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丁兰事木母砖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丁兰事木母砖 |
时代 | |
门类 | 雕塑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05226)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丁兰事木母砖❖图片
丁兰事木母砖❖简介
丁兰事木母砖,北宋,长20厘米,宽26.4厘米,厚3厘米。
画像砖长方形,内凹凿成壸门状。正中上方刻“丁兰”2字。中央浅浮雕一老妇拱手坐于菱格纹座椅上,前为长方形桌,桌面铺布,桌上摆放水果,中央高足托盘上置一带盖容器。左侧女子缩颈,双手相交于腹部;右侧男子身体前倾,头上罩巾,身穿圆领袍,腰中系带,双手握于胸前。二人小心恭谨地侍奉于左右。
丁兰事木母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曹植《灵芝篇》:“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唐徐坚《初学记》卷十七引孙盛《逸人传》讲了丁兰的故事:丁兰自幼失去双亲,长大后便用木头刻出双亲的模样,朝夕供养。邻居张叔的妻子向丁兰妻借东西,丁妻询问木人,见木人有不高兴的样子,就没有同意。张叔喝醉后便来责骂木人,并用手杖敲木人的头。丁兰回来后,看见木人不高兴,就问妻子原委,得知大怒,提剑便杀了张叔。官吏前来缉捕,丁兰欲逃走,临行见木人为之落泪。郡县官吏得知后,夸奖丁兰的至孝以令神明感动,为之画像进行宣扬。
丁兰刻木事亲图像,目前所知最早者为东汉中期山东嘉祥武梁祠 石室画像,北魏孝昌三年(527年)的宁懋石室线刻中也有发现,形象或为母亲,或为父亲,也有刻画双亲的,至北宋基本定型为母亲形象,此砖雕可为一例。丁兰刻木为严亲,以了思亲之情,本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若真把木人当作活人,为之闹出人命,却不免迂腐,而后人不察,又编出种种神异故事,就未免显得荒诞不稽了。
相关知识科普
壸门
宫内小巷道称壸(音捆),此处为家具术语之一。通常在横牙正中开一尖口,再向两侧曲线延伸与竖向牙条相交,此种作法称为劵口;如果牙条四面相交,则每面正中均开尖口,此种作法称为圈口;如果只有一面横牙条作出壸门装饰,则称为壸门牙子。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二十四孝
中国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源于汉代,至北宋形成,但取材并不完全一致,较为常见的有郭巨埋儿、董永卖身葬父、曹娥投江、陆绩怀橘、老莱子彩衣娱亲等。
曹植
曹植(192—232年),三国时魏人,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曹操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诗歌多为五言,前期有少数作品表现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后期诸诗,则反映所受压迫的苦闷心情;部分诗篇渗杂着较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辞赋、散文。原有集,已散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灵芝
蕈的一种。食用灵芝,有强筋骨、益精气的滋补作用。灵芝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具有吉祥长寿的寓意。灵芝的出现,预兆着国泰民安,世事昌达,所谓“圣人休祥,有五色神芝含秀而吐荣”(《神农本草》)。《瑞应图》也称:“芝英者,王者德仁而生。”灵芝图案多出现于各种材质的古代艺术品和建筑彩画中。
《初学记》
类书名。唐朝徐坚等辑录。内容包括经、子、集等初唐以前的作品,体例仿照《艺文类聚》。
武梁祠
即武梁祠堂,或曰武梁石室,是“武氏墓群”石室中的一个,位于四个石室中央部位。武梁,字绥宗,官从事(刺史佐吏),生于东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卒于桓帝元嘉元年(151年),终年73岁。
武梁祠石室画像
位于山东嘉祥武宅山村西北。建于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因祠主为武梁,故以此为名。原祠为单开间悬山顶石结构建筑,现存顶石、壁石。祠内画像近百幅,包括帝王将相、忠臣孝子、烈女节妇、神话传说及祠主人车骑出行、家居、宴饮等内容。
石室
邱崧,字石室,清江苏常熟布衣。工诗画。
宁懋石室
1913年出土于洛阳翟泉村,现藏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石室高138cm,面阔200cm,进深78cm。由8块石板组成,双坡式屋顶。正面入口处为一对执剑戟的甲胄武士,其余各面则为墓主人生活场景及孝子故事等内容。“丁兰事木母”位于石室左边山墙外壁上层。据墓志记载,宁懋本为鲁人,流寓西域,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随孝文帝迁都洛阳,任营戍极军等职。景明二年(501年)卒。北魏孝昌三年(527年)与其妻郑氏同葬洛阳北邙。宁懋石室线刻流畅细丽,人物、山水描摹准确,与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所藏北魏孝子石棺同为北魏石刻线画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