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宋拓南朝瘗鹤铭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宋拓南朝瘗鹤铭 |
时代 | |
门类 | 铭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74059)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宋拓南朝瘗鹤铭❖图片
瘗鹤铭-碑文之一
瘗鹤铭-碑文之二
瘗鹤铭-碑文之三
瘗鹤铭-碑文之四
瘗鹤铭-碑文之五
瘗鹤铭-碑文之七
瘗鹤铭-碑文之八
宋拓南朝瘗鹤铭❖简介
《瘗鹤铭》原刻在江苏镇江焦山西麓崖石上,宋时被雷击崩落长江,石碎为五。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陈鹏年募工移置山上,后砌入定慧寺壁间。今残石尚存,陈列在宝墨轩碑廊大院的碑亭中。正书,文左行,共计88字,较出水时又损数字。
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前人对其时代和作者辩说纷纭。宋苏舜钦诗云:“山阴不见换鹅经,京口亲传瘗鹤铭。”认为是东晋王羲之所书,也有人说是唐人顾况书,还有人以为是唐代王鑚书。宋著名金石家黄伯思考为梁陶弘景书,明都穆《金薤琳琅》,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等多从黄说。
《瘗鹤铭》字体厚重高古,萧疏淡远。原文就崖书石,故其行之疏密、字之多寡、大小俱不雷同,参差错落而有奇趣。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六朝气息。历代文人书家对此赞誉甚多。宋黄庭坚以为“大字无过《瘗鹤铭》”。黄伯思云:“萧远淡雅,若其为人。”宋曹士冕云:“焦山《瘗鹤铭》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瘗鹤铭》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为隋唐以来楷书的风范。黄庭坚书法得力于此。
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所藏宋拓仰石本,落水前精拓本,共三十余字。潘宁题签,王文治、潘宁、铁保等跋。有“游似”印,费兆锟、崇思私印,铁保私印。石宾、师吾斋珍藏等印23方。
此铭宋陈思《宝刻丛编》、赵明诚《金石录》,明都穆《金薤琳琅》等书均有著录。
相关知识科普
瘗鹤
瘗,埋葬之意,瘗鹤从字面上讲,应为埋鹤之意。
长江
长江,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海省,流至上海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因江上风帆及众多名胜古迹点缀其间,故有“历史画廊”之称,为诗人和画家们常用的创作题材。
陈鹏年
陈鹏年(1663—1723年),清初大臣,诗文作家。字北溟,谥恪勤,湖南湘潭人。曾两次入英武殿修书,官至河道总管,兼总漕运事,为官清廉。有《沧州诗集》、《道荣堂文集》、《河工条约》等,又在英武殿奉旨撰修《物类辑古略》、《月令辑要》诸书。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又博览秦汉篆隶碑刻名迹,自出机杼,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黄伯思
黄伯思(1079-1118年),字长睿,自号云林子,邵武(今福建省邵武人)。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工书,“正、行、草、隶书皆精。”
陶弘景
陶弘景(452—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 (今南京) 人。仕齐,梁时隐居勾曲山,自号华阳陶隐,晚号华阳真逸。幼聪敏,年四、五岁就以获为笔,划灰学书,及长读书万卷。其书劲利,骨体遒媚。
都穆
都穆(1459—1525年),字玄敬,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弘治己未进士。历礼部主客郎中,加太仆少卿。七岁能诗,及长泛览群籍,奉使至秦中,搜访金石遗文,摹拓缮写,著有《金薤琳瑯》。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年),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世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少年时参加“复社”的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后,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入清不仕,改名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著作。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举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升起居舍人、秘书丞、国史编修官。绍圣年间因章惇、蔡卞等党人论实录多诬,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黔州,此后多次被贬官在外,最后至宜州(今广西宜山),死于该地。他曾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学于苏轼门下,被称为“四学士”。他善为文章,长于写诗,尤以擅长书法著称,其楷体字势开张,笔力刚劲;草体盘曲迴旋,变化无方,被誉为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著有《山谷集》行世。
仰石本
又名水前拓本,是落水前拓。
王文治
王文治(1730—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镇江)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探花,官翰林侍读,出为云南知府。高宗南巡,至钱塘僧寺,见文治书碑,大赏爱之。内廷臣有告之文治者,招使出不应也。善画,工书,与翁方纲、刘墉、梁同书齐名,合称“清四家”。著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卒年73岁。
铁保
铁保(1752—1824年),字冶亭,号梅庵,又号铁卿,满族正黄旗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进士。嘉庆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吏部尚书。多次因事遣戍,道光初年以三品卿衔致仕。擅诗,少时即与百龄、法式善称三才子。工书画,楷书宗法颜真卿,行草书宗法二王、怀素、孙过庭,时人谓其书与刘墉、翁方纲、成亲王永瑆并驾,为“乾隆四大家”之一。尝刻《惟清斋帖》为士林所重。著有《惟清斋全集》、《白山诗介》、《淮上题襟》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