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12-08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明拓墨池堂选帖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明拓墨池堂选帖
时代
门类 铭刻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新00082402)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明拓墨池堂选帖❖图片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封面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一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二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三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四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五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六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七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八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九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十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十一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十二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十三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十四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十五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十六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十七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十八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十九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二十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二十一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二十二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二十三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二十四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二十五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二十六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二十七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二十八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二十九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三十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三十一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三十二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三十三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三十四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三十五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三十六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三十七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三十八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三十九

明拓墨池堂选帖❖简介

明代著名刻手章藻,从其家藏和外借的书法作品中选择出优秀之作摹勒上石,名《墨池堂选帖》。该帖系历代丛帖,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正月摹勒上石,三十八年(1610年)刻毕,共五卷,取材于晋、唐、宋、元名家书迹。卷一,王羲之王献之书;卷二,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智永等人书;卷三,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欧阳询颜真卿等人书;卷四,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人书;卷五,赵孟頫书。因章氏疏于鉴别而有伪书收入,但镌刻传神,为明代著名刻帖。

故宫所藏明代拓本,出于原石,内容包括第二、三卷中的一部分帖,已是残本。原石拓本希少,历来为世所重,此拓氊蜡精良,楮墨淳古,虽为残本,却属凤毛麟角,值得珍爱。此本的另一可贵处是它的双钩补缺笔若游丝,尽现真韵。张伯英云为张受钩补。

帖中有张廷济、张伯英题跋批语共60段,钤“勺圃”、“老勺平帖”、“张叔未”、“花山马氏”等印27方。白麻纸挖镶裱,双钩用油纸,每页尺寸纵26.9厘米,横13.7厘米。

此帖清欧阳辅《集古求真补正》,容庚《丛帖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等书著录。


相关知识科普


章藻

章藻 (1547--?年),字仲玉,南京长洲人,章文之子。父子皆善刻,并由此扬名,有《真赏斋》、《停云馆》、《墨池堂》等帖传世。

摹勒上石

古代书碑的方法之一。将要刻的文字写在纸上,用半透明纸蒙在原作背面,用笔蘸取,朱红颜料依字形勾出笔道轮廓,然后双勾好的摹纸复于碑石或木板上,用纸数层放在摹纸之上,以石均匀砑磨,使朱红笔道印在石上,然后施刻。摹勒上石之后书家的墨迹仍然可以保留下来。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又博览秦汉篆隶碑刻名迹,自出机杼,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属山东省)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累迁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书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雄深雅健,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晋书》卷八十八有传。传世书迹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玉版十三行》等。

智永

智永(生卒年不详),名法极,会稽(浙江绍兴)人。南朝陈、隋年间僧人,因居永欣寺,人称“永禅师”。俗姓王,是王羲之第7世孙。其书能承祖法,精勤于技,造诣深厚,草、楷皆工。相传其于永欣寺阁上居30年,书真草《千字文》800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他习字用过的废笔积满了五大竹簏。因求书者甚众,所居门槛被踏穿,以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其书体法度谨严,笔力精到,对后世影响很大。唐虞世南得其传授。唐张怀瓘《书断》卷中列智永章草、草书入妙品,隶书(正书)入能品,云:“微尚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 《宣和书谱》卷十七谓御府藏其书迹有草书《常侍帖》、《参军帖》、《故旧帖》、《至通法师帖》、《春雨帖》、《千文》,真书《月仪》、《献岁帖》等。传世书迹有《仿钟繇宣示表》等。

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精书法,为唐太宗的书法导师。擅真、行体,亲承智永传授,继承二王传统。真书体方笔圆,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行书遒媚不凡,筋力稍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家”。

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宪宗元和初年进士。曾任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历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太子宾客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工书,尤以楷书精绝。师颜真卿、欧阳询而能参化其神理,自成一局,世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其用笔法,答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语意双关,既论写字,又行笔谏。当时公卿士臣碑版若不得公权手笔,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另备资材,专求柳书。传世书迹颇多,楷书以《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最具特色。

