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宣德款铜熏炉 - 故宫青铜器藏品

12-08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宣德款铜熏炉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宣德款铜熏炉
时代
门类 青铜器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新00044812)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宣德款铜熏炉❖图片

宣德款铜熏炉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宣德款铜熏炉❖简介

宣德款铜炉,清,高19.2厘米,口径14厘米。

铜炉直口,直腹,圜底,立耳,扁足。盖镂空,饰双龙捧寿纹。器表呈鳝鱼黄色,光泽内敛。外底铸有“大明宣德年制”阳文楷书款。根据龙纹推断,应属清代仿品。盖内烟熏痕迹清晰,显系经常使用所致。

根据《宣德器图谱》记载,宣德皇帝深感内廷、宗庙、郊坛陈设的彝 “式范猥鄙,略无雅致”,于是利用暹罗等地进献的风磨铜,参考《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图样,以及柴、汝、官、哥、定窑“款式典雅者”重新铸造各式铜器,而铜炉是其中的佼佼者。明朝末年,有的文人将宣德铜器与永乐雕漆、景泰珐琅、成化斗彩等量齐观,称其“精巧远迈前古”。仿造宣德铜器的活动大概始于明末,清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高潮,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经常可以看到制作“宣铜”的记录。

此铜炉为吴景洲先生捐献。


相关知识科普


也称香熏,为焚香用具。瓷熏开始出现在三国东吴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比较流行。它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当时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敷粉施朱”的生活习俗的需要。明清时期瓷熏的造型和装饰更加丰富多彩。

镂空

镂空是瓷器的装饰技法之一,也被称作“镂花”或“透雕”。它是将器物胎体上的纹样镂通,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

鳝鱼黄

又称鳝鱼皮,为黄、绿相间而偏黄的结晶釉。其形成机理是釉中的铁、镁与硅酸化合而产生结晶,以其色如鳝鱼皮而得名,俗称“鳝鱼黄”。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时期产品为多,是这两朝的官窑制品,故这类器物的器底刻有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款。

阳文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彝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有盖,盛行于商代时期。

内廷

广义即为宫廷。紫禁城范围内可统称内廷或大内。狭义讲即为宫廷后部帝后生活区。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一种,原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后逐渐成为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陈设的一种礼器。同时,鼎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的礼器之一,所谓“钟鸣鼎食”,即指代贵族。此外,鼎也被作为王权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即窥视中原王权之意。鼎数目的多寡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即: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定窑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雕漆

髹漆工艺之一,亦称刻漆。其工艺技法是在胎体上层层髹漆,少则几十层,多则百层以上,然后在漆上雕刻花纹。其胎以木质居多,漆色有红、黄、绿、酱等。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斗彩

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真正的斗彩则成熟于明成化年间。成化釉上彩一般有三四种,多则达六种以上,色彩较鲜艳。它是以青花料在瓷坯上双勾出花鸟、禽兽、人物的轮廓线,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窑经低温烧成。斗彩瓷器以小件杯、碗、高足杯为主,大件瓷器较少。清代斗彩瓷器以雍正斗彩为代表。

相关文章

  • 鎏金铜象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鎏金铜象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东汉(公元25-220年)高3.5厘米,长4.2厘米1974年偃师市寇店乡李家村窖藏出土...

    856 青铜器 鎏金铜象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铜冲耳乳足炉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铜冲耳乳足炉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铜冲耳 乳足炉,清嘉庆,高18厘米,口径22.5厘米,足高3.2厘米,耳高5厘米。清宫旧藏。铜炉圆鼎式,直口,收颈,鼓腹,腹圜收,三乳足渐起自器外底,口沿上左右各立一冲天耳。器外底有减地阳文3行6字楷书:“大明宣德年制”。附黄条:“嘉庆四年正月初六日收梁进忠交古铜炉一件。”原配铜座。黄条即过去宫廷里系在器物上的黄色纸条,通常记载该物件的来源、安置地点等,往往...

    1618 冲耳 乳足 阳文
  • 十七年相邦春平侯铍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十七年相邦春平侯铍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十七年相邦春平侯铍,长33.2厘米,宽3.4厘米,重0.31kg。铍长锋,脊扁平,扁茎,茎上有一圆穿。一面脊上有刻画铭文2行20字:十七年相邦春平侯,邦左伐器工师长『0041』,冶汱执剂。另一面刻5字:大攻尹韩囗。(攻即工之,假借音字。冶即冶工,工匠,该铍的具体铸造者。)铭文大意:记在十七年,宰相春平侯监造,邦左伐器工师长『0041』主造,冶工汱铸造。...

