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佳士得香港春拍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将汇聚来自亚洲各地艺术名家的众多经典作品。令人目不暇给的精彩拍品来自廖继春、林风眠、藤田嗣治(Tsuguharu Foujita)、阿凡迪(Affandi)、钟泗宾(Cheong Soo Pieng)、罗讷德・文图拉(Ronald Ventura)、草间弥生(Yayoi Kusama)和田中敦子(Atsuko Tanaka)等,并涵盖「风景」、「肖像」及「抽象」三大主题。
风景抒情
通过笔下的风景,包括林风眠、廖继春、钟泗宾和阿凡迪等在内的艺术家抒发内心深处对身边风景的深厚感情与美好回忆。不少作品更游走于抽象与具象之间,别树一帜。作品既宣泄艺术家丰富的情感,亦见证其艺术生涯及当时艺术运动的演变。
林风眠(中国, 1900-1991)
《山村》
油彩 画布
76.5 x 77 cm.
约1940-1950 年代作
估价待询
「调合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是林风眠一生追求的理念,而留学期间对于西方现代美术各派深入而严肃的研究,使他得以在形式构成上大胆实验中西融会,从东方艺术传统与美学意识中延展出不同于西方理论的现代性经验感知,开启了独具前卫性与反思性的崭新绘画风格,并以革新的创作与教育理念引领了一群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中国画家包括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等,而被尊为中国现代绘画之先驱,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影响性不言可喻。
风景画在林风眠之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林风眠在以方型画幅呈现的《山村》中,交迭混用了冷暖色系与深浅色来描绘多彩而充满生机的山川林木,近黑的墨绿为上方远景及下方前景的主色调,在树林部分则施以浓郁的亮橙、柠檬黄、淡粉与深沉的棕红,间以天蓝、翠绿、黄绿等色块,隐含了夏末秋初的季节转换与光线的移动。鲜艳色块上质朴而轻盈的白色线条则用来描写枝干,山间屋舍的部分也运用了类似线条;平行的线条笔触与相互呼应的造形传达出清新的韵律感与自然活力的意象,同时以色彩构成制造出空间的层次深度,具有双重的视觉效果。
在构图上,林风眠藉由深浅、冷暖的色调层次变化将观者视线引导凝聚于画面中央亮色区域凸显主题,对比的光色表现相当大胆,强化了一种宁静深远的古典氛围,然而更为突出之处在于运用色彩关系达成自然形式的起伏与整合,并藉此描绘内心的感受。《山村》不仅在光色的描写上极为丰富,山林幽居的恬适氛围亦隐约透露出林风眠思念家乡与对未来有所盼望之情怀。
廖继春 (台湾, 1902-1976)
《西班牙古城》
油彩 画布
72 x 91 cm.
1962年作
估价:港元 8,000,000- 12,000,000
《西班牙古城》是被誉为「色彩魔法师」的廖继春在他创作生涯成熟时期、于1962年所创作的、具有丰富而强烈表现力的杰作。缤纷的色彩、墨黑的色块、光线氛围以及具有律动感的造形让整体画面能量感十足。正因如此,这件作品无疑是廖继春创作中最被重视的代表作之一。
1962至1963年,廖继春曾受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参观访问,亲身观摩当地成熟的抽象表现主义创作。随后,他前往欧洲并在西班牙停留数月,深受该地独特风景的影响。他参考旅游时的素描,运用大胆的颜色和自由的线条,创作出充满活力、顺畅淋漓的油画作品。《西班牙古城》完全舍弃叙述性与具象的元素,艺术家纯粹以奔放神秘的造形、绚丽活泼的色彩以及魄力十足的笔触,形塑出一个美感独具的世界。
钟泗宾(新加坡, 1917-1983)
《森林》
油彩 木板
56.5 x 68.5 cm.
