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陶彩绘天王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12-17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陶彩绘天王俑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陶彩绘天王俑
时代
门类 雕塑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新00154168)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陶彩绘天王俑❖图片

陶彩绘天王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彩绘天王俑❖简介

陶彩绘天王俑,唐,高54厘米,宽20.5厘米。

天王头戴冠,冠上鸟的头部已失,鸟翼展开,尾翅翘起。天王面部上窄下宽,双眉紧蹙,双睛圆睁,尖鼻阔口。身穿明光甲,龙首护膊 。身躯略呈“S”形,左腿直立,右腿抬起,踩踏小鬼头部。小鬼身躯卷曲,下为山形座。天王俑眉、眼、胡须、护耳、护膊等处墨绘。

隋唐时期流行“四神十二时”葬俗,“十二时”即十二生肖,“四神”即文献中的“当圹”、“当野”、“祖明”、“地轴”,也就是实物中的镇墓天王俑、镇墓武士俑、兽面镇墓兽、人面镇墓兽。镇墓神兽是古人创造的驱邪镇恶之神,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为怪兽的形象。其材质有木、漆、铜等多种。汉代的镇墓兽多出现在墓室画像石上。从十六国、西晋开始,陶制镇墓神兽广泛用于墓葬中,最初多为兽面兽身,后又出现人面兽身。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厚葬之风盛行,镇墓神物的数量增多,种类扩大,天王俑应时而生,其一般置于墓室入口处,起避邪镇妖作用。


相关知识科普


明光甲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铠甲,因其前胸、后背各有两个金属圆护,犹如明镜,闪闪发光,故称之为明光甲。

四神

四神本为指示方向的星辰,东方象木,其星苍龙;西方象金,其星白虎;南方象火,其星朱雀;北方象水,其星玄武。古人以此四位神灵为宿命的守护神。汉代九卿之一的卫尉卿掌宫门屯卫,下属官员中即有掌宫门禁卫的苍龙司马、玄武司马、朱雀司马,白虎则为殿名。汉代将四神看作与辟邪求福有关,四神图案被广泛应用于铜镜、漆器、砖瓦、印章等装饰上,六朝、隋唐时期仍大量流行。

十二生肖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12种动物配十二地支为对应: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则为人生在某年即肖某物。印度、希腊和埃及也有所谓十二生肖,但与中国不同。

镇墓兽

楚文化中最富神秘意味的丧葬用具。何为镇墓兽,其在墓葬中的具体功用如何,说法不一。或认为是古代山神的造像,其作用是镇妖辟邪;或认为是引魂升天的变形龙;或以为是饕餮;或以为是地神土伯的造像。从出土情况看,镇墓兽只在一些具有相当级别、随葬有礼器的楚墓中才有发现。故可以认为,它应当具有镇妖辟邪、保护死者不受伤害的作用,为镇恶之神。墓中陈设此物,意在抚慰地神土伯不要捕食死者,这是楚人灵魂不灭之观念的产物,企图借助镇墓兽的力量来驱赶阴间的凶残魑魅。

十六国

汉末三国时期,胡人内迁导致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后,拥兵自重之军阀与少数民族贵族纷纷建立割据政权。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称汉王起,至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部止,在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先后建立起五凉、四燕、三秦、二赵、成汉、夏共十六国,即:汉(前赵)、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夏、北燕、北凉。在一个多世纪中,这些国家,彼此攻伐,兴亡相替。此外还有冉魏、翟魏、仇池国、西燕、代国等五国未归入十六国中。

相关文章

  • 琉璃龙吻建筑构件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琉璃龙吻建筑构件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琉璃龙吻建筑构件,明,高64 厘米,长76 厘米。龙吻也称大吻,是置放在宫殿屋顶正脊之上、封固正脊前后两坡及山面一坡交汇点的建筑构件,既有稳定结构、防止漏水的实用功能,又有兼具美观好看的装饰作用。此琉璃构件以蓝、黄、绿三色为主,龙头前伸。似在张望,龙尾翘起,身躯婉曲,四足踩踏在波涛之上。龙角与龙须残缺。...

