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札古札雅木碗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札古札雅木碗 |
时代 | |
门类 | 竹木牙角匏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23720)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札古札雅木碗❖图片
札古札雅木碗与铁鋄金碗套
札古札雅木碗碗底
札古札雅木碗碗底银丝镶嵌乾隆御题诗
札古札雅木碗❖简介
札古札雅木碗,清乾隆,高6厘米,口径16.3厘米。清宫旧藏。
碗墩形,撇口,玉璧式底,里外光素。木质光润,现出自然纹理。碗底中央刻阳文隶书“乾隆御用”四字款,底足上以银丝镶嵌楷书诗句:
木椀來西藏,草根成树皮。
或云能辟恶,籍用祝春禧。
枝叶痕犹隐,琳琅货匪奇。
陡思荊歙地,二物用充饥。
乾隆丙午(1786年)春御题。
后用金丝嵌篆书“比德”字方印。碗中存有一皮笺,上用汉、满、藏三种文字记:“土尔扈特四等台吉晋巴恭进木椀一个”。
清代从康熙时起,每逢初春,西藏均向朝廷进献此种扎古扎雅木碗。乾隆帝的御制诗中,咏扎古扎雅木碗题的诗至少有8首。乾隆帝还仿效其祖父康熙帝,为扎古扎雅木碗配制木匣,并将自己的诗分别刻在匣盖和碗底,大多字体还镶嵌上银丝,以示他对此种木碗的珍爱。
此种木碗所取之材非常珍稀。西藏上层人物为了携带方便,在木碗外还特制铁鋄金碗套。碗套口缘部位连有罩盖,两侧嵌提梁耳,可以系带背携。套壁和盖面上镂刻精细的缠枝 花卉和螭龙纹饰。
相关知识科普
札古札雅木碗
俗称根瘤碗,一般来自西藏,是西藏上层人物的用具。札古札雅与札古雅是藏文的音译,札是葡萄根之意,以葡萄根和根的瘿瘤制成的器皿均叫札古雅。据说此类器皿有防毒作用,如将毒物置于此类器中,器皿的木质就会发生变化。
阳文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镶嵌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铁鋄金碗套
亦称普修碗套,即“藏式碗套子”。这种唐代便已存在的铁鋄金工艺在西藏很盛行,首先要将金砸成金箔,通常一周时间只能砸出一小块。据《清稗类钞》记载:“以金叶锻红,槌成金箔,即金一两,所成金箔可阔如三亩之地。”所谓铁鋄金主要是在铁胎上錾出横竖斜线,再把金箔锤于斜线内,使之嵌于铁胎之上而表面平滑。此碗套开启闭合,缝隙衔接均十分紧密,加之图案精美,更显鋄金碗套之名贵。即使在西藏上层社会中,能使用这种成套用具的人也只是少数。
勾莲
景德镇窑生产的明清瓷器上经常采用的一种图案。常见于青花、彩瓷上,是把单独的花朵以勾线连结起来,构成具有多变的形式活泼或具图案效果的纹饰。
缠枝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