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飞 《琵琶女》(三色荔枝萃石)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飞认为,每块寿山石都独一无二,雕刻需亲力亲为——
8月6日至16日,“石中之王——福州寿山石雕刻艺术展”将现身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多名寿山石雕大师的作品将汇聚一堂,精彩亮相。其中,就有在寿山石雕艺术上大胆创新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飞的精品力作。
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石雕世家的林飞,不仅在传统文化题材上有着出色的表现——三十多岁时便凭借着《独钓寒江雪》问鼎中国工艺“百花奖”金奖;更因其将女人体引入寿山石雕,在行业内引发了“追风潮”。本次展览,观众就可以一睹他那至真至美的女性之作,譬如《琵琶女》。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江粤军
自费出国泡博物馆创作一出手就格调高远
林飞可谓是国大师“二代”。父亲是老一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亨云,很早就以《熊》、《海底世界》等经典名作蜚声海内外。从小,由于耳濡目染父亲教学授 徒,林飞的动手能力非同一般。高中还没毕业,他就被请到寿山石雕厂里当师傅,带徒弟。十八九岁,他的工资待遇在工厂里已经位于塔尖——一个月80元。
但林飞总感觉自己的素养还不够,必须到学校里面深造。因此,恢复高考以后,他就进了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学习。三年时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美术理论, 在工厂实践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终于获得了比较完美的解决。毕业后,林飞留校当了老师,更明白了,传统要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必须进入学校。“师傅带徒 弟,那是点对点;老师教学生,那是点对面。譬如一个班级有二三十名学生,总有几个天分比较高的,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技艺的。如果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 方式,徒弟的天分不够,那再好的技艺也会失传。所以,学校教育非常重要。”
而对于自己,林飞的要求更高了。除了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化学习 持续不断,上世纪90年代,他还自费去了两趟美国、三趟欧洲,原因无他,就是想亲眼看看那些在印刷品上已经耳熟能详的原作。每一趟十几天,他基本都泡在博 物馆里,潜心研究米开朗琪罗、罗丹等大师的作品。这使得他的创作一出手就格调高远,个性鲜明。
譬如他屡屡为人们所提及的作品《膜拜》, 就是一件高度凝练的作品。90度角的大侧面姿势,使得大面积的白色石材得以充分展现,底部处的一小块黄色雕成人物的头部和手,则让人物具有立体感。向来善 于以人物作品表情达意的林飞,在这件作品中却刻意忽略了人物表情,甚至看不清人物的面目,只有一身衲衣匍匐于地,但其中所蕴含的虔诚力量,却撼动人心。
林飞说,这块石头太特别了,大部分是纯白色,只有局部的地方色彩丰富,该如何俏色巧雕呢?他一直不知从何下手,放了一年多时间,某一日,忽的豁然开朗, 想到了“膜拜”的形象,不就可以很好地将石材的特点呈现出来么?“构思太重要了,石雕业中有句行话‘一巧顶九工’,而这些,都要平日的不断积淀才能获 得。”
女性美与寿山石之美相得益彰
在寿山石雕女性题材创作方面,林飞更是开风气之先。
“父亲雕刻熊猫非常出名,自己即便刻得再好,也无法超越他;就是能够接近他的水平,别人买下后将名字改掉,换成父亲的,那更会贻患无穷。所以我从比较早就立志要走自己的路。”林飞说。
他找到的最自我的表达,就是女性。“女人体是最美的,而寿山石也是石头中至美的,两相结合,相得益彰。”
女人体的雕刻,最重要是结构、比例、线条以及作品的整体感,而传统工匠一般都不太注意作品的完整性、形式感。“创作一定要提升和概括,不能完全照搬现 实,否则就会缺少艺术性。在广州美术学院学习期间,我就曾做过一次实验。有一位模特的手特别美,我原封不动地翻模下来,发现效果和实际完全两样。所以,艺 术一定要升华。”
这在他的作品《夏娃》、《贵妃出浴》、《女娲补天》中,都有精彩表现。而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他将西方神话题材引入传 统寿山石雕的《丽达与天鹅》。作品中,林飞精确地刻画了一只展翅的天鹅与丽达之间的灵肉纠缠。原石晶莹通透、温润细腻,正好用于表现丽达吹弹可破的肌肤和 天鹅洁白无瑕的双翼,林飞用行云流水的线条凸显了女性的丰腴美满,同时又表现了天鹅的飘逸柔软。天鹅双翅展开,纷纷羽毛无数,每一片却重而不复,都有自己 的脉络,都有自己的纹理;丽达与天鹅之间,一疏一密,一简一繁的对比,也凸显了中国历来强调的对比美学……
最初拿到这块坑头石的时候,林飞发现,原石形状凹凸不平,又呈扁长状,边缘很不规则,如若是将石材加工打磨成规矩的形状,会浪费很多优质的石材。最终,他想到了一个绝佳的点子——将其雕成展翅的天鹅。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丽达与天鹅》,正是如此。
美院师生参与创作工艺日趋艺术化
广州日报:像寿山石类的石雕和玉雕等,都被归入工艺美术行列,在您看来,工艺美术品应该将“工”放在第一位,还是将“艺”看得更重些?
