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文竹嵌石双圈式三层盒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文竹嵌石双圈式三层盒 |
时代 | |
门类 | 竹木牙角匏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20563)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文竹嵌石双圈式三层盒❖图片
文竹嵌石双圈式三层盒
文竹嵌石双圈式三层盒局部
文竹嵌石双圈式三层盒❖简介
文竹嵌石双圈式三层盒,清中期,通高6厘米,底长9.8厘米,宽5.4厘米。清宫旧藏。
盒作双连两撞式,三层,均以子母口扣合,盒内外包镶文竹为饰。外壁光素的竹簧层上又镶贴阳文纹样。立面以对撞中线为界,左右分别为云蝠纹和缠枝 蕃莲纹。盖面以阴刻云纹为地,相交的两道圈纹,一道光素,一道饰几何纹,两圈中心各以孔雀石和青金石雕琢双夔龙纹,颜色鲜亮。盖面与立面过渡处则饰一层莲瓣纹。
此器器形玲珑,装饰清雅,特别是文竹所饰的地纹、阳文、阴刻三层显花的手法与其它材质的镶嵌工艺配合得恰到好处,充分显示了清中期文竹工艺成熟时期的发展水平。
相关知识科普
文竹
又有“翻黄”、“贴黄”、“反黄”、“竹黄”等称谓。其工艺是在木制胎骨上贴以经过处理的竹内壁之黄色表皮,形成润泽的器体,还可于其上镂刻花纹。这种工艺本是湖南邵阳地区的民间工艺,后广为传播,清中期后成为竹刻之大宗,尤以乾隆时宫廷所制为佳。
包镶
包镶指用一般木材造胎骨、以薄片硬木造贴面的家具工艺。
竹簧
这种工艺也称“文竹”、“竹黄”、“翻簧”、“贴黄”等。以大型楠竹为材,用刀劈去竹青和竹肌,仅留下如厚纸般一层薄薄的竹簧片,呈浅黄色,色泽光润类似象牙。经过水煮、晾干、压平等工序,贴到木胎上,刻上纹饰。有的因为装饰纹样的需要,要贴上两至三层的竹簧。
阳文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缠枝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蕃莲
具有西域风格的莲花图案。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
几何纹
青铜器上的几何纹饰是一些点、线、圈、角的集合。几何纹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几何纹亦是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纹饰形式,在春秋战国之际用作主体纹饰已屡见不鲜。
孔雀石
一种含铜的矿石,属碳酸盐类矿物,其成分为碱式碳酸铜,硬度3.5-4,比重4.0-4.5,呈玻璃或金刚光泽,微透明,极少数为半透明。因其翠绿色艳如绿孔雀尾羽,故名。孔雀石一般呈绿色,或深或浅,作为工艺品所用要求石呈纯正、鲜艳的孔雀绿色,且以质地均匀致密、细腻光洁、坚韧块大者为佳。孔雀石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出产,我国广东、湖北、江西等地有分布。
夔龙
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莲瓣纹
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
地纹
主体纹饰周围的细小纹饰,视之如主体纹饰饰于其上。地纹通常有雷纹、回纹等。
镶嵌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