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缂丝毛三阳开泰挂屏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缂丝毛三阳开泰挂屏 |
时代 | |
门类 | 织绣品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20979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缂丝毛三阳开泰挂屏❖图片
缂丝毛三阳开泰挂屏❖简介
缂丝毛三阳开泰挂屏,清晚期,长72厘米,宽104.5厘米。清宫旧藏。
挂屏画面红日高照,柳枝摇曳,3只小羊嬉戏于嫩草茸茸的地面上,表现出大地复苏的初春景象。画面左上角题诗:
三百何须诩牧群,三羊足註九三文。
竭思曾著开泰说,或匪离经创臆云。
挂屏背景及花草等以缂丝技法表现,而三羊、柳树等以缂毛技法织成,体现出羊毛的绒感和立体效果。此件作品的缂法虽简单,然色彩丰富,偶有动笔描绘之处,不失为缂丝与缂毛相结合的佳作。
相关知识科普
缂丝
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三阳开泰
为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亦称“三阳交泰”。“泰”为《周易》中六十四卦之一,乾下坤上,以象“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其初、二、三爻皆为阳,意在阴消阳长,“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周易》载:“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也就是说,农历正月为六十四卦中的“泰卦”,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在一年起始冬去春来之际,古人常以“三阳”(羊)寓示“泰”卦,表达喜迎新春之意。羊与阳谐音,所以艺术家们常以三羊为题材来装饰工艺品,寓意太平盛世,国泰民安。
开泰
开泰(?—1763年),乌雅氏,满洲正黄旗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乾隆十年(1745年)授湖北巡抚。十三年(1748年)调湖南。二十年(1755年)调四川。二十八年(1763年)以处理金川土司郎卡事不妥,命夺官。以头等侍卫衔赴伊犁办事,卒于任。
缂毛
缂毛是我国起源最早的通经回纬织物,在汉代已有织造。早期的缂毛织物是用动物毛捻成毛线,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缂织而成。清代,缂毛织物是用毛和丝捻成的牢度较好的极细的毛纱缂织而成,由于毛纱直径略粗于丝线,因此所缂织的图案有较强的浮雕感及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