林飞:其实,寿山石雕应该属于小型雕塑。为什么叫工艺美术?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工业基础比较差、底子比较薄,只有手工作品能够出口,所以这些 雕塑作品都被归入工艺美术。就石雕本身而言,艺术性才是最关键的。工匠的技艺容易学到手,要让作品有思想、有内涵,那得看个人的领悟力和创造力了。在这点 上,艺术远比技术重要。
广州日报:那您认为当代寿山石雕及其他各种雕刻,在“工”上是否比古代乃至近代有所进步?
林飞:我认为随着美院师生的参与度增加,传统工艺日益走向艺术化,以前的作品可能匠气更重些。
广州日报: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古代匠人心无旁骛,干活虔诚认真,做出来的东西在细节上更经得起推敲,不像今人,虽然注重设计,但在精益求精方面可能做得不太够。您怎么看?
林飞:这个讲法有一定道理,但也有片面性。古代匠人大多是官家所养,不用计较成本,不必讲究经济效益,唯一的目标就是做好东西。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寿山石雕需求量激增,从业人员基数大,当中肯定会涌现出一些能力非常强的。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计划经济时期,从事寿山石雕的也就那么一些人,而现在整 个行业有十几万人,总有艺术修养非常高又很用心的人在拼搏。另外,以前一名艺人要将手下的功夫练出来,得二三十年时间,现在借助高科技,很多细节都可以 做得更精致,而且创作者的艺术寿命也大大延长了。像我已到花甲之年,借用放大镜,现在仍然可以从头到尾、一丝不苟地完成一件作品,这在过去恐怕是很难想象 的。
广州日报:现在您的作品都是亲自上手吗?还是有的作品是您提供创意,而后由徒弟们来完成?
林飞:寿山石的一大特点是,每一块石头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非常珍贵,如果将作品交由徒弟们打理,有些地方他们没处理好,那作品就毁于一旦了。因为石雕是减法不是加法,被打下来是无法补回去的。所以从设计到操刀,始终都是我自己做。
每块寿山石都有生命需因材施艺
广州日报:历史上,寿山石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印章材料,您觉得主要原因在哪?
林飞:寿山石无论质地、色彩还是柔软度,都特别适合于手工雕刻。而寿山石中的田黄,由于跟古代皇家专用的黄色是一致的,而且出自福建寿山,产地中既有“福”又有“寿”,很符合皇家的身份地位。可见,寿山石作为印章石,既有材质上的优势,又有文化上的特殊意义。
广州日报:今天的寿山石雕,有什么不同于其他玉石雕刻的特点?
林飞:很多玉石材质都特别硬,雕刻起来很费劲,因此要靠工人帮忙完成,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就很难完全体现创作者的意图;而寿山石软硬适中,非常适合上手,创作者做起来很有感觉,作品可以很到位地体现创作者的艺术构思。
广州日报:寿山石的种类非常多,您是“有雕无类”,还是会特别注重石材的名贵程度?
林飞:每一块寿山石都是有生命的,都可以因材施艺,都能开启我们的想象力。当然,好石头加上好工艺,作品的价值就非同一般了。
广州日报:现在优质的寿山石是不是越来越少了?
林飞:是的,好料太少了。如果真正有品位的大师不多用好石头,被一般工匠拿去做了,那就太浪费了。
广州日报:这几年整个艺术品市场状况不太好,对寿山石雕行业、对您的创作是否有影响?
林飞:其实,整个行情沉潜下来,真正的高手就凸显出来了,这才是优胜劣汰。我们可以看到,有艺术造诣、功夫到家的石雕大师们,现在仍然忙不过来。而且, 好料也能得到更好的利用,这样反而不会造成资源浪费了。当大家都一窝蜂上的时候,工做得再差也能卖出去,很多好石头被生生糟蹋了,非常可惜。
广州日报:那您认为,寿山石雕收藏,应该注重哪些方面?
林飞:藏家一定要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多看、多问、多学,这样才能分辨出什么是好作品。好东西永远是稀缺的,永远有升值空间。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料好、工好,价位仍然坚挺。
广州日报:寿山石雕造假的多不多,藏家又该如何辨别?
林飞:寿山石雕造假很容易被识破。因为一石一形一色,要复制太难了,同时仿制品的艺术水准往往太差,只仿个签名是没用的。一些藏家收了赝品,只能说他自己的鉴赏能力太差了,不经学习就乱买。只要用心点,原作、伪作是很容易判别的。
大家简介:林飞,1954年生于福州市鼓山后浦。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其作品题材广泛,善于从中国文学作 品和历史典故中汲取营养,同时擅长雕刻“美女”,开创了寿山石雕新的艺术领域。作品曾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中国宝玉石“天工杯”金奖及其他多 个国家级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