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玉寿鹿山子 - 故宫玉石器藏品

11-20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玉寿鹿山子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玉寿鹿山子
时代
门类 玉石器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故00086927)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玉寿鹿山子❖图片

玉寿鹿山子 | 故宫玉石器藏品

玉寿鹿山子❖简介

玉寿鹿山子,明,高14.8厘米,宽9厘米。清宫旧藏。

山子玉料青绿色,雕立体山林景致。作品下部为山石,其上高树成荫,并结有桃实,树下一老人当风而立,著长袍短褂,左手轻抚身旁小鹿,右手持如意,崖下又有一小鹿,口衔灵芝,仰首面向石上的老人。

玉山布局有致,以桃、鹿、如意、老人之造型表现吉祥长寿的主题。加工时采用了镂雕技法,作品中保留着较多的镂雕孔洞以表现山石的风化与穿孔,树木枝叶处精雕细琢,因势就形,边角处打磨圆润,具有典型的明代玉雕艺术的造型风格。这类玉雕作品主要用于室内陈设,今人称为“摆件”。


相关知识科普


山子

山子是一种以山石为主体的立体景观,主要流行于明、清,以竹、木、牙、石、玉等材质制成,宋代的作品目前发现的很少。

灵芝

蕈的一种。食用灵芝,有强筋骨、益精气的滋补作用。灵芝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具有吉祥长寿的寓意。灵芝的出现,预兆着国泰民安,世事昌达,所谓“圣人休祥,有五色神芝含秀而吐荣”(《神农本草》)。《瑞应图》也称:“芝英者,王者德仁而生。”灵芝图案多出现于各种材质的古代艺术品和建筑彩画中。

镂雕

1.雕塑的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浮雕的基础上,为了生动地表现物象,局部圆雕,使其脱离背景,形成镂空。 2.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镂花”、“镂空”或“透雕”。将装饰花纹雕空,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此技法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后在瓷器纹饰上广泛使用。

相关文章

  • 碧玉灵芝花插 - 故宫玉石器藏品
    碧玉灵芝花插 - 故宫玉石器藏品

    碧玉 灵芝花插,清,口径2.6×7.4厘米,3.1×5.2厘米,高12.6厘米。...

    1962 碧玉 灵芝
  • 碧玉象耳衔活环花觚 - 故宫玉石器藏品
    碧玉象耳衔活环花觚 - 故宫玉石器藏品

    碧玉 兽面纹象耳活环觚,清,高22.6厘米,口径8.9×10.4厘米,足径7.1×8.1厘米。碧玉质,色深,玉质莹润。玉觚圆腹,深膛,口、足为外撇的五瓣花形,双象耳套活环。颈部和足上饰俯仰的变形蝉纹,腹部饰兽面纹,均为仿古代青铜器纹饰。器壁厚,具有稳定性,可用于插花。清宫旧藏于寿康宫。目前发现的早期玉觚为明代作品。总体来看,清代玉觚较明代玉觚口部更阔,腰部较...

    415 碧玉 兽面纹 寿康宫
  • 蓬莱仙境玉石仙台 - 故宫玉石器藏品
    蓬莱仙境玉石仙台 - 故宫玉石器藏品

    蓬莱仙境玉石仙台,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北京制造,高130厘米,长117厘米,宽96厘米。此仙台前窄后宽呈梯形,坐落在紫檀嵌银丝的台桌上。它以“群仙祝寿”为题材,用紫檀木雕成“蓬莱仙境”、“洞天福地”、“玉宇瑶池”三仙洞,由近及远上升排列,或位于峻峭的山峰上,或巍然屹立于海水中。西王母手持如意端坐在“玉宇瑶池”洞内,二侍女手持宫扇侍立于两侧。洞外的蟠桃...

    1093 蓬莱 群仙祝寿 紫檀木 瑶池 寿星 八仙 灵芝
  • 青玉龙凤纹渣斗 - 故宫玉石器藏品
    青玉龙凤纹渣斗 - 故宫玉石器藏品

    青玉龙凤纹渣斗,清,高7.1厘米,最大口径11.5厘米。...

    1874 渣斗
  • 成组玉鱼 - 故宫玉石器藏品
    成组玉鱼 - 故宫玉石器藏品

    成组玉鱼,清,花径5.3厘米,鱼长7.8厘米,宽3厘米。...

    1881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玉石器藏品
  • 白玉卧狗 - 故宫玉石器藏品
    白玉卧狗 - 故宫玉石器藏品

    清,高3厘米,长5厘米白玉质,圆雕。狗卧姿,回首,尾上卷,颈部套一环。通体光素无纹饰。清宫收藏的玉狗一般用作陈设品,纹饰虽简却形态生动。...

    912 圆雕
  • 白玉龙首觽 - 故宫玉石器藏品
    白玉龙首觽 - 故宫玉石器藏品

    白玉龙首觽,明早期,长16.6厘米,宽1.7厘米,最高2厘米。觽白玉质,玉质温润,有黄色的丝绺玉沁。玉觽呈锥形,龙首,身体为九节螺旋纹,尾光素,尾尖稍弯。龙口内有一竖穿孔,口内上唇处打一横孔,用以系挂。觽最早是从解结之兽牙演变而来。《说文解字》曰:“觿,佩角,锐端可以解结。”说明觿是用来解绳的,主要特征就是一端呈尖角。最早古人以兽骨或兽牙制作,佩带于身用于解...

