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陶文吏俑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陶文吏俑 |
时代 | |
门类 | 雕塑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42182)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陶文吏俑❖图片
陶文吏俑❖简介
陶文吏俑,唐开元二年(714年),高130厘米,宽31厘米。
文吏俑头戴冠,身穿右衽宽袖衣,足登云履,双手相交,直立于台座上。此俑为戴令言墓出土。据墓志记载,戴令言字应之,少年时便慷慨慕古,手不释卷,历览群书,尤好异书,味老庄道流,蓄长往之愿。初拜左台御史,再为水陆运使,遥授给事中,以开元二年终于洛阳审教里之私第,享年五十六。戴令言墓20世纪初发现于洛阳,目前所知有文吏俑、天王俑、男立俑各1件,骆驼2件,全部为素陶彩绘,且形体均较为高大。最初收藏于北京大学国学门,曾作为当时研究唐朝陶俑的标本,1933年哈佛燕京社所出郑德坤、沈维钧《中国明器》一书,曾有著录。后拨交故宫博物院。
相关知识科普
开元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使用的年号,共29年,始于公元713年,止于公元741年。
戴令言
戴令言(658—714年),字应之。少年时便慷慨慕古,历览群书,手不释卷,尤好异书。味老庄道流,蓄长往之愿。初拜左台御史,再为水陆运使,遥授给事中。唐开元二年(714年)终于洛阳审教里之私第,春秋五十六。
明器
明器也称“冥器”、“盟器”,是中国古代为随葬而制造的器物。它包括各种礼器、日用器皿、兵器、工具等。始见于春秋战国时代,沿袭至明清以后。其质以陶、石、木、纸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