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来自藏北草原的草皮被隆重装裱,成了拉萨的“艺术明星”——9月30日下午,以牦牛为主题的《哞——牦牛秘语现当代艺术大展》在西藏牦牛博物馆开幕,这是西藏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现当代艺术展览,包括这件名为《诺央》的作品在内的50余件艺术品,将互动装置艺术等多种体裁与概念首次带入拉萨,让观众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自发关注高原动物与环境保护的同时。
西藏当代艺术家集体发声
这场由西藏牦牛博物馆、醍醐艺术、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等机构主办的展览,以牦牛为创作主题,却鼓励艺术家突破单一的形象思维,深入思考牦牛与人、高原与人类的关系等纵深命题。
展览征集伊始,就收到了近百件作品。经过西藏美术家协会主席韩书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等专家的严格评审,50余位艺术家的50余件作品入选展览。入选艺术家以西藏本地为主,展览也成为了近30年来迅速发展的西藏当代艺术家群体在家乡的最大规模的集体发声。
与此同时,首位入选威尼斯双年展的藏族艺术家、旅居纽约的贡嘎嘉措,中国“新水墨”运动领军人物、刚在上海龙美术馆成功举办个展的李津、中国最受关注的观念艺术家张洹,以及韩书力、余友心、翟跃飞、于小冬、冯峰、蒋志鑫等海内外“大腕”也尽数参与,共同将展览打造成西藏本地现当代艺术史的一次标志性事件。
体裁多样力作迭出
在策展方的引导下,艺术家们从架上绘画出发,驰骋想象,创作出多种体裁的作品,包括油画、水墨、影像、装置等。最终入选的作品以不同方式定义、描述、反思人类与牦牛不断变化发展的关系,并拓展到对高原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多件作品着力呼吁关注高原动物与环境保护。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从时间、空间、历史等维度回顾人类与牦牛的相识、相知、相守;第四部分则着眼当下,描述现实。
西藏着名艺术家嘎德曾以《冰佛》一作为世人知晓,去年以来,他以佛珠与牦牛绒布为媒介,创作了一系列佳作,此次为展览开场的作品《红太阳》即为其中之一。嘎德以成千上万颗佛珠,构造一轮裂变的红日,震撼观者视觉——在藏族苯教传说中,当第一缕阳光照到冈仁波齐神山,便有了这世上第一头牦牛。
西藏美协主席韩书力、副主席巴玛扎西均以水墨作品亮相。前者的《新五牛图》取唐代名作、韩滉的《五牛图》之骨,注入高原牦牛之魂,成就佳作;后者则提炼出牦牛的高原之魂,《牦牛舞》呈现出令人敬畏的生命景观。
油画仍是展品重头,于小冬的《开耕图》气势宏大,酝酿着高原独有的生命哲学;次旺扎西的《野牦牛》则仿佛抽空了语境,让观者与牦牛在冰原之上相遇,共同展开旅程。
影像作品则是首次亮相拉萨。扎堆的《无题》回溯洪荒,字建芳的《生AB》则刻画当下。
互动装置艺术引人入胜
最大的亮点,要数两件互动装置艺术品。着名艺术家翟跃飞曾长期在藏地生活,他的作品《渡》同样吸引大量观展者参与。他在现场设置了一艘真实的牛皮船,并在船上架起缆绳;每位观展者都可以在主办方提供的彩色纸片上写下祝福与祈愿,并将纸片贴上缆绳,令牛皮船仿佛挂起经幡。牛皮船曾助力高原人类渡过激流,而今,在现代生活中走得太远、被冲击得晕头转向的人们,又该借助何种力量,回忆起为何要出发?
西藏艺术家旦增达杰的创作本以唐卡见长,此次却为展览贡献了《诺央》这件惊艳之作。他隆重装裱一块从藏北带回的草皮,展出前细心照料,展出期间,则邀请观展者共同浇灌,在行为中感受艺术家要表达的内核。
展出之后,这块草皮还将由艺术家放回原处,带着古老的寄望和祝福,回向高原。展览第四部分的多件作品提出问题:曾以几近完美方式运行的高原生活方式在工业化、全球化冲击下如何塑造新的和谐?这件构思巧妙、意韵深远的作品或许能给予启发。
30日下午的开幕式上,主办方启动了这两件互动装置艺术品,立即引来大量观众参与,有观众表示,相比带有距离感的画作欣赏,在这种新颖的形式中似乎能更好地感受艺术家的思索。策展人之一、醍醐艺术联合创始人盛立宇也表示,“艺术直击心灵,往往比文字更能启发人心。”
展馆外的广场上,西藏艺术家诺次用钢筋河石构比拟喜马拉雅山麓,启发人们重新思考现代文明对自然环境的冲击,亦令人耳目一新。
展览将持续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