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清拓《快雪堂法帖》“领字从山本”兰亭序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清拓《快雪堂法帖》“领字从山本”兰亭序 |
时代 | |
门类 | 铭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04666-2/6)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清拓《快雪堂法帖》“领字从山本”兰亭序❖图片
封面
册页12
册页13
册页14
册页15
清拓《快雪堂法帖》“领字从山本”兰亭序❖简介
清拓《快雪堂法帖》“领字从山本”兰亭序,木面。擦拓,经折装,共三开,半开纵27.4厘米,横13.4厘米。
《快雪堂法帖》‘领字从山’本兰亭传为褚遂良临本摹勒上石的,。原帖绢本,孙承泽《闲者轩帖考》曾经记载,后入清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今已不知下落。。此种‘领字从山’本,前面有一段‘兰亭序正本第十九,洛阳宫赐高士廉’,谓唐太宗题。此则是要表明,比传世的配有米跋‘领字从山’‘黄绢本’还要嫡出,但实际上是更见蛇足。”《快雪堂法帖》‘领字从山’本兰亭序比《郁冈斋帖》‘领字从山’本兰亭瘦,两本题跋也不同。《快雪堂法帖》‘領字从山’本兰亭“蘭”字多一横,“次”字三点,并有董其昌题跋:“曾入元文宗御府,柯九思鉴定,上海顾中舍从义家传第一本,为海内冠。”,有“御书之宝”“神品”等刻印。
《快雪堂法帖》,五卷。涿州冯铨辑,刘光暘摹勒。无刻石年代,因帖间有崇祯十四年(1641年)冯铨跋,所以摹刻时间应距此不久,最晚明末或清初。《快雪堂法帖》,得名于冯氏因贮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而署堂名“快雪堂”。帖石经过迁徙,其拓本根据时间早晚和地点不同,通常分为三种:“涿拓”“建拓”和“内拓”。在涿州用淡墨拓者称“涿拓”,在福建用浓墨拓者称“建拓”,在清内府所拓称“内拓”。现帖石在北海北岸快雪堂,嵌石于两廊。清(涿)拓《快雪堂法帖》,钤有“乐善堂图书记”印。
相关知识科普
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春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集会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兰亭序》,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法遒媚劲健,精美绝伦,为历代楷模。
经折装
图书从卷轴装演变到册页形式的一种过渡性装帧。其特点是把长幅卷子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书本形式,前后粘以封面。佛家经典多用此式。隋、唐以后,佛教大盛,翻译了很多经卷。佛徒诵读时舒卷不便,乃改为折叠成册的形式。凡经折装的书本也称“折本”。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又有“折子本”的叫法。
摹勒上石
古代书碑的方法之一。将要刻的文字写在纸上,用半透明纸蒙在原作背面,用笔蘸取,朱红颜料依字形勾出笔道轮廓,然后双勾好的摹纸复于碑石或木板上,用纸数层放在摹纸之上,以石均匀砑磨,使朱红笔道印在石上,然后施刻。摹勒上石之后书家的墨迹仍然可以保留下来。
孙承泽
孙承泽(1592—1676年),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县)人。明崇祯进士,官给事中。李自成克北京,任四川防御使。入清,官至吏部左侍郎。富收藏,精鉴别书画,其常用鉴藏印记有“孙承泽印”、“退谷老人”、“北平孙氏砚山斋图书”、“北海孙氏珍藏书画印”、“长宜子孙”等。著有《庚子销夏记》八卷,为其所藏书画的著录书。此书所录以题跋为详,间有议论与考证,鉴裁精审,评论独到,为学者所重。另有《春明梦余录》《天府广记》等多种著述传世。其常用鉴藏印记有“孙承泽印”、“退谷老人”、“北平孙氏砚山斋图书”、“北海孙氏珍藏书画印”、“长宜子孙”等。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石渠宝笈续编》
记录清内府收藏的绘画、书法之著录书。清王杰、董诰、金士松、沈初、彭元瑞、阮元等奉敕纂辑。续编八十八卷,目录三卷。清内府所贮书画自乾隆十年(1745年)十月完成《石渠宝笈》初编,迄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已历40余年,其间收藏更趋宏富。为宝典藏,以免舛伪错失,乾隆帝敕谕王杰等人重加荟辑。是书于乾隆五十六年始辑,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成书。体例依初编以书画作品的贮存处所(如乾清宫、养心殿、三希堂、重华宫、御书房等)分辑,以备点查。其叙述书画按照书册、画册、书画合册、书卷、画卷、书画合卷、书轴、画轴、书画合轴九类区分。文字分划段落,标界朱栏,以清眉目。书首列有总目,以便查稽。
石渠宝笈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唐太宗
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代君主, 627至649年在位,在位期间国力强盛。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富收藏。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其董派书风对当时及清初书坛有极大影响。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并以其为代表,形成著名山水画派“松江派”。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
柯九思
柯九思(1290—1343年),字敬仲,号丹丘生,台州(今浙江临海)人。元代著名书画家、书画鉴定家。能诗文,擅书法,精画墨竹,师法文同一派。间作山水。曾官奎章阁鉴书博士。有《丹丘生集》辑本。
冯铨
冯铨(1595—1672年),字振鹭,河北涿州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天启年间任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入清,受摄政王多尔衮征用,以大学士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官至中和殿大学士。康熙年间卒,谥“文敏”,旋被削谥。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又博览秦汉篆隶碑刻名迹,自出机杼,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快雪时晴帖
传为东晋王羲之书,唐摹本,是一通问候友人的信札,4行28字,楷行草相间,笔法圆劲流畅,笔意贯通,相互引带,具有羲之新体所特有的流利妍媚的艺术美感。此帖与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先后为清内府收藏,乾隆皇帝视若稀世之宝,共贮养心殿西暖阁,称之为“三希堂“。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快雪时晴帖”仍在养心殿。当溥仪出宫时(1924年)因仓促起身未携带随身衣物,次日命宝熙到养心殿取衣物,出神武门时经警官白桂亮检查,在衣服中包着一个手卷,白桂亮当即予以扣留,这就是“快雪时晴帖”。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快雪时晴帖”是重要的陈列品之一,并且影印出版。在日本侵略者侵占东北后,故宫博物院的古物南迁,第一批装运的箱中就有“快雪时晴帖”。后来辗转运到贵州安顺。日本投降后回到南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淡墨拓
淡墨拓,墨的颜色浅淡,一般用擦拓的方法完成。擦拓是用沾墨的扑包在拓纸上作滑动的动作,采用上下或左右擦拭的方法。用此手法拓出的拓片,通常墨色浅淡。
浓墨拓
浓墨拓,墨的颜色深浓,通常用扑拓手法完成。扑拓是用棉花包成的扑包,沾墨后打在拓纸上,接触纸面时,不滑动。棰拓多遍后,拓片可呈现出浓重的墨色,色泽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