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毳簋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毳簋 |
时代 | |
门类 | 青铜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41958)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毳簋❖图片
毳簋
毳簋-器身铭文
毳簋-器身铭文拓片
毳簋-盖铭文
毳簋-盖铭文拓片
毳簋❖简介
毳簋,通高21.1厘米,宽23.8厘米,重3.96kg。
此簋圆形,侈口,折沿,鼓腹,有二附耳,有盖,盖顶有圆形捉手,圈足下附三矮足。器颈与盖沿各饰一周窃曲纹带,腹与盖面均饰直道纹,圈足上饰粗弦纹一道。
簋盖、器对铭,3行16字:
毳作王母媿
氏『0221』簋。媿氏
其眉寿万年用。
铭文记毳为其婆母媿氏做盛饭食用的簋,祈望媿氏万年长寿,使用此簋。
此簋为河南洛阳出土。同铭簋传世共4件,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各收藏两件。
相关知识科普
簋
簋(音鬼),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0025』”。古籍中多写作簋,而铜器自铭则常为『0025』。青铜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而知,簋常以偶数出现,如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
窃曲纹
《吕氏春秋·适威》:“周鼎有窃曲(一作穷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总的特点是长带形,两端钩曲,始见于西周晚期。
弦纹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对铭
铜器研究中的术语。古人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以记铸造该器的原由、所纪念或祭祀的人物等等。在有盖器如鼎、簋等器物上,多同时在盖和器上铸有文字内容、字数及字体完全相同的铭文,称为对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