欧阳询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经历陈、隋、唐三朝,贞观间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欧阳询博览古今,书则八体尽能,尤工正、行二体,学王羲之、王献之,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笔力险劲刻厉,意态精密俊逸,法度森严,世称“欧体”,于后世影响深远。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唐人张怀瓘评之曰:“真行之书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书断》)有《虞恭公碑》、《化度寺邕禅师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诸名碑传世。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临沂(今属山东)人。唐代书法家。曾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平原”、“颜太师”、“颜鲁公”等。书法初学褚遂良,后请教张旭,深悟笔法。参用篆书笔意写楷书,真书笔力弥满,端庄雄伟,气势森严,行书遒劲郁勃,阔达自在,书风明显区别于二王(羲之,献之)和唐初诸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世称“颜体”。与当时另一位书法家柳公权并称“颜柳”。唐人《书评》论其书:“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传世墨迹有正书《自书告身》、行书《祭侄文稿》和《刘中使帖》,碑刻有《争座位帖》、《多宝塔碑》、《东方画赞》、《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中兴颂》等。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后遇赦北返,病殁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雅健,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书法,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工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论画力主“神似”,并提倡“士夫画”,强调诗画一律,为古代文人画先驱。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绘画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装),现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举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升起居舍人、秘书丞、国史编修官。绍圣年间因章惇、蔡卞等党人论实录多诬,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黔州,此后多次被贬官在外,最后至宜州(今广西宜山),死于该地。他曾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学于苏轼门下,被称为“四学士”。他善为文章,长于写诗,尤以擅长书法著称,其楷体字势开张,笔力刚劲;草体盘曲迴旋,变化无方,被誉为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著有《山谷集》行世。

米芾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时任书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精书画,绘画擅长水墨山水,作泼墨云山,自云:“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米芾《画史》)创“米家山”。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尽得之矣。”(《容台别集》)所创“米点山水”意过于形,极富笔墨情趣,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用笔变化多端,有“八面出锋”之誉,结体欹侧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

蔡襄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举进士。曾在泉州、福州、杭州等地为官。善诗文。书法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被推为本朝第一,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有《蔡端明文集》。《宋史》有传。

赵孟頫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历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元之冠冕”。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双钩

用透明的纸覆盖在样本上,以极细的笔划描摹出字的轮廓。一般用黄色油素纸,纸薄而透明,可清晰地映出底本字迹的笔道轮廓。这种将字摹出笔道轮廓的方法称双钩。

游丝

游丝的形状像一盘微形发条,英文称balance spring“摆轮发条"”,因其外形犹如发丝,又称之为“发形发条”,中文译为游丝。 游丝按照旋转的方向可分为左旋游丝和右旋游丝。早期的游丝是由铁等金属材料制成,一般只有四五圈,内端固定在摆轮轴的内桩上,外端固定在摆夹板桩上。钟表上的游丝年代早的大多数采用磷青铜金属材料制作,年代近的普遍使用镍基合金,其主要成分有镍、铁、钛、锰、硅等。由于擒纵调速机构有不同的频率,所以对游丝的钢度、长度、宽度、厚度、均匀度和材料的弹性都有不同的规格要求。只有充分了解游丝诸方面的特性,才能更好地组装、调试和修复摆轮上的游丝。

张伯英

张伯英(1871--1949年),江苏铜城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举思科举人。曾于段祺瑞政府任秘书,后执教北平成达中学。书法独树一帜,碑帖尤精评审,亦富收藏。有《阅帖百卷》等。

张廷济

张廷济(1768—1848年),原名汝林,字顺安,号叔未,一字说舟,又字作田,又号海岳庵门下弟子,晚号眉寿老人,浙江嘉兴人。清嘉庆三年(1798年)解元。工诗词,精金石考据之学,收藏鼎彝、碑版及书、画甚多。精于行书和楷书,初摹钟、王,五十岁后出入颜、欧间,晚年兼法米芾。著《清仪阁题跋》、《清仪阁印谱及诗钞》、《眉寿堂集》、《桂馨堂集》等。

相关文章

  • 清初拓东汉封龙山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清初拓东汉封龙山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封龙山碑》,又名《封龙山颂》,记载封龙山、三公山、灵山原为常年典礼的神山,后因战乱暂停祭祀,东汉延熹七年(164年)又恢复典祀之事。拓本纵160厘米,横92厘米,隶书,15行,行26字。无额无穿。首行书“元氏封龙山之颂”7字。碑署延熹七年。此碑原在河北省元氏县王村山下,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被元氏县知县刘宝楠访得,移置城内薛文清祠。据传移置时运工嫌其...

