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春溪水族图页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春溪水族图页 |
时代 | |
门类 | 绘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47428-12/12)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春溪水族图页❖图片
春溪水族图页❖简介
《春溪水族图》页,宋,绢本,设色,纵24.3厘米,横25.5厘米。
本幅无款。钤清内府收藏印“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鉴赏”、“无逸斋精鉴玺”、“宣统鉴赏”等5方。裱边钤有乾隆朱文玺印“古稀天子”、“太上皇帝之宝”、“八徵耄念之宝”3方。
此图是现存宋画中游鱼类题材画的一幅佳作。春暖花开,群鱼戏藻。鲢鱼摆尾漫游,鲶鱼回身在后,鳜鱼则迎头向上,隐喻了“连年有贵”的吉祥含义。画家通过鱼儿欢快游动时自由弯转的体态和藻类植物在游鱼冲击下漂浮不定的形状,巧妙地暗示出流水的动势以及春水的清冽透明感。3尾大鱼均施以工笔重彩,用笔沉稳工致,片片鱼鳞描绘得一丝不苟;而衬景的小鱼、小虾和水藻则纯用没骨法渍染,将鱼虾的灵动和水藻的轻盈表现得恰到好处。
对幅有清乾隆御题七言诗一首:“庄惠曾论知弗知,传为奇语却无奇。试如驳曰我非子,便是答云彼岂斯。春水初生具春意,文鳞群泳爱文漪。漫訾意浅色鲜耳,颇类濠梁博辩时。戊申仲秋御题。”“戊申”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钤“古稀天子之宝”、“犹日孜孜”印。
相关知识科普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三希堂
位于紫禁城西六宫之一养心殿内西暖阁,原为乾隆皇帝的书房,名温室。因内府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乾隆皇帝视为稀世之宝,贮藏于此,并撰《三希堂记》,阐释“三希“之深意,遂易名为三希堂。至今仍保持原貌。
三希
清乾隆内府曾收藏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晋人书迹,高宗弘历视之为稀世珍宝,贮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温室”,颜曰“三希堂”。
太上皇
全称太上皇帝,即皇帝之上的皇帝,一般由在位皇帝的父亲充任,是皇权与父权相妥协的产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太上皇的人先做皇帝,然后将帝位让给儿子(当然也有例外)。此种让位,古代称为“内禅”,以示与因将帝位让于异姓(实际上是被武力篡夺)从而导致改朝换代的“禅让”不同。“太上皇”一词最早出现于秦代。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自号始皇帝,追封其父秦庄襄王异人为太上皇,实际上异人并未当过皇帝。第一个真正的太上皇是后凉太祖吕光,公元399年12月,吕光病重,于是将帝位让给儿子吕绍而自称太上皇。历史上最后一个太上皇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在位60年后,于1796年自愿传位于嘉庆皇帝。
皇帝之宝
二十五宝中共有两方皇帝之宝。 其一,通高9.5cm,印面12.5×12.5cm。青玉质,交龙纽,满文篆书。据乾隆十三年上谕:“青玉皇帝之宝本清字篆文,传自太宗文皇帝时。”则知此宝刻治于皇太极时。当时满文篆书初具雏形,到乾隆十三年创立成熟和规范化的满文篆书,并施之于宝玺,其生发之迹清晰可见。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布诏赦”之用。 其二,通高16.6cm,印面15.5×15.5cm。栴檀木质,盘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为作“以肃法驾”之用。但从清代档案考察,在二十五宝中,此宝的使用频率最高,钤用范围极广,其他诸宝实无以相比。
八徵耄念之宝
青玉质,交龙纽。乾隆帝宝玺。此玺刻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八十圣寿之时,为刻制此玺,乾隆帝曾作《八徵耄念之宝记》。
没骨
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笔为骨,直接以彩色描绘物象。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代杨昇擅此法。明代董其昌、蓝瑛等仿之。
天子之宝
天子之宝,通高6.4cm,印面7.8×7.8cm。白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祭祀百神”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