1948年作
估价:港元2,000,000- 2,800,000
这幅作于1948年的《森林》弥足珍贵:它是著名东南亚艺术家钟泗宾最早期艺术生涯中,极少数流通于艺术市场的作品之一,亦是他于1940年代后期创作的罕有油彩画板作品。这幅于他定居新加坡两年后完成的佳作,见证了他的身份由中国本土公民转化成东南亚居民。移居新加坡首十年间,艺术家深入了解当地人民及文化之余,亦多以当地环境为创作题材。他受四方八面视觉刺激的包围,并致力将他们转化到艺术作品当中,《森林》即为一例。
阿凡迪(印度尼西亚, 1907-1990)
《默拉皮景观》
油彩 画布
97 x 129 cm.
1964年作
估价:港元 1,800,000- 2,500,000
印度尼西亚艺术家阿凡迪笔下的景观令人屏息。作品上厚涂的层次和质感彰显出他随性不羁的表现力,颜料被直接挤到画面,再用手指、手掌和手腕舞弄出受哇扬皮影戏启发的漩涡和波浪造形。这一独特技巧令阿凡迪的作品成为亚洲前卫艺术的代表,更有人将其与梵高进行比较。
与大自然的相处是印度尼西亚人民生活中重要一部分,他们对大自然有着错综复杂而神秘的信仰,充满崇敬。《默拉皮景观》是一幅浪漫主义杰作,但阿凡迪并无刻意煽情,作品是他对印度尼西亚壮丽山河最崇高的致敬。
肖像之美
人物肖像是古往今来艺术创作中经久不衰的题材。本次晚间拍卖亦将呈献多件来自亚洲不同地区艺术家所创作的肖像作品,除自画像、裸女等经典题材以外,亦有不少生动写实的群像作品。
藤田嗣治(法国/日本, 1886-1968)
《斜躺裸女》
油彩 画布
71.5 x 91 cm.
1932年作
估价:港元 2,000,000- 3,000,000
《斜躺裸女》绘于1932年,完美展示藤田嗣治对这一历久常新的经典题材的独特处理手法。艺术家利用源自日本画的矿物颜料与油彩,将两种手法共冶一炉。他在画布上涂上多层黏合剂与天然颜料,自创出一套「乳白色画法」,让墨水能渗透已上色的明亮画布表面。他以最幼的日式画笔面相笔和日本传统墨水描绘人物的轮廓和细节,简洁的线修彰显他深厚的书法技巧与造诣。柔和的乳白色画面展现深浅不一的白色和灰色,色彩几乎融合为一,与此同时却又展现出丰富而多变的质感,令人着迷。
罗讷德・文图拉(菲律宾,1973年生)
《IKINAKAMBAL (PAIRING UP)》
压克力画布
244 x 203.5 cm.
2008年作
估价:港元3,000,000- 3,800,000
菲律宾艺术家罗讷德・文图拉的不少作品都着重表现流行文化中,种种互相矛盾的图像交织而成的一片混乱,而《Ikinakambal(PairingUp)》的强大力量却来自其相对温和、焦点清晰的构图。画中两个男子并肩站立,各伸出一臂从后拥着对方肩膀。与他大多数作品中身份不明、带有记号的人物相反,这二人容貌清晰可辨,是有名有姓的个体。《Ikinakambal(PairingUp)》技巧圆熟,概念处理炉火纯青,不同图像结合流畅自然,将富存在主义色彩的反讽呈现得无械可击,无疑是文图拉最出色的杰作之一。
古那弯(印度尼西亚, 1918-1983)
《峇里岛鱼贩》
油彩 画布
150 x 200 cm.
估价:港元 2,000,000- 3,000,000
艺术家们常常透过作品捕捉生活日常,古那弯对峇里人民和传统的热爱亦同样透过画布表露无遗。《峇里岛鱼贩》是古那弯即将离世前(约1982-1983年) 于画室完成的作品,捕捉岛上人民轻松自在的日常生活,是他较后期的作品中既重要又精细的一幅。它是古那弯送予为晚年的他治病的医生兼艺术爱好者R.M.Moerdowo的礼物。这信息不单让我们更了解本作品,亦让观者在欣赏本佳作时,添加个人又亲密的视角。
田中敦子(日本, 19032-2005)
《88A-'93》
合成树脂画布
162 x 130.5 cm.