    1486 刘宝楠 漫漶 杨守敬 张穆
  • 于纂墓志 - 故宫铭刻类藏品
    于纂墓志 - 故宫铭刻类藏品

    27.0×28.0厘米。清末拓本。石清宣统二年(1910年)出土于河南洛阳,曾先后归武进陶湘、三原于右任收藏,现存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北魏孝昌三年(527年)。书法俊朗秀逸,开虞褚书风之先河,亦可管窥魏晋隋唐间,书风之流变与渊源。《欧斋藏碑帖目录》著录:富平伯于万年墓志 孝昌三年。戊午自跋。八开。一册。丁巳购于富华阁。价八元。...

    1154 陶湘 三原
  • 执金吾丞武荣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执金吾丞武荣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纵:29厘米,横:14厘米。此为清拓本,七开,首行“孝经论语”之“孝”字已泐,仅存下钩处,“经”字右上半已损。黄易鉴藏,钤“小蓬莱阁金石”印。碑立于汉永康元年(167年)。碑文记武荣学优则仕及因桓帝“驾崩”悲痛过甚而逝等事。书风淳古而峭健,流丽而圆活,为汉碑佳品,亦书法正宗。碑现藏山东济宁博物馆汉碑室。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著录。...

    1588 黄易
  • 宋拓东汉魏元丕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宋拓东汉魏元丕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全称《凉州刺史魏元丕碑》,东汉光和四年(181年)刻。原石早佚,拓本极希。碑石漫漶甚重,篆额“漢故涼州刺史魏君之碑”尚明晰。据宋洪适《隶续·碑式》云,其碑文“十六行,石已断剥,所存者行三十一字,题名四行,行四人”。今人袁维春《秦汉碑述》则言,行28字,题名4列,列4行。后有清翁方纲题跋:“是碑樸質蒼勁,微似《張遷碑》,而加之流逸,又間出以參差錯落之致,漢隸能...

    1010 漫漶 翁方纲 黄易 毕沅 阮元 孙星衍 杨守敬
  • 昭仁寺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昭仁寺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29.8×35.2厘米。明拓本。“天地于九皇”之“皇”字,“王”部已成“田”状。朱翼盦及家属捐赠。石现存陕西长武昭仁寺。唐贞观四年(630年)。朱子奢撰,传为虞世南书。劲秀俊逸,结体严密。《欧斋藏碑帖目录》著录:昭仁寺碑 贞观四年。明拓本。梁章钜跋。辛未自跋。四十一开。一册。辛未端阳购于富华阁。连同道德经一百六十元。《欧斋石墨题跋》记载:昭仁寺碑 贞观四年(...

    1829 虞世南 梁章钜
  • 明拓明益王重刻小兰亭图卷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明拓明益王重刻小兰亭图卷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明拓明益王重刻小兰亭图》卷,锦包首,外签书:“兰亭叙小字本,益王题额,□□藏本之十三卷”。墨纸文字、图绘部分则为淡墨擦拓,外侧则用黑墨精拓,墨色黝黑而无光泽。墨纸纵22.4厘米,横522厘米。引首墨书“兰亭真迹”四个大字。依次刻《兰亭序》一种,仿李公麟《流觞图》并书柳公权兰亭诗,孙绰《兰亭后序》,兰亭考订文字两段并朱有燉跋及明万历三十年明益宣王朱翊鈏跋。明...

    1525 包首 引首 兰亭序 李公麟 柳公权 孙绰 米芾 王羲之
  • 清拓东汉孔彪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清拓东汉孔彪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孔彪碑》,墨拓整纸碑阳(额、阴失拓),已裱立轴。纵199厘米,横85.5厘米。隶书18行,行45字。孔彪字元上,为孔子第十九世孙,生活在东汉后期。初举孝廉,除郎中,博昌长。后历任尚书侍郎、治书御史、博陵太守、下邳相、河东太守等职。以病辞官退养。东汉建宁四年(171年)七月亡故,享年49岁。此碑为故吏崔烈等13人(题名于碑阴)为颂其遗德而立。原石现存山东曲阜...

    1449 孔子 尚书 杨守敬 欧阳修 都穆 孙承泽 庚子销夏记 顾炎武
  • 袁安碑 - 河南博物院石刻
    袁安碑 - 河南博物院石刻

    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年) 明代万历年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 残高139厘米,宽73厘米,厚21厘米 碑中有穿,碑文为小篆体,计十行139字。碑文中所记司徒公袁安其人其事,与《后汉书 袁安传》所载基本相同。...

