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木九十《東造》对话著名斫琴师梵戈[图文]

时间 : 06-02 投稿人 : 俊俊 点击 :

木九十推出全新艺术创作平台《東造DŌNGZAO》,邀请不同身份标签的艺术践行者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展现独特视角,多维碰撞和纪实创作,探索东方之极致文化,发现世界之未知维度。践行東造“东方文化 先锋再造”的理念,体现木九十“不只是眼镜”的品牌内核。

木九十《東造》对话著名斫琴师梵戈 | 艺术品科普

本期東造邀请到的是著名斫琴师,古琴制作艺术家梵戈。梵戈,出生于北京知识分子家庭,在精通多种乐器的父亲熏陶之下,他从儿时起便开始接触古琴,醉心于传统文化,再加之有着极强的动手能力,斫琴逐渐成为梵戈生命里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青壮年时期,一场病痛的休养,使得梵戈认识到斫琴是最适合自己的人生修行方式,同时也可以疗愈身心。斫琴,就此成为他生活的重心,一件不以为生计的事情。

木九十《東造》对话著名斫琴师梵戈 | 艺术品科普

古人云,“琴者,情也;琴者,心也。”在古琴诞生超过三千年的历史里,它一直是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乐器,只有深入了解古琴文化,方能参悟其蕴含的情感与精神。与琴作伴三十载,对梵戈来说,制琴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一壶茶,一本书,然后在锯、刨、挖、锉中度过一天,古琴可以让他进入另一个情境,是为治愈,也为修行。

在借鉴了东西方乐器制作的传统典籍、现代理论和古今经验之后,梵戈对部分经典传统的古琴制式进行了声学改良并自创了一系列创新式古琴。每床古琴都要经过十几个阶段百余道工序的流程,制作过程通常会达数年之久。对梵戈来说,每块木头都有自己的脾性,斫琴师能做的就是顺应手中这片木头本身的特点,把其内蕴的声音特质发挥到最佳、最理想的状态。

弄懂古琴,需要透彻科学的研究;成就古琴,则需要拿捏更微妙的平衡之术。而这二者,缺匠心则不达。在鼓山,木九十联手了不起的匠人,与斫琴师梵戈共同展开了一场有关声音、艺术与创造力的对话。

木九十《東造》对话著名斫琴师梵戈 | 艺术品科普

木九十:你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制琴?

梵戈:某种意义上来讲,不是我选择了制琴,而是琴选择我为之斫制。用阴阳哲学思想来说,假若向心内探寻是阳、向身外探寻是阴,阴阳调和是人生之道,同时也是我在斫琴上追求的不二之“道”。制琴带给我的愉悦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事物带给我的程度,一直以来冥冥之中有个声音告诉我此生就应该专心制琴。

木九十:如今随着文化自信,国风兴起,很多人对于古琴产生了兴趣,认为它们玄乎深奥,你是如何看待斫琴?

梵戈:斫琴是一个由音寻琴的逆推理过程。本质上说,斫琴就是制作古琴,和做小提琴、吉他或者其他乐器是一样的,从技艺本身来讲并不玄乎,其玄乎在于两千多年来琴道文化在审美旨趣方面的取舍。历代的文人、琴人给古琴赋予很多神秘的人文色彩,比如竹林七贤、高山流水等故事,在琴上还能找到天地、日月、五行的对应关系,某种程度上,古琴承载了“道”,是“道”的载体。

站在现代的角度看,古琴制作可以也应该是科学、合理的,你可以把制作过程想象成在做一件精密的声学物理仪器,这一过程仍需遵循古琴文化旨趣,尊重传统。提到古琴,很多人会将其玄化甚至道化,但是古琴本质就是一件乐器,虽然在上古时期曾有一段时间作为法器或道器出现,但它之所以成为道器,其实是取决于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这个人又使得了琴承载了何种形式的“道”。

木九十《東造》对话著名斫琴师梵戈 | 艺术品科普

木九十:古琴制作的本质是什么?对你而言,制琴最重要的环节是哪步?

