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掐丝珐琅双羊尊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掐丝珐琅双羊尊 |
时代 | |
门类 | 珐琅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1895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掐丝珐琅双羊尊❖图片
掐丝珐琅双羊尊❖简介
掐丝珐琅双羊尊,清晚期,高36厘米,长34厘米,宽16.5厘米。
尊的造型为双羊联体,一身之上设方向相背的两个羊首,背驮一方形尊,双羊的前腿构成器物的四足。耳、角、牙齿为铜鎏金质。羊身饰条带形锦纹,蓝色珐琅深浅间隔,整齐划一,肩饰红色旋转纹,腿饰回纹,方形尊上饰兽面纹。
该器掐丝均匀,纹饰工整,鎏金厚实,造型与装饰花纹新颖别致,在掐丝珐琅器中罕见。
相关知识科普
掐丝珐琅
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兽面纹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