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南宋僧人释师范(1177—1249),四川梓潼县人。梓潼县通过梓江、涪江与遂宁相连。他的传世诗作有偈颂七十六首、偈颂一百四十一首、颂古四十四首等。其中偈颂七十六首中有这样一首:“一夏已满,无事不办,遂府钵孟,邛州磁碗。”
烧制“邛州磁碗”的邛州窑肯定指的是邛窑,那么,烧制“遂府钵盂”的遂府窑今在何方?人们寻找未果。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各窑口特征了解与把握的深入,发现涪江流域屡屡出现一些跟成都琉璃厂窑制品非常相似的器物,这类器物从四川射洪至重庆合川一带出得最多,这不正是四川遂宁一带吗?它们跟遂府窑有何关联?一方面是宋人笔下的遂府窑,另一方面遂府(即遂宁)一带大量不知窑口的唐宋古瓷,这二者似乎存在着密切联系。
图2
2011年春天,古玩界在遂宁有一个大型聚会,当他们来到龙凤古镇的时候,正逢施工中挖到古瓷窑址,我们暂称之为“龙凤镇窑”。图1所示是友人何不先生随手收集的一些窑具及瓷片标本。这些标本,都是些隋唐至宋代的遗物。因此,可以初步断定龙凤镇窑是遂府窑或遂府窑群的一部分。龙凤镇原名南强镇,属于船山区,位于遂宁市城南5公里处。现在它是遂宁城郊最大的一个镇,所辖金鱼村就是举世闻名的发现宋瓷珍品窖藏的地方。
参照龙凤镇窑址标本,把出自涪江流域的藏品进行初步分析,不难看出龙凤镇窑(遂府窑)制品的大致面貌。图2所示为唐至五代时期的提梁壶,提梁为绳索类物品,有一边的拴索桩已断。它的流短而粗,是个兽头,有些像虎子,此壶绝不是溺器,应是酒壶。它的褐釉、褐胎密实坚硬,火候很高,是该窑出现较多的釉色和胎色。可以说,这是该窑制品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可谓特色鲜明。
图3
图3所示的唐代彩绘匜,深腹、饼足,褐色胎上饰浅色化妆土,连同褐色彩绘一起被罩于釉下,经125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无论是它的外观、内部结构还是制造工艺,都跟琉璃厂窑极为相似,琉璃厂窑是邛窑系的重要成员,因此,龙凤镇窑(遂府窑)也属于邛窑系。匜是一种分水或分酒的工具。巴蜀地区自古酒业发达,不能不说酒文化是陶瓷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图4的宋代彩绘壶也是酒具,属于龙凤镇窑(遂府窑)制品的另一种重要类型。唐宋时期,龙凤镇窑(遂府窑)生产类似于琉璃厂窑的彩绘大盆,图5的彩绘大盆出自窑址,直径40厘米。可以看出,这些大盆的画面与色彩比琉璃厂窑略逊一筹。
图4
图5
线条器在南方各窑难得一见,唯有巴蜀地区的琉璃厂窑、龙凤镇窑(遂府窑)以及涂山窑系例外。图4的宋代线条纹环形容器是巴蜀古陶瓷博物馆的藏品,它出自涪江之畔的三台县。十组白色条纹均匀分布于环形容器上面,显得格外雅致。这件器物是干什么用的?目前还不清楚。图5是件酱口出筋盏,盏内有涩圈,足圈高而外撇,这些都是南宋晚期的特征。
图6
通过以上各例可以看出,龙凤镇窑所代表的遂府窑始烧年代早于唐,停烧年代为南宋末年。该窑的停烧及被毁,可能跟宋末的残酷战争有关。遂宁、合川一带正是南宋军民跟蒙元军队大战的地方,合川钓鱼城抗击蒙元坚持了36年之久,蒙元第四代大汗蒙哥(1208—1259)就死在那里。
还有一点不可不提,龙凤镇处于遂宁城南5公里处,发现宋瓷窖藏的金鱼村在遂宁城南2公里的地方,金鱼村现在也属于龙凤镇。宋瓷窖藏的埋藏时间跟龙凤镇窑(遂府窑)停烧时间相同,都是南宋末年。难道这些都是巧合吗?如果不是巧合,那么就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埋藏这些宋瓷珍宝的人,正是遂府窑的大老板。这听起来虽然不如皇帝、高僧的故事美妙动人,但却合乎逻辑。在唐宋时期,陶瓷业是当时十分重要的制造业,遂府窑占领了涪江流域和嘉陵江中上游流域的大部分市场,遂府窑连续烧造600年以上,这样世代相传的大业主,不仅有窑场,而且有商号和钱庄,不但经营自家窑场的产品,也经营川内外各窑佳品。他们不但是大财主,同时又是瓷器专家,他们不仅懂得川外龙泉、影青瓷等民窑精品的真正价值,而且还知道川内广元窑、磁峰窑、清溪窑瓷器的独特魅力,并且有能力得到这些珍宝。他们的窑场在涪江边的乡村,他们的居所在遂府城内,他们肯定是个大家族。当蒙元大军从北面沿涪江南下并已危及遂府之际,主人携带着多年收集的陶瓷藏品和最值钱的陶瓷商品南下,他们熟悉这条常年往返的道路,也许他们的属下就有金鱼村人。埋下这批心爱宝物之后,由于战争,知情人多年不能返回,也许不幸都死于战争,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不解之谜和无限遐想的空间。
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