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明清瓷器“太极八卦”纹样的流行[图文]

时间 : 01-28 投稿人 : 小源 点击 :

明清瓷器“太极八卦”纹样的流行 | 陶瓷科普

图1

在明清时期的瓷器纹样中,“纹以载道”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晚明出现的一种以太极、阴阳、八卦为主体的纹样(图1),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出现,是要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一种宇宙观。

“太极”、“阴阳”、“八卦”,原本是先秦古老的典籍中用来说明宇宙万物如何产生和变化的概念。如《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凶吉,凶吉生大业。”这段话后来被儒家奉为说明万物起源的理论圭臬,但因语句过简,历代不同的解说层出不穷。宋元明清时期,理学家们进一步阐发,太极八卦学说成为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理论,深入人心。

太极、阴阳与八卦,作为瓷器纹样,命运是不一样的。在晚明以前的瓷器纹样中,太极、阴阳图较少出现,而八卦图至少宋代时已经非常流行。如龙泉窑的香炉上,就常见八卦纹样。宋元瓷器上使用八卦纹样,更多的是看重它变化莫测的神秘性。到明晚期出现图1这样太极、阴阳与八卦组合在一起的纹样,所要表达的意思显然已经比此前的八卦图复杂得多了。

从图1所绘的太极八卦图来看,它中间的圆圈代表的是太极;圆圈中几段黑白相对的半圆圈代表的是阴阳,阴阳一静一动,化生世界万物;太极圆圈之外是一圈八卦,象征的是万物,因宋明理学家常用八卦进行万物分类,讲解其变化规律。这样,抽象的宇宙生成原理,就在这幅图中概括地表述了出来。

在这幅太极八卦图中,阴阳的画法比较特别,不是我们熟悉的阴阳鱼,而是黑白相对的半圆圈。在明代人看来,这并不奇怪,因为它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定的画法,明代理学家曹端在其《太极图说述解》一文中,也用了这样的画法。

晚明的瓷器上,为何会出现这种理论性极强的“太极八卦”纹样呢?这与西方天主教文化的传入有关。万历十年(1582),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率先来到中国传教,在中国掀起了一轮传播天主教文化的浪潮。在罗明坚、利玛窦之前,已有许多西方商人于正德、嘉靖年间来华从事贸易,他们信仰的宗教也是天主教。所以,在东南沿海地区,从明中期开始就有了西方天主教文化与东方中华文化的相遇,并必然会产生文化冲突。

罗明坚在万历甲申年(1584)编过一本《天主圣教实录》,这是西方传教士用中文介绍天主教的第一本书。书中冒失地说:“自五千五百五十余年以前之时,别无他物,只有一天主。欲制作天地人物,施之恩德。故于六日之间,俱各完成。第一日,先作一重绝顶高天,及其众多天神,混沌之地水。第二日之所成者,气也,火也,九重之诸天也。第三日,则分其高者为山,流者为水。第四日,则作之日月星辰。第五日,作众禽飞于上,鱼鳖游于水。第六日,作百般走兽,及人祖以生育乎人民。”这样的说法,中国人显然不会盲目接受,对传教不利。

明清瓷器“太极八卦”纹样的流行 | 陶瓷科普

图2

后来利玛窦接受教训,在中国长期传教中,只谈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对天主何时创世的问题采取避而不谈之策。传教士要宣扬上帝创世说,与儒家太极图说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因此,利玛窦在他写的中文着作《天主实义》一书中,就系统地批驳了一通太极图说之谬。

中西文化的冲突,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反映到瓷器纹样中来。这样的纹样最先出现的地方,应该是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外销瓷器上。图2是明代福建漳州窑生产的外销瓷盘,上面的纹样主体正是太极八卦图,要表达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宇宙观。它们的出现,显然是有针对性的。

图3是图2瓷盘局部,中央绘一个太极阴阳图,周围是一圈八卦,与图1几乎完全一致。由图2可见,在太极八卦之外,此盘还画了山水、人物、星辰、杂宝等等,表示宇宙万物之意更加明确。

图2应该是完整表达中国传统宇宙观的两幅早期“太极八卦”纹样瓷画。

明清瓷器“太极八卦”纹样的流行 | 陶瓷科普

图3

漳州窑之所以会率先出现“太极八卦”纹样,与漳州窑的特殊地位有很大关系。据《明清时期漳州窑》所说:漳州府城东南五十里有一个“月港”,那里自明代景泰年间兴起海外走私贸易,后转为明朝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繁荣昌盛近200年,是我国明代东南沿海的外贸中心。漳州窑则是围绕月港外贸出口而兴起的一个瓷器窑口。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调查,漳州窑外销瓷的鼎盛时期是在明万历年间。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漳州窑出现“太极八卦”纹样的原因了:漳州是明代中西文化冲突的最前沿地区。

