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12-08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明拓墨池堂选帖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明拓墨池堂选帖
时代
门类 铭刻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新00082402)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明拓墨池堂选帖❖图片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封面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一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二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三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四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五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六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七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八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九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十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十一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十二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十三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十四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十五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十六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十七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十八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十九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二十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二十一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二十二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二十三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二十四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二十五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二十六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二十七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二十八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二十九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三十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三十一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三十二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三十三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三十四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三十五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三十六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三十七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三十八

明拓墨池堂选帖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墨池堂选帖-帖文之三十九

明拓墨池堂选帖❖简介

明代著名刻手章藻,从其家藏和外借的书法作品中选择出优秀之作摹勒上石,名《墨池堂选帖》。该帖系历代丛帖,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正月摹勒上石,三十八年(1610年)刻毕,共五卷,取材于晋、唐、宋、元名家书迹。卷一,王羲之王献之书;卷二,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智永等人书;卷三,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欧阳询颜真卿等人书;卷四,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人书;卷五,赵孟頫书。因章氏疏于鉴别而有伪书收入,但镌刻传神,为明代著名刻帖。

故宫所藏明代拓本,出于原石,内容包括第二、三卷中的一部分帖,已是残本。原石拓本希少,历来为世所重,此拓氊蜡精良,楮墨淳古,虽为残本,却属凤毛麟角,值得珍爱。此本的另一可贵处是它的双钩补缺笔若游丝,尽现真韵。张伯英云为张受钩补。

帖中有张廷济、张伯英题跋批语共60段,钤“勺圃”、“老勺平帖”、“张叔未”、“花山马氏”等印27方。白麻纸挖镶裱,双钩用油纸,每页尺寸纵26.9厘米,横13.7厘米。

此帖清欧阳辅《集古求真补正》,容庚《丛帖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等书著录。


相关知识科普


章藻

章藻 (1547--?年),字仲玉,南京长洲人,章文之子。父子皆善刻,并由此扬名,有《真赏斋》、《停云馆》、《墨池堂》等帖传世。

摹勒上石

古代书碑的方法之一。将要刻的文字写在纸上,用半透明纸蒙在原作背面,用笔蘸取,朱红颜料依字形勾出笔道轮廓,然后双勾好的摹纸复于碑石或木板上,用纸数层放在摹纸之上,以石均匀砑磨,使朱红笔道印在石上,然后施刻。摹勒上石之后书家的墨迹仍然可以保留下来。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又博览秦汉篆隶碑刻名迹,自出机杼,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属山东省)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累迁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书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雄深雅健,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晋书》卷八十八有传。传世书迹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玉版十三行》等。

智永

智永(生卒年不详),名法极,会稽(浙江绍兴)人。南朝陈、隋年间僧人,因居永欣寺,人称“永禅师”。俗姓王,是王羲之第7世孙。其书能承祖法,精勤于技,造诣深厚,草、楷皆工。相传其于永欣寺阁上居30年,书真草《千字文》800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他习字用过的废笔积满了五大竹簏。因求书者甚众,所居门槛被踏穿,以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其书体法度谨严,笔力精到,对后世影响很大。唐虞世南得其传授。唐张怀瓘《书断》卷中列智永章草、草书入妙品,隶书(正书)入能品,云:“微尚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 《宣和书谱》卷十七谓御府藏其书迹有草书《常侍帖》、《参军帖》、《故旧帖》、《至通法师帖》、《春雨帖》、《千文》,真书《月仪》、《献岁帖》等。传世书迹有《仿钟繇宣示表》等。

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精书法,为唐太宗的书法导师。擅真、行体,亲承智永传授,继承二王传统。真书体方笔圆,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行书遒媚不凡,筋力稍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家”。

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宪宗元和初年进士。曾任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历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太子宾客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工书,尤以楷书精绝。师颜真卿、欧阳询而能参化其神理,自成一局,世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其用笔法,答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语意双关,既论写字,又行笔谏。当时公卿士臣碑版若不得公权手笔,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另备资材,专求柳书。传世书迹颇多,楷书以《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最具特色。

