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越王者旨於赐剑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越王者旨於赐剑 |
时代 | |
门类 | 青铜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7729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越王者旨於赐剑❖图片
越王者旨於赐剑❖简介
越王者旨於赐剑,春秋后期,通长64厘米,宽4.7厘米,重1kg。
剑前锷略有弧曲。“茎”作实心圆柱形,茎上有两道箍,便于缠“缑”。“格”宽而厚。剑格两面共有铭文8字,一面为“越王者旨”;另一面为“越王於赐”。
此剑的所有者为“越王者旨於赐”。“者旨”读为“诸稽”,是越王的氏,“於赐”则为名。越王於赐即越王鼫与(公元前464年—前459年在位),他就是曾“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之子。
与此剑同铭器传世共有7件。
相关知识科普
剑
古代武器之一种。在春秋战国时期,佩剑同时有表明身份等级的作用。从考古发掘的资料看,青铜剑在西周早期已十分成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青铜铸造技术的限制,剑身一般较短(50cm以下),至战国末期才有长剑出现。
锷
剑从两面的刃称为“锷”。
“茎”
剑一般由剑身和剑柄两部分组成。圆形或扁形的剑柄称作“茎”。
“缑”
缑(音沟),刀剑柄上所缠的绳称作缑。
“格”
茎和腊连接处呈凹字形或条形,起护手作用的部位称为“格”,又称“镡”。
剑格
位于剑柄与剑锋间,作挡隔,用以护手。一般为铜质,在玉具剑上则以玉为之,有很强的装饰作用。流行于汉代,宋、元后出现了片状作品,装饰性更加明显。对于剑格,古人有许多称谓,或曰“珥”,或曰“璋”,或曰“琫”,“剑格”是今人据其所处的位置而给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