界定,但青花在元代已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釉下彩品类应是没有争议的事实。青花瓷与山水画在其各自的发展中又相互借鉴影响,并终于在明清之际得到真正的结合。 明代是中国制瓷业的又一个全盛期,青花瓷的生产达到一个高峰。不仅工艺与器型发展到一个较为完备的阶段,装饰风格也同样异彩纷呈。元代戏剧的新兴和繁荣使人物故事成为艺...

    1680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宋元明清的瓷器各有风采,你辨得出吗? [图文]
    宋元明清的瓷器各有风采,你辨得出吗? [图文]

    陶器是火与泥的结晶。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瓷器,是陶器的进化。今天,就让我们以宋、元、明、清为例,说一说瓷器的辨别方法。1、从器物的造型上区别宋代造型多简朴,以仿青铜器造型为主,并多小件,但在器物的边角、口沿、底足很...

    1829 陶瓷 陶瓷作品 陶瓷作品鉴赏
  •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赏析:同根生 殊途归[图文]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赏析:同根生 殊途归[图文]

    图一赵雄存世元代青花瓷器的数量可谓屈指可数,目前全球仅四百多件,国内考古发现和博物馆收藏约一百多件。其中绘有人物及故事情节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出土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和武汉市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格外引人关注。左(下同):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出土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右(下同):武汉市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793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瓷之物语 · 精美釉瓷茶叶末釉 [图文]
    瓷之物语 · 精美釉瓷茶叶末釉 [图文]

    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起源于唐代黑釉,初似为烧黑釉瓷过火而出现的特殊品种,并非有烧造。明御器厂所产茶叶末釉,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似鳝于鱼皮色,称“鳝鱼黄”。清代茶叶末釉制品多为景德镇官窑所烧,传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时期最为多见,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雍正时制品多偏黄,有茶无末,称“鳝鱼皮”;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俗称“蟹甲青”、“茶叶末”等,也有的挂...

    574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韩国艺术家:沈载千陶瓷作品欣赏[图文]
    韩国艺术家:沈载千陶瓷作品欣赏[图文]

    沈载千,男,韩国人。国家无等山艺术展大奖;工艺展一等奖;国际设计展一等奖;韩国传统艺术与工艺展银质奖章;韩国建筑艺术展韩国文化与旅游部大奖。现任:韩国檀国大学研究生导师;中国吉林艺术大学荣誉教授;韩国艺术协会会员;韩国现代陶瓷团成员。部分展出:参加了SOFA纽约2007,2008特邀展;日本Gae-io博物馆特邀展;韩国首尔文化中心艺术博物馆“国际泥与火展”特邀个人展。应邀...

    865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唐代素雅清新三足盘[图文]
    唐代素雅清新三足盘[图文]

    唐代三彩,是中国古陶瓷史上,尤其是宋元之前为数不多的以色彩丰富、绚丽多姿取胜的陶瓷门类。其造型装饰既有中原汉家传统,同时又糅合了当时西域乃至中亚波斯等地的艺术特征。很多三彩器上都能看到西域金属器的影子。西域民众生活中或放牧,或经商,吃饭、休息经常是席地而坐,盛装食物的杯盘等物很多时候就放置在地上,所以喜欢将这些器皿做成带有“腿”的形象。比如高脚杯、高足盘、多足盘等。装饰图案上又多受宗教影响,...

    619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赏明代广窑褐彩魁星像[图文]
    赏明代广窑褐彩魁星像[图文]

    明代广窑褐彩魁星像 (原标题:明代广窑褐彩魁星像)  苏州自南宋以降,逐渐成为东南首邑,财赋甲区,发达的社会经济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商贾贵胄来此定居。经过风雅文人的推崇,逐利商人的贩卖,遂使得“江南收藏甲天下”。苏州博物馆的瓷器收藏,开始于解放初期,当时的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就藉地利之便收集了大量瓷器珍品。1960年元旦,苏州博物馆正式成立。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目前瓷器类藏品等级品已达1000...

    723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