欧阳询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经历陈、隋、唐三朝,贞观间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欧阳询博览古今,书则八体尽能,尤工正、行二体,学王羲之、王献之,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笔力险劲刻厉,意态精密俊逸,法度森严,世称“欧体”,于后世影响深远。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唐人张怀瓘评之曰:“真行之书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书断》)有《虞恭公碑》、《化度寺邕禅师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诸名碑传世。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临沂(今属山东)人。唐代书法家。曾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平原”、“颜太师”、“颜鲁公”等。书法初学褚遂良,后请教张旭,深悟笔法。参用篆书笔意写楷书,真书笔力弥满,端庄雄伟,气势森严,行书遒劲郁勃,阔达自在,书风明显区别于二王(羲之,献之)和唐初诸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世称“颜体”。与当时另一位书法家柳公权并称“颜柳”。唐人《书评》论其书:“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传世墨迹有正书《自书告身》、行书《祭侄文稿》和《刘中使帖》,碑刻有《争座位帖》、《多宝塔碑》、《东方画赞》、《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中兴颂》等。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后遇赦北返,病殁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雅健,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书法,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工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论画力主“神似”,并提倡“士夫画”,强调诗画一律,为古代文人画先驱。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绘画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装),现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举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升起居舍人、秘书丞、国史编修官。绍圣年间因章惇、蔡卞等党人论实录多诬,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黔州,此后多次被贬官在外,最后至宜州(今广西宜山),死于该地。他曾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学于苏轼门下,被称为“四学士”。他善为文章,长于写诗,尤以擅长书法著称,其楷体字势开张,笔力刚劲;草体盘曲迴旋,变化无方,被誉为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著有《山谷集》行世。

米芾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时任书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精书画,绘画擅长水墨山水,作泼墨云山,自云:“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米芾《画史》)创“米家山”。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尽得之矣。”(《容台别集》)所创“米点山水”意过于形,极富笔墨情趣,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用笔变化多端,有“八面出锋”之誉,结体欹侧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

蔡襄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举进士。曾在泉州、福州、杭州等地为官。善诗文。书法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被推为本朝第一,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有《蔡端明文集》。《宋史》有传。

赵孟頫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历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元之冠冕”。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双钩

用透明的纸覆盖在样本上,以极细的笔划描摹出字的轮廓。一般用黄色油素纸,纸薄而透明,可清晰地映出底本字迹的笔道轮廓。这种将字摹出笔道轮廓的方法称双钩。

游丝

游丝的形状像一盘微形发条,英文称balance spring“摆轮发条"”,因其外形犹如发丝,又称之为“发形发条”,中文译为游丝。 游丝按照旋转的方向可分为左旋游丝和右旋游丝。早期的游丝是由铁等金属材料制成,一般只有四五圈,内端固定在摆轮轴的内桩上,外端固定在摆夹板桩上。钟表上的游丝年代早的大多数采用磷青铜金属材料制作,年代近的普遍使用镍基合金,其主要成分有镍、铁、钛、锰、硅等。由于擒纵调速机构有不同的频率,所以对游丝的钢度、长度、宽度、厚度、均匀度和材料的弹性都有不同的规格要求。只有充分了解游丝诸方面的特性,才能更好地组装、调试和修复摆轮上的游丝。

张伯英

张伯英(1871--1949年),江苏铜城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举思科举人。曾于段祺瑞政府任秘书,后执教北平成达中学。书法独树一帜,碑帖尤精评审,亦富收藏。有《阅帖百卷》等。

张廷济

张廷济(1768—1848年),原名汝林,字顺安,号叔未,一字说舟,又字作田,又号海岳庵门下弟子,晚号眉寿老人,浙江嘉兴人。清嘉庆三年(1798年)解元。工诗词,精金石考据之学,收藏鼎彝、碑版及书、画甚多。精于行书和楷书,初摹钟、王,五十岁后出入颜、欧间,晚年兼法米芾。著《清仪阁题跋》、《清仪阁印谱及诗钞》、《眉寿堂集》、《桂馨堂集》等。

相关文章

  • 明徵君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明徵君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33.3×44.0厘米。明拓本。第七行“经”右未损,三十二行“壤”字下“其十”二字未泐,末行“上元三年岁”等字未泐。石在江苏南京栖霞寺。唐上元二年(675年)。唐高宗李治撰,高正臣书。笔势雄健,神采奕奕。《欧斋藏碑帖目录》著录:明徵君碑 上元二年。高正臣书。明拓本。甲戌自跋。二十九开半。跋半开。一册。...

    1895 李治
  • 清拓开皇本兰亭序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清拓开皇本兰亭序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清拓开皇本兰亭序,木面,有王存善题签“隋开皇兰亭宋拓本”。白纸挖鑲,蝴蝶装,共三开,半开纵24.8厘米,横13厘米。此本因有开皇年号而名,与定武一系,行书,28行,行间有界栏。“开皇本”有两种:一本帖尾刻“开皇十三年十月”,另一本帖尾刻“开皇十八年三月二十日”。此帖未见宋人著录。字迹不清晰,笔势卑弱。应是后人以别本摹勒。此本兰亭序尾刻楷书“开皇十八年(598...