梵戈:发现材质之美、创造声音之美。如果把古琴当作艺术门类里的一种,制作古琴于我来讲就是把所有对于真实的理解,通过自身的想象力,通过制作过程,最终在这件作品、这床琴的声音中呈现出来。艺术源于真实也超脱于真实。

制琴的每个环节都很难,我经常告诫学生,首先要看清自己终将去哪,其次就是自己目前的起始点在哪。对于斫琴者来说,起始点就是手中的那一块木头。古琴的制作选材考究,轻、松、脆、滑,木料对于一床好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良材经善斫,方能出正音。好的木料方能辅助我完成对于声音的追求。

木九十《東造》对话著名斫琴师梵戈 | 艺术品科普

木九十:你如何看待工艺背后的匠心?

梵戈:匠心分不同层次和角度,宽泛来讲,匠人付诸全力进行创作的状态就可以理解为匠心。每个人的匠心都有可以不断成长与蜕变的空间。

如《大学》中提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选择怎样的材料,如何使用材料,挖掘其特质可以是说是术的体现,而一个制作者想实现什么样的音色、需要靠什么样的木料来实现,需要明澈的道心与一以贯之的用心。能制作出一床满意的良琴,对我来说犹如攀登珠峰成功。每制做一床新琴,都保持第一次登顶时的敬畏之心,把每床琴都当作是第一次来对待,虽然做过千百次,依旧兢兢业业、如履薄冰。那么每次重新登顶的经历对我来说,就是修行,人生就是不断重复这个“修与行”的过程。

木九十:在你看来,什么是好的声音?

梵戈:我认为好的声音就像温润的玉石一样,松静、沉稳、柔和。多数好的传世老琴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它们遵循传统的制琴之道,与《谿山二十四琴况》中“和”的概念一脉相承。

其实关于声音,好的标准很难用短短几句话概括,古人曾留下“九德”“四善”等标准,是大家常常提及的。但过去二三十年间,我自己对于这一标准的看法有所变化,二十年前我认为唐宋元明的传世老琴就是好的声音的标竿,在努力摹“古”、还原老琴的声音之美;但是十余年前,我开始立足于“今”,从制作者的角度,每一片木料在我眼中都有一种属于其自身所特有的完美的状态,制琴师的使命在于将有缘的木头挖掘到到极致,让它发出最中和的琴有音,这种符合琴旨、符合制作规律的琴,在未来也必然是能够传世的良琴。

匠心在于在平凡中做到最好。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没有所谓最好的极致的声音。古琴声音之美,对我来说是相对均衡,也就是“和”的声音,阴阳调和的声音之美是最重要的,如果在“和”的基础再突出特点那就更好了。

木九十《東造》对话著名斫琴师梵戈 | 艺术品科普

木九十:在制琴时,先做琴音还是琴美?

梵戈:颜值即正义是可以理解的,人们对于美好的事物会心生喜爱。但如果琴器本身不能达到足以承载琴道文化、旨趣的使用需求,就算是外观再美的古琴,声音若不能入心,也往往会被束之高阁。每一件作品或产品在制作过程中承载了创作者的温度,这种温度会与后继使用者进行联结,这其实也是匠心的一种传递。

制琴时我通常会选择音色为本,第一时间遵循声音、音色的规律去寻找木料、确定琴的形制,最后的漆色不会有太多想法。因为《周礼·贾注》中对于漆的记载:“凡漆不言色者皆黑。”琴自古以来,也多为黑色。当然当代古琴制作中可以对漆色进行诸多尝试,但首选肯定还是对于音色的考量。

木九十《東造》对话著名斫琴师梵戈 | 艺术品科普

木九十:一床琴的制作周期是多久?

梵戈:基本两年左右一床琴,有一床琴制作过十七年,其实也有琴经历了二十多年,仍未完成。木材在制作中具有很多的不稳定性,由于种类、产品、年份等个体差异很大,而制琴需要在木料很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所以有些非常有个性的木料,其制作周期必须就是要那么久。

木九十:制琴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

梵戈:有一床琴我自己珍藏的琴,它在制作过程中有一个插曲,在其还是木胚时被朋友不慎摔成两片,修复之后发现声音较之前更为出色,可谓意外之喜。在这之后,我闲暇之余也进行了诸多尝试,仿效历史上蔡邕的焦尾琴,李勉的百衲琴等,用多种或多片木料拼合成一床琴的面板,虽然这样会导致调音技术要求极其的高,但是仍然可以做到音色上佳,甚至远超整板琴的音色。当然市面现在也有很多为了噱头制成的百余片木片拼接而成的百衲琴,但是出发点应该在音色本身,而不是工艺形式。

木九十《東造》对话著名斫琴师梵戈 | 艺术品科普

木九十:怎样看待手工制琴和工业制琴?

