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青玉交龙纽“归政仍训政”宝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青玉交龙纽“归政仍训政”宝 |
时代 | |
门类 | 玺印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66818)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青玉交龙纽“归政仍训政”宝❖图片
青玉交龙纽“归政仍训政”玺
青玉交龙纽“归政仍训政”玺钤本
青玉交龙纽“归政仍训政”宝❖简介
“归政仍训政”玺,清乾隆,青玉质,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3厘米见方,通高5.6厘米,纽高2.7厘米。附系黄色绶带。
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乾隆帝在宣布传位皇十五子颙琰,并于次年新正举行大典的同时,又颁布谕旨:“朕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秉承,不致错失。”此后,训政便作为乾隆帝的合法权利和施政方式,时时出现于其言谈话语中,并在他归政后切实执行。“侥幸已躬最无射,频繁眷佑愧难承。虽云归政仍训政,两字心传业与兢。” “今又届元夕,风月清佳,余揣精神纯固,训政如常,实为高年盛事。” “自丙辰元日授玺,心愿符初,迄今已阅三年,而训政敕几,仍未敢一日稍懈。” “归政仍训政”作为乾隆帝时期权力运行的基本机制,一直延续到乾隆帝去世为止。他以此约束嘉庆帝,保证了国家政治仍然按照他的意图运转。在乾隆晚期诸玺中此玺尤为重要。
相关知识科普
交龙纽
帝后宝印的纽制之一。其纽形为两条相向的龙躯体合二为一。
禅位
即帝王生前把王位传与后继者,区别于前任帝王死后再传后继者的自然继承。
丙辰
古代的干支记日法,以十个天干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十二个地支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成六十个词组,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用以记日。
太上皇
全称太上皇帝,即皇帝之上的皇帝,一般由在位皇帝的父亲充任,是皇权与父权相妥协的产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太上皇的人先做皇帝,然后将帝位让给儿子(当然也有例外)。此种让位,古代称为“内禅”,以示与因将帝位让于异姓(实际上是被武力篡夺)从而导致改朝换代的“禅让”不同。“太上皇”一词最早出现于秦代。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自号始皇帝,追封其父秦庄襄王异人为太上皇,实际上异人并未当过皇帝。第一个真正的太上皇是后凉太祖吕光,公元399年12月,吕光病重,于是将帝位让给儿子吕绍而自称太上皇。历史上最后一个太上皇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在位60年后,于1796年自愿传位于嘉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