    606 兰亭序
  • 宋拓唐麓山寺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宋拓唐麓山寺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此碑立于湖南衡山岳麓寺,故亦称《岳麓寺碑》,又名《岳麓山寺碑》。李邕撰并书。现在湖南长沙岳麓公园。唐开元十八年(730年)九月立。碑高270厘米,宽135厘米。行书,28行,满行56字。额篆书“嶽麓寺碑”2行4字。碑末有“江夏黃仙鶴刻”6字。碑阴亦为李邕所书,字较碑阳略小。由于此碑曾一度嵌入壁间,故碑阴拓本甚为罕见。加之后人妄刻题名于碑阴文字之上,致使碑阴字...

    1200 李邕 开元 阴文 米芾 漫漶 李思训碑 李思训 王世贞
  • “维天降灵”瓦当 - 故宫铭刻类藏品
    “维天降灵”瓦当 - 故宫铭刻类藏品

    “维天降灵”瓦当,西汉,直径17.9厘米。西汉瓦当,陶质。瓦当面“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12字凸起,篆书体。《汉书·宣帝纪》“(元康四年)三月,诏曰:‘乃者,神爵五采以万数集长乐、未央、北宫、高寝、甘泉泰畤殿中及上林苑。朕之不逮,寡于德厚,屡获嘉祥,非朕之任’。”又“承天顺地,调序四时,获蒙嘉瑞,赐兹祉福,夙夜兢兢,靡有骄色,内省匪解,永惟罔极”。此...

    431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铭刻类藏品
  • 清拓东汉樊敏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清拓东汉樊敏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樊敏碑》,拓本纵255厘米,横117厘米,隶书,22行,行29字,有篆额阴文“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2行12字,碑阴刻北宋眉山邱常与南宋眉山程勤懋题跋,碑首以两兽蟠其上。东汉建安十年(205年)三月,此碑立于四川芦山(今芦山县),刘盛刻,息喿书。虽见于宋人著录,但碑一度佚失,清道光年间重出土。杨振方在其《碑帖叙录》中评价此碑:“石质粗而锋芒多杀,无从定...

    646 樊敏 阴文 巴郡 阴刻 师曾 孙承泽 庚子销夏记 陆增祥
  • 大唐中兴颂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大唐中兴颂 - 故宫铭刻类藏品

    50.5×71.0厘米。早明拓本。“史荆南”等二十三字未损。石在湖南祁阳浯溪公园。唐大历六年(771年)。元结撰,颜真卿书。轻松自如,古澹浑脱,寓巧于拙。《欧斋藏碑帖目录》著录:大唐中兴颂 大历六年。颜真卿书。宋拓原石本。话雨楼旧藏。癸酉自跋。二十八开半。跋半开。一册。购价一百五十元。...

    1884 元结 颜真卿
  • 白石神君碑册 - 故宫铭刻类藏品
    白石神君碑册 - 故宫铭刻类藏品

    纵25厘米 横15.5厘米。吴兆璜、臧华云捐赠。此为清初拓本,十一开,“高等”、“燀”、“清”等字未损。黄易鉴藏,钤“小松所得金石”印。此碑刻文记碑立于汉光和六年(183年),记颂白石神君的神功。碑文布置整齐,但缺乏汉隶气骨,视之如晋魏之碑。所刻光和纪年,后人疑为再刻者,但颇稳雅,又非汉人不能为。此碑宋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已著录,逮至清初一度不知下...

    1845 黄易 陈奕禧 杨守敬
  • 崔頠墓志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崔頠墓志 - 故宫铭刻类藏品

    29.5×31.0厘米。清拓本。石清道光、咸丰年间出土于山东益都,曾归益都孙氏、济南沈仲常,现存山东青州市博物馆。北齐天保四年(553年)。书法秀劲严整,虽中杂篆隶,却无险怪之习,几似南朝人所为,绝无北方习气。《欧斋藏碑帖目录》著录:崔頠墓志 天保四年。戊午自跋并署签。四开半。一册。...