1988年作;1993年艺术家加笔
估价:港元 5,500,000- 7,500,000
在《88A-'93》中,流光百转的霓虹线路看似都会的缩影,实际却是田中敦子以视觉隐喻呈现人体系统的特质——交汇的网络尤如人体组织、线条粗幼彷如各司其职的血管、倏忽出现而跳脱的粉色线条短促而明快,如同触电一般灵光一剎的脉动。
一路以来,田中敦子专注于探索线条与圆形于画面上的关系和作用。《88A-'93》中乙烯基颜料表现流畅的线条,但其交缠的视觉效果就如纠缠为一团的电线,后加的线路都在原先的画面上形成新的结构。以红、蓝、绿圆为基础,再以围绕圆形、孤度相若而迂回的网络带引着视点,奠定《88A-'93》的整体脉络。田中轻巧地调整线条的明度及粗幼,勾勒出徐疾有致的节奏。如此娴熟地呈现直面观众的、线条流动的力量,实为艺术家穷极一生成功转化和升华视觉语言的成果。
阿凡迪(印度尼西亚, 1907-1990)
《自画像》
油彩 画布
105 x 87 cm.
1967年作
估价:港元 2,000,000- 3,000,000
自画像是阿凡迪作品中的重要命题。艺术家视之为个人的视觉自传,让他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尽管阿凡迪的创作涉猎广泛的命题,但每当他须要内省以重新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时,便会回归到自画像的命题。
除了作为自我反思的工具之外,阿凡迪的自画像也清晰地刻划了他的艺术轨迹,记录了他自出道以来在艺术风格和实践方面的发展进程。这幅《自画像》创作于1960年代,正值阿凡迪艺术生涯的巅峰时期,是艺术家自我的真实写照。画中侧身的阿凡迪以慑人的目光凝视着观者,他以富有表现力的笔触和浓烈的厚彩,鲜活地捕捉了自己满头蓬松白发的中年面貌。
抽象语言
写意与抽象题材跨越语言和时空,在不同时期及文化中皆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抽象艺术能以不一样的方式打破固有界限,满载不同前卫意念的结晶,是世界共通的艺术语言。
1965至1975年是朱德群艺术生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当时他同时从古典与现代中取得灵感,并进行自我反思与探索,将新旧元素结合,产生决定性的艺术风格发展。朱德群许多重要的创作均在这段期间完成,其中,作于1974年的《第五百二十九号》尤为杰出。
朱德群(法国/中国, 1920-2014)
《第五百二十九号》
油彩 画布
96.8 x 162.5 cm.
1974年作
估价:港元 10,000,000- 15,000,000
朱德群曾说:「看一张画就像听音乐一样。」《第五百二十九号》所投射出的强烈视觉能量如同贝多芬的交响乐曲一般,充满着张力与冲突感的不协和音;但同时也宛如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一样,能够与内在的喜乐与优雅产生共鸣,是那么地轻松、和谐与激励人心。
朱德群(法国/中国, 1920-2014)
《1976年12月8日》
油彩 画布
161.7 x 126.8 cm.
1976年作
估价:港元 6,000,000- 8,000,000
而在另一幅《1976年12月8日》中,艺术家快速而决断的笔触彷佛是一笔到底完成的:随着他的笔触在画布上浮现、流动、旋转,色彩交织在一起后呈现出狂热的视觉节奏。自1970年代起,朱德群便更从容地运用油彩,将它们稀释后再以中国大号画笔将经调淡了的色彩薄涂于画布上。画中的光线随着笔触舞动变得栩栩如生,并依颜色如海浪般的起伏,转化成令人兴奋的全新视觉印象。
《1976年12月8日》中对光线的完美处理让人联想到彩色玻璃工艺——以上色玻璃块创作常见于中世纪起的教堂窗户的大型构图,朱德群巧妙地在他的油画作品中模仿这种效果。在西方古典美术传统中,彩色玻璃技法和明暗对照法令光线带有一种超自然的特质,带出神圣的讯息,这跟朱德群与自然合一的创作力量互相呼应。大自然中各个元素及无形的成量一直都是艺术家的灵感来源,他把长久转化成短暂;并在画布上呈现光线,证明了作品中所蕴含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