    411 大吻 山面 琉璃
  • 陶骆驼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骆驼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骆驼,唐开元二年(714年),高103.5厘米,长83厘米。骆驼一般分单、双峰两种,此为单峰。单峰产于阿拉伯、印度与北非等地,为典型的舶来品。此骆驼形体高大,塑造简洁明快,头部细节刻画细致入微,生动传情。此骆驼出自洛阳戴令言墓。据墓志记载,戴令言字应之,少年时便慷慨慕古,手不释卷,历览群书,尤好异书,味老庄道流,蓄长往之愿。初拜左台御史,再为水陆运使,遥授...

    819 开元 戴令言
  • 石羊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石羊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石羊,高99厘米,长100厘米。石羊用整块石头圆雕而成。羊角侧卷成“C”形,体两侧羊毛为同心圆状,腿跪卧,前部刻有铭文“永和五年大□□□月九日西郭记子丁次渔孙仲乔所作羊”。永和为东汉顺帝刘保使用的年号,五年为公元140年。与孙仲乔造石羊一同入藏故宫的是另一件刻有“孝子徐侯”的石羊,从原存放地点、大小型制、雕刻手法上看应是一对。二者联系考察,孙仲乔应为石匠,即...

    540 圆雕 李济 殷墟 石像生 西京杂记 麒麟 霍去病
  • 杨天仁等造石弥勒佛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杨天仁等造石弥勒佛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杨天仁等造石弥勒佛像,北朝杜洛周真王五年(528年),残高33厘米。弥勒结跏趺坐在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说法印,身披“褒衣博带”式袈裟,下著长裙,内穿僧祗支,袈裟下摆及裙摆覆座。衣裙之纹饰曲折,层次分明,即羊肠式回曲纹样。衣褶厚重,横断面呈三角形。佛头与背光上部均失,背光外层为火焰纹,内层为锯齿纹。方形石座右、后侧面刻发愿文:“真王五年正月...

    1025 弥勒佛 弥勒 真王 褒衣博带式袈裟 背光 发愿文 曲阳 修德寺
  • 三彩骑马狩猎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三彩骑马狩猎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三彩骑马狩猎俑,高43厘米。三彩马以褐色为主基调,足直立,微微前倾。骑马者尖鼻深目,颧骨突出,两鬓长髯,唇留八字须。其头罩黑色幞头,身著绿色翻领窄袖袍,足登乌皮靴,双手作持缰之态,双目凝视前方,似在寻找猎物,马鞍背后蹲坐一犬。唐朝统治者有北方少数民族血统,性喜狩猎,并以善猎为荣。狩猎不仅是其生活习俗的客观反映,也从一个侧面映衬出唐人自强、自信之心态。...

    371 幞头
  • 陶狐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狐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狐,东汉,高2.7厘米,长7.8厘米。狐狸尖嘴前伸,两耳直立,眼睛直视前方,匍匐向前,似在寻找猎物,具有很强的动感。1951年河南省辉县百泉出土。两汉时期动物的雕塑为数不少,但以家畜类居多,狐狸较为少见。将不常见的动物塑造的如此准确,特性鲜明,使人一眼便能辨别清楚,显示出汉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392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雕塑类藏品
  • 杖鼓伎乐人物砖雕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杖鼓伎乐人物砖雕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杖鼓伎乐人物砖雕,高30.5厘米,宽16厘米。伎乐人头上包裹幅巾,幅巾上簪花。身穿长袍,腰中系带。杖鼓横置,悬挂腰间。头向左微侧,左手上扬,右手执桴,击打鼓面。此与《梦溪笔谈》卷五“唐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杖。今之杖鼓,一头以手拊之”记载相吻合。它表明辽宋金时期杖鼓的演奏方式有了变化。辽宋金元时期,戏曲与说唱的种类很多,如嘌唱、叫声、唱赚、覆赚、鼓子词...

    519 宫调 杂剧 大鼓 觱篥 排箫 琵琶 陈洪绶 寇准
  • 周公辅成王庖厨图画像石 - 故宫雕塑类藏品
    周公辅成王庖厨图画像石 - 故宫雕塑类藏品

    周公辅成王庖厨图画像石,东汉,高63厘米,宽77.3厘米。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周公辅成王故事。一人端坐中央,地位虽然尊崇,但形体较小,显然是年幼的成王。左右各有四人站立,左者一人,躬身拱手,神态谦卑,正在向成王汇报事情,他就是被后世敬仰的周公旦。周公为武王之弟,他曾协助武王灭商,后又专心辅佐13岁继承王位的成王。画像石下部为庖厨场面,右面在宰猪、牵羊,中...