    1897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铭刻类藏品
  • 《钦定国子监志》清道光十四年(1834)国子监刻本 - 故宫铭刻类藏品
    《钦定国子监志》清道光十四年(1834)国子监刻本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清道光年间,国子监刻《钦定国子监志》,不仅是国子监有志以来最好的刻本,展出的《五屏风全图》版长约一米二,也是院内最大、最长的整木雕版,印刷方式也为整版印刷。装潢成书,极具特色。它不同于普通线装书一版刷印对折成筒子叶,而是将此书中较长插图折叠装订,避免了将整版图像裁切,展卷披阅时可将折叶展开以观全形,这种方式称为“蝴蝶镶”,为中国古代典籍印刷与装潢中难得一见的...

    1731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铭刻类藏品
  • 清拓《滋蕙堂墨宝》“领字从山”本兰亭序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清拓《滋蕙堂墨宝》“领字从山”本兰亭序 - 故宫铭刻类藏品

    领字从山”本兰亭序,木面,擦拓,经折装,半开纵27厘米,横12.1厘米。《滋蕙堂墨宝》,清代汇刻丛帖,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惠安曾恒德撰集,帖名篆书,共八卷。所刻自唐至明,凡45种,按时代有唐代欧、虞、褚、颜等,宋代蔡、苏、米等,元赵、邓,明董其昌等书迹。此帖摹刻精善。以此本与《郁冈斋帖》中兰亭序相较,,两本字型及书法风格不完全不同,《郁冈斋帖》本字较肥...

    823 兰亭序 经折装 董其昌 范仲淹 米芾 米友仁 内府
  • 清拓《兰亭八柱帖》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清拓《兰亭八柱帖》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清拓《兰亭八柱帖》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木面。乌金精拓,经折装,每开纵29.8厘米,横34.6厘米。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原本,墨迹勾摹上石。墨迹,清内府常福钩填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本(见常福钩填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卷),卷前有乾隆皇帝题签“兰亭八柱第五”,并题记一则。钤有“乾隆”等30方鉴藏印。此墨迹本为故宫藏品。此帖刻于兰亭八柱帖第五柱(第五册),钤有...

    1753 柳公权 经折装 内府 避暑山庄
  • 石人冠顶刻字 - 故宫铭刻类藏品
    石人冠顶刻字 - 故宫铭刻类藏品

    纵:9.8厘米,横:8.6厘米。朱翼盦及家属捐赠。此为乾隆淡墨精拓本,半开,跋半开,黄易鉴藏,钤“小松所得金石”。石人位于河南登封嵩山南麓中岳庙前两座四角亭内。冠顶仅刻一隶书“马”字。石人又名翁仲。此一对石人为东汉安帝元初年间(114~120年)雕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翁仲。“翁仲”乃是秦朝人,姓阮名翁仲。据说他身高一丈三尺,天生神力,骁勇异常。秦并六国后,...

    341 黄易
  • 明初拓东汉张迁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明初拓东汉张迁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谷城长荡阴令张迁颂》,简称《张迁碑》,竖方形,高314厘米,宽106厘米。 碑额篆书“漢故穀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12字。碑阳隶书15行,满行42字,叙及张迁字公方,陈留已吾(今河南宁陵县境)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长)长,后迁荡阴(今河南荡阴县)令,故吏韦萌等追思其德,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二月刊石立表以纪之。碑阴刻捐钱人题名及钱数,共三列。碑...

    1932 阴刻 都穆 杨守敬 宝熙 桂馥 翁同龢 陈宝琛 孙承泽
  • 孔彪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孔彪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30×31.8厘米。明拓本。“膺”字广部可见,“命”字下半未损。朱翼盦及家属捐赠。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汉建宁四年(171年)。瘦劲淳雅,秀逸多姿,字势较扁,波磔分明,法度谨严。《欧斋藏碑帖目录》著录:博陵太守孔彪元上碑建宁四年。宋拓本。王孝禹旧藏。王连升题。甲戌自跋。三十三开。一册。购价六百元。《欧斋石墨题跋》记载:博陵太守孔彪碑建宁四年(17...

    938 魏碑 波磔
  • 明拓东阳本定武兰亭序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明拓东阳本定武兰亭序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明拓东阳本定武兰亭序,挖镶裱蝴蝶装,三开。墨纸半开纵22.5厘米,横10.5厘米。是本兰亭序文二十八行,系定武翻刻本。朱翼盦题外签“明拓东阳本定武稧帖。己巳嘉平除夕前二日破山园寄者署耑。”孙扩图题内签“何氏兰亭。郑板桥题跋。”钤“一松斋”、“孙”、“义州李放鉴藏”等印。署郑板桥题跋一段。又朱翼盦题跋云:“平昔所见东阳本兰亭叙以此本为最。”钤“葆恂”、“文石”...

    913 兰亭序 驻跸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