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嵌蚌池松花石砚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嵌蚌池松花石砚 |
时代 | |
门类 | 文房用品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34703)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嵌蚌池松花石砚❖图片
嵌蚌池松花江石砚
嵌蚌池松花江石砚砚背
嵌蚌池松花石砚❖简介
嵌蚌池松花石砚,清,长17.5厘米,宽11.5厘米。清宫旧藏。
砚松花石制,长方形。石呈绿色,其上隐隐显现刷丝般的纹理。砚面上部嵌蚌壳一块为砚池,周围浮雕海水祥云纹,两螭穿游其间,寓寿山福海之意。砚面中下部平坦,开出墨堂为受墨处。砚背阴刻楷书:“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豪,故其宝也。”文末阴刻“体元主人”、“万几余暇”连珠印。砚盒黄色,亦为松花石制。盒面嵌玻璃,周边雕饰夔龙纹。
松花江石:松花江石产于东北长白山的松花江上游地区。松花石砚的命名遵循了古时砚石以水为名的传统。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工匠曾利其制作砚台。其砚又被称为“松花砚”、“松花江砚”、“松花石砚”以及“绿石砚”、“绿端砚”、“松花玉石砚”等。仅就外观特征而论,松花石石质细腻光滑,坚硬致密。其品质极佳者呈深绿、浅绿以及嫩绿色,并有较为规则、清晰的横向刷丝状石脉纹理。清代的几位皇帝如康熙、雍正、乾隆帝等,都对松花石砚关爱有加。松花江石又称乌拉石。此命名又遵循了以地名物的习惯。这种广义松花石砚的石色除绿色、紫色、黄色以外,还有若干种杂色石料。虽然色泽、石质较差,内部更无横纹分布,但色彩较为丰富。宫廷砚匠充分利用乌拉石各种颜色层次重叠的特色,制作其它品种的日常陈设类器物。乾隆中期,由于资源匮乏,清宫开始专门派人寻找新的松花石矿源。乾隆四十年(1775年)以后,松花江砚在清宫档案中的记载逐步减少并最终消失。
相关知识科普
松花
指松花江石,本名“乌拉玉”,又称“松花玉”,出自东北松花江畔。因其产于清朝始祖的发祥地,故清圣祖康熙选用此种石料为宫廷御用砚材,并撰《制砚说》以志此事。此后,制作松花江砚遂成为清代宫廷的定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松花江砚制作数量较多,至嘉庆、道光朝以后则停止采伐松花江石。
砚池
砚面贮墨汁处,或称墨池,多为深凹小池。砚池多有富于装饰性者,以安排之巧、形状之奇或纹饰雕刻取胜。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
夔龙
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