从天主教中国传教史,我们也可以看到晚明福建一带中西文化冲突的尖锐。1613年,意大利着名传教士艾儒略来到福建传教。天启年间,艾儒略曾与退休还乡的万历名相叶向高长谈两日,讨论天主教教义。事后,艾儒略将讨论内容整理成《三山论学》一书,成为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重要教材。讨论中,叶向高曾提到中国的太极理论说:“太极者,其分天地之主也。”艾儒略回应道:“太极之说,总不外‘理’、‘气’两字,未尝言其有灵明知觉也。既无灵明知觉,则何以主宰万化?……儒者亦云,物物各具一‘太极’,则‘太极’岂非物之元质,与物同体者乎?既与物同体,则囿于物,而不得为天地主矣。所以贵邦言翼翼昭事,亦未尝言事‘太极’也。”艾儒略的说法逻辑性也很强,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冲击很有力。所以,艾儒略在福建生活了25年,赢得了“西来孔子”的美誉。

福建传教的成功,使艾儒略的胆子大起来了。他于1628年着《万物真原》,又开始说天主创世的时间问题:“造物主之《圣经》详载天地之初年、人类之元祖,又详记自有天地以来,世世之事,代代相传。自今崇祯元年,直溯始有天地,共不满七千年。……”这样的“歪理邪说”,自然不能为中国的儒家卫道士们所容忍。

崇祯年间,艾儒略到漳州传教,遭到当地一位儒生“黄贞”的激烈反对。黄贞在其《请颜壮其先生辟天主教书》中,说到他对天主教最初的认识过程:“迩来有天主教中人利玛窦会友,艾姓儒略名,到吾漳,而钝汉逐队皈依,深可痛惜。更有聪明者素称人杰,乃深惑其说,坚为护卫,煽动风土,更为大患。贞一见即知其邪,但未知其详耳。乃稽自万历间以至今日,始知此种夷邪为毒中华不浅。贞不得已往听数日,未能辨析破除之,几至大病。至四五日以后,方能灼见其邪说所在,历历能道之,心神始为轻快。”颜壮其是黄贞的老师,时在北京,黄贞写信是请老师出马批驳天主教的种种邪说。

明清瓷器“太极八卦”纹样的流行 | 陶瓷科普

图4

由上述情况可知,晚明福建漳州一带,传教与反传教的斗争是相当激烈的,而包括人类在内的宇宙万物是怎么来的?成了中西两种文化交锋的焦点话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瓷器纹样中出现太极八卦图,努力彰显中国文化,也就不奇怪了。

进入清代之后,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与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在文化上的冲突越来越尖锐。瓷器纹样中的太极八卦图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作,也壮大成一个重要类别,存在很长时间。图4、图5是康熙时期一种小号瓷碗上常见的纹样。它们是对晚明“太极八卦”纹样的两种改进型。其中图5中央是太极阴阳图;太极圈外有短小的放射线,表示圈内的阴阳变化,八方流布;再外围的圆点代表的是星辰,浪花代表的是大海,两者象征天地之间的辽阔;最后是八卦纹环绕,代表宇宙万物。这种图案,在表达宇宙理论上,显然更加形象、更加明确了。

明清瓷器“太极八卦”纹样的流行 | 陶瓷科普

图5

明清瓷器“太极八卦”纹样的流行 | 陶瓷科普

图6

明清瓷器“太极八卦”纹样的流行 | 陶瓷科普

图7

明清瓷器“太极八卦”纹样的流行 | 陶瓷科普

图8

康熙之后,瓷器上画太极阴阳和八卦纹样的还有很多。图6、图7、图8是雍正时期太极八卦图的一种样式。它们是盘子,尺寸显然比康熙画太极八卦图的小碗要大得多,画面中的内容也就要丰富得多。从残片来看,很可能这种雍正的太极八卦纹样与明代漳州窑的大盘相似:中间画的是太极阴阳图;外围画了许多的动物、山水,代表宇宙万物;再在外围画八卦纹样。

