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旃通造铜菩萨立像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旃通造铜菩萨立像 |
时代 | |
门类 | 雕塑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3827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旃通造铜菩萨立像❖图片
旃通造铜菩萨立像❖简介
旃通造铜菩萨立像,隋大业三年(607年),高20.5厘米。
菩萨头戴花蔓冠,宝缯向两侧呈锐角下垂至肩部,面形略长,眉目低垂。披帛于腹前呈X形交叉后反折于肘下垂,裙摆两侧略外侈。菩萨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跣足立于宝相覆莲圆形座上。身后头光为椭圆形火焰,身光附有雕饰莲花及荷叶等纹样的莲瓣纹头背光。背光顶端尖锐,边有郭。座为四足床趺,床趺正中有分铸组合的莲花、莲蕾雕饰,四足略外侈。床趺镌刻“大业三年四月廿三日佛/弟子/信都/旃通/为法界众生普/同利益敬造像一躯”铭文。该像造型精巧别致,极富时代特征,是六世纪时金铜佛造像中的主流形式像例。
相关知识科普
菩萨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宝缯
束宝冠的带子。它在造像中有多种表现式样,也是断定造像时代的特点之一。
披帛
用来缠绕身体的长幅织品。披帛缠绕方法不同,有时对鉴别时代特点有一定的帮助。
施无畏印
施无所畏之德,离怖畏之印明,即象征施一切众生安乐无畏之印。结此印时,举右手,五指前伸,掌向外。
无畏印
右手上张,五指并拢伸直,掌心向外。
施愿印
随顺众生之所欲,由佛菩萨惠施资具之印相。又作与愿印、满愿印。结此印时,右手开五指,掌向外垂。
跣足
跣,音险。跣足,意为光着脚,赤足。
莲瓣纹
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
背光
背光指佛、菩萨像背后之光相,常作火焰纹,火焰象征佛、菩萨之智慧。大至分为项光(又称头光)和身光(又称举身光、舟形光)二种,其形式依时代、地方、佛菩萨的种类而有所不同。
法界
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据《俱舍论》卷一载,受、想、行三蕴与无表色、无为法、称为法界;于十二年中,则称为法处。然十八界中其他十七界也称为法,故广义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也称为法界。
造像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