    336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雕塑类藏品
  • 陶彩绘女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彩绘女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彩绘女俑,唐,高44厘米,宽14厘米。女俑头梳抛家髻,面涂红粉,蚕眉细目,小口施朱,五官相对集中于面庞中央,略显紧凑,身著长裙,双手笼袖于胸前,大腹便便,似在缓步行走。唐中期以后,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社会上逐渐形成以肥胖为美的时尚,杨贵妃受宠于李隆基,更将此一风尚推向极端,此女立俑便是盛唐时期审美倾向的典型反映。...

    1198 开元 天宝
  • 人御白虎纹画像石 - 故宫雕塑类藏品
    人御白虎纹画像石 - 故宫雕塑类藏品

    人御白虎纹画像石,隋,高83厘米,长102厘米。此画像石采用剔地浅浮雕方法,羽人骑在虎背之上,飘带上扬,手拉从虎嘴里穿出的缰绳。虎张嘴露出獠牙,眉毛长密,双睛怒视向前,前爪伸出,后爪登直,肘毛飘动。白虎四肢腾起,向天空飞翔。《风俗通义》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古代墓葬中多出现虎的原因之一。虎在四神中为西方之神,...

    1738 浮雕 四神
  • 僧成造铜弥勒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僧成造铜弥勒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僧成造铜弥勒像,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高10.5厘米。此尊造像为一佛二弟子形式。弥勒佛磨光肉髻,圆脸微笑,内著僧祗支,外穿双领下垂袈裟,袈裟下摆外撇,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跣足立于覆莲台座上。莲台左右各伸出一枝忍冬,承托着站在覆莲座上的弟子。火焰纹舟形背光,背光上部略向内卷,头光处饰莲瓣纹。像背刻铭“大同三年七月十二日,比丘僧成造珎勒像一躯”。“...

    1385 弥勒 大同 造像 弥勒佛 肉髻 僧祗支 施无畏印 无畏印
  • 陶彩绘武士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彩绘武士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彩绘武士俑,北齐,高43厘米,宽13.5厘米。武士俑头戴护帽,帽前部中间出尖,护耳处可活动。粗眉圆睛,闭口,嘴角微垂,宽鼻。身穿明光铠,一手握拳,一手持盾,直立于方板之上。盾牌中央起脊,正中为一铺首。铺首出现在盾牌上可能是借助铺首狰狞之形象威吓敌人。明光铠也称明光甲,是甲胄中的一种,其胸甲分左右两片,中间纵束甲绊,胸甲中央各有一弧形凸起的圆护,闪闪发光,故...

    1633 明光铠 铺首 明光甲 甲胄 威武
  • 铜鱼篮观音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铜鱼篮观音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铜鱼篮观音像,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高42厘米,宽14.5厘米。 观音束发,上身穿右衽衣,衣袖宽大,外覆披帛,下穿长裙,跣足直立在莲花座上。左手持一篮,篮内有鱼一尾。神情与衣饰类似一普通妇人。莲座背后阴刻:“嘉靖廿四年十二月造” 。鱼篮观音最初称马郎妇,后来在民间演变成提鱼篮的形象。明代宋濂《鱼篮观音像赞》说:“陕右金沙滩上,有美艳女子,人挈篮鬻鱼,...

    916 观音 披帛 跣足 阴刻 宋濂 勒石
  • 杨香打虎救父砖雕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杨香打虎救父砖雕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杨香打虎救父砖雕,北宋,高19厘米,宽26厘米,厚3厘米。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壼门状,上刻“杨香”2字。画面左侧一女子骑于虎背之上,右侧一男子侧身躲闪。杨香打虎救父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是说杨香(一作杨昌)之父务农耕田,遇斑斓猛虎,被扑倒在地,杨香见状,不顾一切,赤手与虎搏斗,将虎打死,救得父亲。杨香时年仅14岁,如何能够单打独斗地将猛虎打死,因而此故事传奇...

    1406 二十四孝 传奇
  • 陶驯马郎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驯马郎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驯马郎俑,唐,高40厘米,宽35厘米。唐朝由于对舞马的喜爱,所以重视对驯马郎的培养。一般驯马郎多为年少俊美之青年,有胡人,也有汉人。所穿衣服多为利于驯马的胡服。他们身手矫捷,轻巧灵便。此少年驯马郎弓腿扬臂,仿佛正引领着舞马踢踏应节,闻乐起舞。...

    1503 胡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