梵戈:手工制琴与工业制琴始终会是相伴相生的,各有其优势。工业制琴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传承品牌的匠心与温度,匠人传递的是自己的匠心与温度。对于制琴工业来说,如果有足够好的品牌标准与可靠的品控前提下,工业化生产可能对于部分受众市场来说是一种福音,它能够降低一定的成本,让大众享受福利,但前提始终是要保持匠心、保证琴的音色与手感。

木九十:如何在新时代浪潮中坚守本心?

梵戈:近年来古琴圈内的有一种风向:人们追求古琴的外在颜值远胜于其内在声音品质。毕竟,真正听懂一床琴的内在声音品质比较难,而一床琴的漂亮与否人人都有发言权。作为斫琴者,我的毕生追求,就是所斫之琴能够传世。而一床琴,如果能够被琴人长久的弹奏,必然是因为其琴音不可替代的。我想要做的,就是完成一床琴前半场的创作,随着制琴结束,琴与人相遇,才能共同完成后半场的创作。

我要坚持的,就是为这片木、这床琴,创造出属于它完美的“中和”之声,帮助它与使用者一起抵达后半程。我想我与木九十所坚持的,其实有着相同的内核。

木九十《東造》对话著名斫琴师梵戈 | 艺术品科普

梵戈所佩戴之眼镜均来自木九十经典系列,型号:MJ101FJ055和MJ101FJ048

木九十《東造》对话著名斫琴师梵戈 | 艺术品科普

木九十《東造》对话著名斫琴师梵戈 | 艺术品科普

相关文章

  • 真讲究!古人奢华的食盒[图文]
    真讲究!古人奢华的食盒[图文]

    你觉得上图这个物件是做什么的?一个精致的盒子?一个关着窗的鸟笼?不急,我们先把他们一一拆解开:看,通过这里打开↓然后把它向着左右两边拉开,是不是很神奇?像一个魔术盒子。接着我们把里边的小盒子取出来,他们是这样一个可以组合、拆卸的精美盒子。它们有一个美丽而又通俗的名字——食盒。在影视剧里或者史书里,经常出现这样的桥段:古时的士绅名流,出门访友,或参加诗社、文社的活动,与至...

    878 艺术品报道 艺术品科普 美术品资讯
  • 英国农夫十年收集100件中国瓷器 拍得4.2亿元[图文]
    英国农夫十年收集100件中国瓷器 拍得4.2亿元[图文]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农场主罗杰-比尔金顿(RogerPilkington)在10年内收集了约100件中国瓷器。这些瓷器买入时每件价位在100至5000磅之间,但是现在总共拍出了4590万磅(约人民币4.18亿元)。他的家人将共享这笔天降横财。居住在英国威尔特郡艾德波尔那(Aldbourne)的农场主罗杰-比尔金顿在上个世纪50至60年代间收集了约100件中国瓷器。这些瓷器的出土年代从61...

    1549 艺术品资料 美术品报道 美术品科普
  • 欧洲科学家研究达芬奇自画像:发现纸张老化原因[图文]
    欧洲科学家研究达芬奇自画像:发现纸张老化原因[图文]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近日,一个来自意大利和波兰的科学研究小组称,他们发现了纸张老化的真实原因。利用这一发现,人们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保存那些古老的名贵字画,而且不用在字画上面添加任何化学试剂。科学家们用达芬奇的自画像作为实验对象。达芬奇的自画像完成于1513年,整幅作品仅由一支粉红色的粉笔绘画而成,而承载这一艺术品的纸也非常普通,这些因素使得这幅人类史上最完美的肖像画变得十分脆弱,很难保...