太极八卦纹样在明末清初有着鲜明的对抗西方天主教“创世说”的使命。当时中国的反教势力把天主教称作“邪教”,把对天主教的批判称作“破邪”、“辟邪”。

反教代表人物徐昌治着《破邪集》、钟始声着《辟邪集》,杨光先着《不得已》等,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持续数十年的反对天主教“歪理邪说”的浪潮。瓷器纹样中的太极八卦图应该是配合这场反教运动的产物。

鸦片战争之后,天主教、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趋于合法化,瓷器纹样中的太极八卦图渐渐地不再具有反教的意义。但太极八卦图“辟邪”的名声仍在,民间仍一直认为太极八卦具有辟邪的作用。所以,清中晚期直到民国,在一些供器盘碗上、小药瓶上等,太极八卦图仍在大量使用。此时要辟的邪,显然与天主教、基督教已经越来越没有什么关系了。

相关文章

  • 充满诱惑的美女陶瓷雕像[图文]
  • 老窑瓷:唐代越窑秘色瓷荷花托盏赏析[图文]
    老窑瓷:唐代越窑秘色瓷荷花托盏赏析[图文]

    浙江省宁波博物馆藏有一件国内罕见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该托盏为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中出土,包括茶盏和盏托两件器物配套组合而成。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宁波博物馆藏 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压出内凹的五条棱线,形成五个花瓣的界线效果,茶盏内外素面无纹;盏托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仿荷叶形,薄薄边缘四等分向上翻卷,极具被...

    661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元耀州窑:青瓷渐衰白地黑花瓷渐兴[图文]
    元耀州窑:青瓷渐衰白地黑花瓷渐兴[图文]

    元耀州窑青黄釉刻花碗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其窑址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境内。耀州窑制瓷历史悠久,产品种类丰富,尤以宋金时期生产的釉质莹润、刻划劲健、印纹清晰、纹饰繁密的刻花、印花青瓷最受世人称道。从窑址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元代耀州窑的生产窑场主要分布在陈炉镇、上店和立地坡一带,其生产规模依然很大,产品时代风格也比较明显,但与前代宋、金时期耀州窑制瓷最辉煌的时代相比,无论在生产品种还是瓷器质...

    1657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清代素三彩瓷器[图文]
    清代素三彩瓷器[图文]

    以黄、绿、紫、白等彩料为主,不用红彩,称素三彩。其工艺是在瓷坯上先按预定的图案进行刻划,待坯体干燥后以高温烧成素瓷,再将作地色的釉浇在涩胎上,干燥后,刮下花纹图案中应施其他色彩部分的地釉,然后填上所需要的色彩,再一次低温烧成。最早的素三彩见于明代成化年间,清代的素三彩瓷器是在继承明代成化素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黄、绿、紫为主要色调,再加上新发明的釉上蓝彩相辅。清代康熙时期素三彩最为盛行,康熙素...

    225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谈清代粉彩“八宝纹”的文化内涵 [图文]
    谈清代粉彩“八宝纹”的文化内涵 [图文]

    “八宝纹”原是流传于藏传佛教地区的八种宝物图案,深受藏族僧俗的喜爱。“八宝纹”又有“八吉祥”、“吉祥八宝”、“藏八仙”等多种名称,由八种宝物构成,分别是盘肠、莲花、宝伞、海螺、金轮、华盖、宝罐、金鱼,简称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自元代始流传入内地,并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在工艺美术中格外风行,并成为瓷器装饰中的重要图案之一。图一:南京博物院藏清干隆斗彩八宝纹盘一、瓷上“八宝纹”装饰源...

    538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羊年漫谈青瓷羊[图文]
    羊年漫谈青瓷羊[图文]

    图1 1972年安徽省宣城出土的青瓷羊(安徽博物院藏)羊是中国远古社会中六畜之一,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原始居民,就开始择水草丰美的河湖周边,牧羊狩猎,以获取基本的生活资源。自古以来,“羊”寓意着吉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便说:“羊,祥也。”早在先秦时期青铜器和汉代瓦当上就出现了“吉羊”的字样,正是最好的实证。羊的造型出现在文物上的例子也很多:商代的青铜四羊方尊知名度是极高的;三...

    829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收藏中国之“7501毛瓷”故事——毛泽东专用瓷[图文]
    收藏中国之“7501毛瓷”故事——毛泽东专用瓷[图文]

    迄今为止,市场炒作过的毛泽东相关文物中,影响大、价位高、最神秘的莫过于“毛瓷”。只是因为没有官方的正式版本,这才给民间传说有了想象的空间。毛主席在世的时候,并不知道为他定制生活用瓷这件事。当时中共中央也没有为此事下达过文件。然而,为毛主席定制生活用瓷确有其事。这件事在当时并没有名称、代号,为叙述方便,暂且称它为“7501毛瓷”(简称“毛瓷...

