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吴彬达摩图轴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吴彬达摩图轴 |
时代 | |
门类 | 绘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9252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吴彬达摩图轴❖图片
吴彬达摩图轴❖简介
《达摩图》轴,明,吴彬绘,纸本,设色,纵118.8厘米,横53.1厘米。
图绘中国禅宗初祖达摩面壁参禅的故事。图中达摩须发茂密,头顶有肉髻,耳垂较长,具梵僧的面相特征,但眉目、鼻梁又非西域人的深目高鼻,而是融合了汉人的特点。达摩身着红衣袈裟,袒右胸,结跏趺坐于蒲团上。达摩的面目刻画细致,袈裟衣纹用笔朴拙粗重,融入了战笔和钉头鼠尾描的笔意。布景简洁,达摩身后斜立一巨石,山石轮廓用淡墨轻勾,注重以水墨晕染表现山石的质感,墨色深重沉寂,与达摩面壁参禅的意境相融。
本幅右下画家自题:“枝隐头陀吴彬斋心拜写。”下钤“吴彬之印”朱文、“吴文中氏”白文二印。左下角有“谢”朱文、“阿閦鞞室供养”朱文收藏印。
唐代禅宗兴盛以来,禅宗六祖成为文人、职业画家中流行的题材,其中尤以表现达摩面壁、渡江的题材最为流行。从该图右下“枝隐头陀吴彬斋心拜写”的款识和左下角“阿閦鞞室供养”的收藏印来看,这应该是一幅有着实际宗教功能的作品。辽宁省博物馆所藏戴进《达摩六祖图》后有清初曹溶题跋,他从禅宗重视心传出发劝程君吉修禅不要受图画的影响,认为“于无画处参,乃高人一等”,曹溶的跋亦从反面说明了当时存在的“以画参禅”的事实。
相关知识科普
达摩
全名菩提达摩(Bodhidharma,?—528年),南天竺僧人,“达摩(磨)”意译“道法”。梁普通元年(520年)达摩经海路到广州,梁武帝迎至建康(今江苏南京)。同年至北魏入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坐达9年,其间得弟子慧可,授《楞伽经》四卷。慧可师承心法,开创中国禅宗一派,故禅宗又称达摩宗。达摩于梁大通二年(528年)十月五日圆寂,葬于熊耳山。有关达摩的雕塑、绘画作品多取其“渡海”、“面壁”等神化传说故事为题材。
吴彬
吴彬(生卒年不详,约活跃在明万历至崇祯间),字文仲、文中,号枝隐头陀,福建莆田人,明万历中曾官工部主事,为明末变形主义绘画大家。其人物、佛像吸收了五代贯休的画法,奇形怪态,或粗劲厚重,或秀雅绵密;山水师法自然而又夸张变形,常画仙山异境,笔法精整,画风奇特,独具一格。
肉髻
为佛三十三相之一。佛之顶骨,自然隆起,呈一髻形,故称肉髻。
结跏趺坐
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结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相传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正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
戴进
戴进(1388—1462年),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一生经历坎坷,画风几经变化。青少年时居家习画,受画工父亲戴景祥影响,画法从工笔入手,善绘写真的肖像和精工的寺观佛像,同时又受流行江浙地区的南宋“院体”影响,作劲健一路水墨山水。40岁左右中年时,应征入京,进宫待诏仁智殿,因同行嫉妒进谗,故离开宫廷而流寓京城。居京期间承宗诸家,兼容并蓄,风貌多变,所承传统涉及北宋李郭、南宋马夏、米氏云山、元代盛懋、文人水墨法和浅绛山水等方面。54岁左右离京返乡,晚年卖画课徒,风格日见成熟,典型面貌是从南宋“院体”演化而成的雄劲简逸山水,同时也有融诸家之长、行利兼具的集大成画风。他独树一帜的绘画形成诸多追随者,遂开创了“浙派”。
曹溶
曹溶(1613—1685年),字秋岳,一字洁躬,号倦圃,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明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官御史。清顺治初授原官,迁广东布政使,降山西阳和道。工诗,精鉴别,富书画收藏,亦能书。有《金石表》、《静惕堂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