    1018 艺术品资料 美术品报道 美术品科普
  • 看宋代人如何斗茶[图文]
    看宋代人如何斗茶[图文]

    夏末秋初,凉风渐至。在暑气渐渐消退的时节喝上一杯清茶,不仅解渴,还能有效缓解口舌生疮、喉咙肿痛等上火症状,比冰镇饮料的功能强大得多。茶这种小小的植物,自汉代被用于饮料以来,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唐代已有专门论茶的著作——陆羽《茶经》出现。到了宋代,社会上更出现了一种与茶有关的奇特风俗——斗茶。陆羽《茶经》书影要了解如何斗茶,首先必须对宋代的饮茶法有了解。宋代的饮茶习惯与现在大不相同...

    932 艺术品收藏 美术品杂谈 美术品百科
  • 特朗普威胁摧毁伊朗文化遗址之后[图文]
    特朗普威胁摧毁伊朗文化遗址之后[图文]

    1月3日,美军空袭巴格达国际机场,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指挥官卡西姆·苏莱曼尼(Qassem Suleimani)在袭击中身亡。次日,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发布推文,表示已准备好应对伊朗的任何报复。他特别指出,美国已将目标对准了52个伊朗文化遗产的遗址。而在特朗普威胁要摧毁具有文化意义的遗址之后,多位美国博物馆馆长和管理人员纷纷发表了抗议。最终,美国军方放弃了这一想法。...

    261 艺术品趣闻 艺术品知识 美术品收藏
  • 导演费里尼画笔下的荒诞梦[图文]
    导演费里尼画笔下的荒诞梦[图文]

    毕加索和妻子朱丽叶塔在毕加索家高剑平翻拍徐佳和上海电影博物馆里“甜蜜的电影——费里尼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回顾展”正在举行,与《甜蜜的生活》、《八部半》、《罗马风情画》等13部费里尼经典影片同辉的,还有19幅费里尼绘制的关于食物的漫画组成的“费里尼与食物”的画展,19幅作品均由费里尼侄女佛朗切斯卡提供。用绘画来构思电影,画下...

    1096 艺术品资讯 美术品文摘 美术品知识
  • 保护动物的抗议 古根海姆中国大展撤下重要作品[图文]
    保护动物的抗议 古根海姆中国大展撤下重要作品[图文]

    古根海姆美术馆在instagram做出回应的截图动物保护人士对于纽约古根海姆最近即将开幕的中国当代艺术大展可以说相当不满。目前,美术馆在重压之下,伴随着源源不断的舆论危言,古根海姆美术馆终于于本周一晚发布声明:将三件受争议较大的作品从即将于10月6日开幕的中国大展的名录中撤销(声明原文见后)。让我们集中梳理并揭晓引发这次质疑的艺术作品。1、彭禹和孙原|《犬勿近》这段7分钟长的录像作品呈现...

    407 艺术品资料 美术品报道 美术品科普
  • 行走的汉风古韵:北京青少年群体上演中式校服设计大赛[图文]
    行走的汉风古韵:北京青少年群体上演中式校服设计大赛[图文]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华裳之美,10月13日,“古风国韵”金融街青少年中式校服设计大赛在北京市金融街少年宫举行。本次活动由刘艺设计师及旗下共己品牌承办,北京我办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活动当天公布了初选的入围参赛选手,并宣布青少年中式校服设计大赛正式启动。即日起至明年四月,入围小选手将和设计师合作,共同将作品制作成成衣,角逐明年五月最终举行的大赛决赛。(...

    1441 艺术品趣闻 艺术品知识 美术品收藏
  • 全球20位顶级收藏家 5位来自中国[图文]
    全球20位顶级收藏家 5位来自中国[图文]

    拍卖会盛况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催生了越来越多的亿万富豪。“21世纪的艺术收藏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这句话所言不虚。在物质得到极大满足后,富豪们更注重精神追求,而艺术收藏就是他们寄托梦想和财富的新领域!今天,收藏君要为大家盘点过去12个月在全球艺术收藏领域最活跃的20位顶级收藏家,其中有5位是我们熟悉的中国面孔!1。罗曼·阿布拉莫维奇vs达莎·朱可娃(俄罗斯)2008年,达莎·朱可娃在莫斯科...