    1556 龙口
  • 青玉莲托蹲龙 - 故宫玉石器藏品
    青玉莲托蹲龙 - 故宫玉石器藏品

    青玉莲托蹲龙,元,高13厘米,底径6.4厘米。青玉有绺裂、墨斑,局部有黄褐色沁。圆雕 坐龙居于莲花座之上。龙昂首,一爪抓握火焰珠。双角,眉目细长,向后延伸。背起脊,关节处阴刻后扬之肘毛。刀法刚劲、粗犷,透雕处留下明显的掏挖痕迹。底部中心一大孔,边一小孔,据此推测本品原应固定于他物之上。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物,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其出现与农业社会对雨的需求相...

    852 圆雕 坐龙 阴刻 透雕 升龙 行龙 雕工
  • 碧玉镂雕夔龙璜 - 故宫玉石器藏品
    碧玉镂雕夔龙璜 - 故宫玉石器藏品

    碧玉 镂雕 夔龙璜,清,长14.8厘米,宽5.2厘米,捐献自章乃器。...

    1743 碧玉 镂雕 夔龙
  • 青玉跽坐人佩 - 河南博物院玉器
    青玉跽坐人佩 - 河南博物院玉器

    商代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通高5.6厘米,宽2.8厘青玉圆雕玉人,猴面、跽坐、双手抚膝,头上齐眉短发,上衣缘及臀部。颈下有孔可供系佩。玉人生动写实,代表了商晚期玉雕工艺的水平。...

    1351 玉器 青玉跽坐人佩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乾隆御题三节玉琮 - 故宫玉石器藏品
    乾隆御题三节玉琮 - 故宫玉石器藏品

    高6.8厘米、射径8.3厘米、孔径6.3厘米。玉琮遍布鸡骨白沁,已看不出原玉质颜色。经盘玩后表面略带黄褐色。玉琮分三节,每节雕琢人面纹,人眼刻划双重眼圈,两侧出短直线或三角形眼角。冠帽及嘴部浮雕,冠帽阴刻平行直线,嘴部刻划长方形的螺旋纹。此玉原为清宫旧藏,琮内壁阴刻乾隆四十三年(1778)所写的一首《咏汉玉辋头》御制诗:“所贵玉者以其英,章台白光照连城。辋头...

    1935 兽面纹 良渚文化
  • 青玉天鸡尊 - 故宫玉石器藏品
    青玉天鸡尊 - 故宫玉石器藏品

    青玉天鸡尊,清,高21厘米。天鸡尊以整块青玉琢成,玉质局部有黄色沁。天鸡昂首直立,双翅紧贴体侧,长尾弯卷垂地,喙边长须飘逸。背负一方口尊,尊颈部饰蕉叶纹,腹部饰兽面纹,这些虽为商周青铜器的常见纹饰,但在此器上的表现形式均已脱离古法,实属新创。天鸡毛羽的雕刻彰显有致,刀法粗犷古朴,为清代玉器之佳作。...

    1015 天鸡 蕉叶纹 兽面纹
  • 玉螭纹韘形佩 - 故宫玉石器藏品
    玉螭纹韘形佩 - 故宫玉石器藏品

    玉螭纹韘形佩,汉,高6厘米,宽5.2厘米,厚0.5厘米。玉为青色。大致呈片状,中间有一孔,孔外周镂雕螭纹。这种造型的佩中间酷似鸡心形,故亦称鸡心佩,是从古人射箭时保护手指的韘形器演化而来。古人配韘表示其有高超的射杀技能及处理事务的决策能力。韘形佩盛行于汉代,宋代开始出现大量的仿制品。在宋、元时期的著录中将其称为“螭玦”,并称有多种式样。《诗经•卫风》也有“艽...

    671 螭纹 镂雕
  • 白玉卧虎 - 故宫玉石器藏品
    白玉卧虎 - 故宫玉石器藏品

    白玉卧虎,明,长5.6厘米,宽2.2厘米,高1.1厘米。清宫旧藏。虎用白玉琢制,卧伏形。长尾前伸贴于体侧。用宽深的斜坡线条表示身、尾斑纹的虎形玉雕作品始见于湖北天门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历商、周而不衰,汉、元时期偶见于虎钮印章,其后至明、清均甚为稀少。考古出土的虎形玉雕均较薄小,多用作佩饰。...

    921 石家河文化
  • 白玉寿字出戟方觚 - 故宫玉石器藏品
    白玉寿字出戟方觚 - 故宫玉石器藏品

    白玉寿字出戟方觚,清乾隆,高24.5厘米,口径8.9×8.3厘米,足径6.7×6.4厘米。方觚白玉质,局部有黑斑。方口微外撇,有直边,长颈,凸腹,高圈足外撇,下有直立裙边。颈、足饰蕉叶纹和雷纹,腹饰饕餮纹。颈、腹、足部均饰八出戟,戟面上刻篆体“寿”字。口内四周刻楷书乾隆御制诗:“和田贡美玉,量质制成觚。无取俗时样,教摹博古图。圜方品殊矣,饕餮戒存夫。久弗为饮...

    1104 出戟 蕉叶纹 雷纹 饕餮 阳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