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清拓《兰亭八柱帖》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册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清拓《兰亭八柱帖》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册 |
时代 | |
门类 | 铭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04577-6/8)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清拓《兰亭八柱帖》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册❖图片
册页2
册页3
册页4
册页5
册页6
册页7
册页8
册页9
册页10
册页11
册页12
册页13
册页14
册页15
册页16
册页17
册页18
册页19
册页20
册页21
清拓《兰亭八柱帖》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册❖简介
清拓《兰亭八柱帖》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册,木面。乌金精拓,经折装,每开纵29.8厘米,横34.6厘米。
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墨迹勾摹上石。墨迹,纸本,手卷(于敏中书补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阙笔卷)。有乾隆皇帝题签“兰亭八柱第六”;及御题。有于敏中题跋。钤有“乾隆”、“臣敏中”等鉴藏印。此墨迹本为故宫藏品。
此帖刻于兰亭八柱帖第六柱(第六册),钤有“避暑山庄”、“乾隆御览之宝”等印。单帖名为楷书:“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有乾隆皇帝御题和于敏中题跋;有“臣敏中”等刻印。
相关知识科普
于敏中
于敏中(1714-1780年),字叔子,号耐圃,江苏金坛人。乾隆朝状元。曾历任内阁学士,兵部、刑部、户部侍郎,军机大臣等职,颇受乾隆皇帝的信任,又授文华殿大学士衔,任上书房总师傅,《四库全书》馆总裁。于敏中聪颖过人,乾隆御制诗多有由他聆听后笔录定稿。因久参机要,与外官相勾结,收受贿赂甚多。后因病卒。著有《国朝宫史》、《素余堂集》。
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宪宗元和初年进士。曾任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历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太子宾客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工书,尤以楷书精绝。师颜真卿、欧阳询而能参化其神理,自成一局,世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其用笔法,答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语意双关,既论写字,又行笔谏。当时公卿士臣碑版若不得公权手笔,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另备资材,专求柳书。传世书迹颇多,楷书以《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最具特色。
经折装
图书从卷轴装演变到册页形式的一种过渡性装帧。其特点是把长幅卷子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书本形式,前后粘以封面。佛家经典多用此式。隋、唐以后,佛教大盛,翻译了很多经卷。佛徒诵读时舒卷不便,乃改为折叠成册的形式。凡经折装的书本也称“折本”。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又有“折子本”的叫法。
手卷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形式之一种,有严格而规范的装裱工艺手法。手卷自右向左横向展示,便于案头观赏。
避暑山庄
又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十年正式命名为避暑山庄。乾隆朝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扩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康熙皇帝玄烨和乾隆皇帝弘历,每年夏、秋季至此居住,处理政务等,使之成为都城北京以外的又一个政治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