    768 石刻 袁安碑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宋拓南宋武陵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宋拓南宋武陵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武陵帖》,墨拓残本,存20开,裱为一册。每开纵26厘米,横13厘米左右。 宋曾宏父《石刻铺叙》云:“武陵帖二十二卷,绍兴十一年辛酉十月郡守张斛集秘阁法帖合潭、绛、临江、汝、海诸帖,参校有无,补其遗阙,以成此书。后列郡官名衔。”又云:“六卷以后则列历代名臣帖。十卷之末即二王书,至十七卷之首为止。二十卷则颜鲁公帖居半。张长史草书亦系横刊,视阁、绛名贤帖多五之一...

    1758 武陵 李建中 望日 智永 陈绎曾 珊瑚网 孙承泽
  • 熹平石经残石 - 故宫铭刻类藏品
    熹平石经残石 - 故宫铭刻类藏品

    熹平石经残石,此为宋拓本,一开半。孙承泽鉴藏。纵23.5、26.5、23.5厘米,横16.5、14.7、9.4厘米。  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一体石经,系东汉末年蔡邕等奉诏,为正定经本文字以隶书一体写成,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刻石立于洛阳太学前,不久即毁于战乱。石经至宋代已有残石出土,如洛阳张氏发地得十余块,约九百七十余字,为《尚书》、《鲁诗》、《仪礼...

    1401 孙承泽 尚书 蓬莱 黄易 端方 衡永
  • 杨府君神道柱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杨府君神道柱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杨府君神道柱,东晋,通高82厘米,宽44厘米。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刻石。存文7行43字,隶书体。神道柱在东汉时已出现,是树立于祠堂、陵墓等建筑物之前神道口处的石柱。神道柱有3部分:一是下部基座,即柱础;二是中部柱身,柱身上部有长方形石额刻字,额下有的饰以浮雕;三是柱顶部圆形上盖,盖上往往立有雕刻成动物或人物形状的墓镇。此件神道柱额题完整,柱身有瓦棱纹,字...

    1731 基座 浮雕 巴郡 骑都尉
  • 清初拓隋苏慈墓志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清初拓隋苏慈墓志 - 故宫铭刻类藏品

    《苏慈墓志》,墨拓整纸本,已裱立轴。本幅纵84厘米,横83.5厘米。苏慈为陕西扶风人,历仕西魏、北周及隋。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逝于交州(今越南中北部),仁寿三年(603年)三月七日归葬同州(今陕西大荔县),此志当为是年所刻。原题“大隋使持节大将军工兵二部尚书司农太府卿太子左右卫率右庶子洪吉江虔饶袁抚七州诸军事洪州总管安平安公故苏使君之墓志铭”。有界格,...

    585 苏慈 尚书 康有为
  • 臧怀恪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臧怀恪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33.5×33.5厘米。明拓本。“获”、“轫”二字已损,“马”、“卑”、“于”等字未损。朱翼盦及家属捐赠。石现存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唐广德元年(763年)。颜真卿撰并书,李秀岩补勒。苍劲雄厚,丰伟刚健。《欧斋藏碑帖目录》著录:臧贞节碑 广德元年。颜真卿书。辛未自跋。三十九开。跋二开。一册。辛未五月购于富华阁。价四十元。《欧斋石墨题跋》记载:臧贞节碑广德元年(...

    1857 颜真卿
  • 郭公庙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郭公庙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33.0×43.2厘米。明末拓本。石现存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唐广德二年(764年)。颜真卿撰并书。闲散朗畅,轻松自如。《欧斋藏碑帖目录》著录:郭公庙碑 广德二年。颜真卿书。癸酉自跋。旧拓本。三十开。一册。购价四十元。...

    1928 颜真卿
  • 宋拓唐云麾将军李秀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宋拓唐云麾将军李秀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云麾将军李秀碑》,李邕撰并书,唐刻,宋拓,剪裱成册,共54页,每页纵27.5厘米,横14.5厘米。有王存善、顾观题跋,钤“严肃堂”、“宗瀚之印”等印34方。此碑为郭卓然横勒并题额,侯慈敏等镌,刻于唐天宝元年(742年)正月。碑石原在河北良乡县,石断后改毁为石础,明万历初宛令李荫在署中掘地得六础,又云砌署壁购得,又移京兆尹署。万历间王惟俭携汴四础,亡于黄河水...

    1700 李邕 郭卓然 文天祥 漫漶 董其昌 王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