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窑,在今浙江省德清县,故名。烧造历史较长,上溯商周,历经汉、六朝直至唐宋时期结束,上下延续近2000年,属于青瓷窑体系。德清窑是目前国内已知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而且是一直不间断生产的原始瓷产地。德清窑主要以生产青釉瓷为主,而黑瓷闻名于世。黑釉瓷的胎多呈砖红、紫色或浅褐色。青釉瓷的胎一般呈深或浅的灰色,普遍在胎外上一层化妆土,使胎面光洁。
东晋德清窑青釉带盖槅1
东晋德清窑青釉带盖槅2
1959年浙江文管会首次发现浙江德清小马山东晋南朝时期窑址,该窑址位于德清县乾元镇南门小马山上。1982年德清县人民政府公布小马山窑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德清县博物馆配合基本建设对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清理。据后期清理简报详细描述,小马山窑址主要烧造青瓷和黑瓷两种产品,出土器物以青釉瓷器为主,约占80%,黑釉瓷器仅占20%。器型有鸡首壶、盘口壶、碗、罐、三足砚、盘等,胎质一般较粗疏,夹杂有较多细砂,胎色较深,施釉不及底。青釉均施化妆土,釉面光洁,釉色厚重,常见点彩装饰。黑釉不施化妆土,釉层厚,釉厚处呈黑色。
东晋德清窑青釉带盖槅3
1972年镇江市畜牧场东晋隆安二年墓出土德清窑青釉带盖槅(图1),高8、口径26.7、底径25.8厘米;圆形,盖面较平;器子口;盒中心为圆形,内为三等分,外部为七等分,呈扇形格(图2),平底(图3);胎灰色,全器施釉,釉色青绿,色泽滋润。此器以往有称格子盘、多子盒、果盒等,后在江西南昌晋墓中出土一件漆果盒,底部有“吴氏槅”3字。此器六朝时名为槅,为了统一起见,故定名为“槅”。瓷槅是模仿长方形漆槅形式,初期的瓷槅底足是平底,不久足壁下部切割成花座,既美观又便于拿取。东晋出现圆槅,长方槅逐渐为圆槅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