    325 艺术品资料 美术品报道 美术品科普
  • 李得钊红色细纹刻纸像捐赠举行[图文]
    李得钊红色细纹刻纸像捐赠举行[图文]

    本网讯:为了弘扬革命英雄事迹,开展建党百周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宣传温籍革命烈士。由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温州市瓯礼文化研究中心、温州市收藏家协会承办,温州市非遗中心、中共岩头镇委协办的温籍革命烈士李得钊红色细纹刻纸像作品捐赠仪式在永嘉岩头李得钊纪念馆举行,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李方喜,市政协常委、温州市瓯礼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徐亮,李得钊同志亲属李麟、李歆彤等60多人参...

    1405 艺术品趣闻 艺术品知识 美术品收藏
  • 男子25年前获奇特50元币 曾花掉半个月工资[图文]
    男子25年前获奇特50元币 曾花掉半个月工资[图文]

    “怪钱”两面的图案都一样在收藏爱好者眼中,钱币也可能变成身价倍增的收藏品。尤其是一些已经退出流通领域的特殊钱币,更是钱币收藏爱好者的宠儿,其价值也往往是钱币面值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错币无疑是个中极品,乐山收藏爱好者老张手里便有这么一张面值为50元的宝贝。奇特的50元币:两面都是背面两天前,三江都市报记者应邀来到了老张家。“我有一个很罕见的宝贝。”老张向记者展示的是一张人民币,1980年版...

    253 艺术品资讯 美术品文摘 美术品知识
  • 陕西历史博物馆免票排长队 游客:少了人文关怀[图文]
    陕西历史博物馆免票排长队 游客:少了人文关怀[图文]

    6月1日,为给孩子过一个特别的“六一”,西安市民王女士特地请了一天假,起了个大早和孩子一起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可当他们10点左右来到博物馆大门口,才发现夏日炎炎下领票的队伍早已排到了大门外的小寨东路上,看情形怎么也有百八十人。“只好慢慢往前蹭着,孩子就想来,不排也没办法”,王女士言出无奈。自2008年3月向公众免费开放,陕西历史博物馆让众多百姓...

    1731 艺术品趣闻 艺术品知识 美术品收藏
  • 品味舌尖上的艺术:香蕉雕刻猫王[图文]
    品味舌尖上的艺术:香蕉雕刻猫王[图文]

    图片资料瞧瞧这些软绵绵,甜丝丝的“香蕉雕塑”——你真的忍心吃吗?23岁的日本艺术家奎介山田(Sue)用一个勺子和一根牙签,40分钟内就能“艺术活剥”一支香蕉!她的作品中有猫王、《加勒比海盗》中的海盗首领戴维-琼斯、《死神》中的救世龙!每一个造型和眼神,都要赶在香蕉被氧化前搞定!不叹她鬼斧神工都不行!图为香蕉雕刻的猫王雕塑。...

    893 艺术品趣闻 艺术品知识 美术品收藏
  • 铜鼓十二调传承人:千年铜鼓调古为征战今祈福[图文]
    铜鼓十二调传承人:千年铜鼓调古为征战今祈福[图文]

    图为余氏家族“铜鼓十二调”两代传承人。 杨云 摄中新网贞丰6月11日电 题:“铜鼓十二调”传承人:千年铜鼓调古为征战今祈福“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传统文化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在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十二调”传承人余雁伟告诉中新网记者,政府已开始鼓励“铜鼓十二调”入校园,更多青少年将有机会学到这项传承千年的民族技艺,这也打破千年来家族传承的传统。20...

    226 艺术品市场 艺术品欣赏 美术品档案
  • 秦康祥的收藏人生[图文]
    秦康祥的收藏人生[图文]

    秦康祥(1914—1968年)原名仲祥,后改名康祥,字彦冲,浙江宁波人,寓居上海。其曾祖秦君安、祖父秦际瀚、父亲秦伟楚三代均为在上海经商的宁波人士。幼时进冯君木先生在宁波后乐园开办的国学社学习经史文学。民国初年,冯君木与陈屺怀等在宁波后乐园(现中山公园)创办国学社,招生仅十余人,讲授经史文学,先后培养了冯定、冯宾符、沙孟海等名人。冯君木精通经史词章,文思敏捷,并写得一手好书法。冯先生平时治学严...

    1887 艺术品鉴赏 美术品资料 美术品新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