    1868 陶瓷 陶瓷作品 陶瓷作品鉴赏
  • 马纹瓷器:铁骑冰河入梦来[图文]
  • 日本瓷器 - 中国的渊源及发展过程 [图文]
    日本瓷器 - 中国的渊源及发展过程 [图文]

    日本与中国沿海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交往频繁。早在战国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倭人就已与位于今中国东北部、朝鲜北部的古燕国有往来.秦灭燕时,有一些汉人逃亡朝鲜,进一步去日本;随后,日本与中国的交流更加密切。中国的汉字、儒学,中国的书画、佛教,中国的学制、典章制度等,都对日本产生了全面的影响。中国的瓷器文化和工艺也同样深刻的影响着日本的生活和发展。越窑瓷器原产地的浙江与日本的关系也很密切,史实证明中国与日本的...

    1610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台北故宫藏汝窑器为何少了两件[图文]
    台北故宫藏汝窑器为何少了两件[图文]

    台北故宫藏汝窑器为何少了两件凡对台北故宫藏中国古陶瓷感兴趣的朋友一定知道,早先其对外宣布藏宋汝窑器共23件,自1997年以后,随着罗慧琪在《传世钧窑器的时代问题》一文 中提出奉华尊的产烧年代或不是北宋的看法后,23件说开始改为21件说,同时被提出质疑的还有另一件三犠尊。其认为奉华尊的胎釉特征、烧造方式及釉下加涂 铁汁以使器表釉薄处产生类似金属色的光泽,都和传世北宋汝窑大相径庭,进而认为此件作品为清...

    952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最早的斗彩瓷器:衡山窑粉地彩釉绘鸟罐[图文]
    最早的斗彩瓷器:衡山窑粉地彩釉绘鸟罐[图文]

    图示 酱釉绘鸟纹罐南岳衡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名山之一,一九八二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南岳衡山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素有“五岳独秀”和“文明奥区”之称。南岳山高林密,环境宜人,气候独特,是著名的避暑和观冰赏雪胜地;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和动物园;是佛道并存的宗教文化胜地;还是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在这里留下了唐尧虞舜等先祖巡狩祭祀的遗迹,传颂着祝融播火、韩愈精诚开云等美丽传说,刻...

    1428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乾隆矾红彩甘露瓶鉴藏[图文]
    乾隆矾红彩甘露瓶鉴藏[图文]

    图1甘露瓶又称藏草瓶,是藏传佛教陈设所用的专用法器,它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仪式中的供佛之物。旧习,在观音像旁供杨柳枝,柳枝插于此瓶内,瓶之得名或以此据,常用于盛水或插草,极具藏族特色的器物。图2甘露瓶的形制一般为小口,细长束颈,腹部扁圆,覆盘式足。此造型与藏地佛塔中那种被称为觉顿式塔相似,这种佛塔的特征是塔身高、相轮细、华盖小。甘露瓶作觉顿塔形,表明它的源起受了此塔的影响。13世纪,藏传佛教开始传入...

    1191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迄今未解的哥窑之谜[图文]
    迄今未解的哥窑之谜[图文]

    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院藏的一件传世哥窑瓷盘不慎被损坏,于是乎一石激起千层浪:除有些看热闹的外行纷纷谴责故宫不负责任外,有些业内人士也对哥窑的身世大做文章,这让有关哥窑瓷器的身世之谜在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哥窑虽贵为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之一,但奇怪的是宋人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而元、明、清的记述又甚为混乱。有人说哥窑窑址在浙江龙泉,也有人说在浙江杭州,更有...

    1571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Katsuyo Aoki陶瓷艺术作品:预言之梦[图文]
  • 明清五彩瓷器的历史演变[图文]
    明清五彩瓷器的历史演变[图文]

    清顺治 五彩缠枝牡丹纹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郝培云中国彩瓷的生产,发展到明、清两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已完全可以与青花瓷器平分秋色。特别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作水平,更是如日中天,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高峰。五彩瓷器的主要着色剂为铜、铁、钴、锰等矿物元素,采用低温烧制成型。五彩为二次成型工艺,彩饰色料分釉下与釉上两种,常用颜色有红、黄、绿、紫、赭、黑等。所谓五彩并非是说五种色彩...

    967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