    459 工师
  • “连进三元”铜镜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连进三元”铜镜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连进三元”铜镜,清,直径5.3cm圆镜圆钮。环钮分列四字铭文,对读合为“连进三元”。铭文外是一周连珠纹,凸圈带外卷缘。古代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称“连中三元”或“连进三元”。作为铜镜的装饰内容,寓意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状元的美好愿望。...

    692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青铜器藏品
  • 卫始豆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卫始豆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卫始豆,通高17.4厘米,宽18.5厘米,重2.3kg。此豆敛口圜底,浅盘高足,隆盖圈握。盖顶饰瓦纹,盖沿与器腹均饰重环纹,足饰粗弦纹一周。盖与器同铭,均2行6字:卫始作『0231』霝簋。记卫始自做灵簋(此豆自铭为簋)。...

    461 重环纹 弦纹
  • 铜嵌银丝蝉纹兽吞耳圈足炉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铜嵌银丝蝉纹兽吞耳圈足炉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铜嵌银丝蝉纹兽吞耳圈足炉,明,高8.1厘米,口径11.3厘米。清宫旧藏。铜炉为簋形器。口外侈,收颈,鼓腹,左右饰兽吞式双耳,圈足。器表饰嵌银丝蝉纹,颈、足饰回纹,颈下饰蝉纹。此炉器形古拙周正,制作精良,纹饰粗中有细。包浆厚重自然,几乎掩盖了嵌银丝装饰。铸嵌工艺精湛,在岁月的侵蚀下仍然不失神采,令人称道。宣德炉最初是拟古器式样铸成,并非出于臆造,所以青铜簋也属...

    465 兽吞式 回纹
  • 嵌红铜狩猎纹壶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嵌红铜狩猎纹壶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嵌红铜 狩猎纹 壶,战国,通高40.7厘米,宽24.6厘米,口径14.7厘米,足径16.7厘米,重4.82kg。壶圆体,侈口,盖顶双伏兽钮,圈足。器身被四圈宽带纹分为四层,各层均饰狩猎纹,宽带内饰三角 云雷纹,足饰菱形花纹。通体纹饰均以红铜镶嵌。...

    1894 嵌红铜 狩猎纹 云雷纹 雷纹 镶嵌
  • 饕餮纹钺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饕餮纹钺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商代(约公前17世纪——前11世纪)       通长17厘米 宽15厘米       1954年河南省郑州人民公园出土        钺前有弧形刀,两角外侈,身内缩,平肩,内扁宽,肩下两侧各有一长条形穿。钺中部铸一饕餮,双耳外耸,圆目突起,镂空的大嘴中兽牙交错,甚为狞厉。...

    902 青铜器 饕餮纹钺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君子之弄鬲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君子之弄鬲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君子之弄鬲,通高14厘米,宽18.4厘米,口径15厘米,重1.76㎏。鬲圆体,大腹,三短足,双附耳,有盖,盖上有三环。盖、器各饰方块绹纹二周,附耳上遍饰花纹。器口沿处铸有铭文5字: 君子之弄鬲。意为君子用于赏玩的鬲。商周时期,青铜礼器是最为庄严神圣的祭祀用品,但到了战国时代,青铜器的地位随着整个奴隶制度的“礼崩乐坏”而大为下降,甚至成为赏玩用器,“君子之弄鬲...

    578 绹纹
  • “昶仲侯”铜匜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昶仲侯”铜匜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昶仲侯”铜匜春秋 通高18.5厘米,流至尾长36厘米,宽16.5厘米 1980年河南省泌阳县郭岗村出土 该器前部有宽槽状流,腹较深,圜底,下有四条扁兽状足,后部有弓身卷尾的兽形鋬。口沿下饰变形窃曲纹,余饰瓦棱纹。内地铸铭3行:昶仲侯作宝匜其万年子子□□□宝用享。 (文字内容源自于《群雄逐鹿——两周中原列国文物瑰宝》,河南博物院等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00...

    1752 青铜器 昶仲侯铜匜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乳钉三耳簋 - 故宫青铜器藏品
    乳钉三耳簋 - 故宫青铜器藏品

    乳钉三耳簋,通高19.1厘米,口径30.5厘米,重6.94kg。簋圆体,口沿外折,鼓腹,腹上有三兽耳,高圈足。颈部饰目雷纹,腹部以鞭形雷纹作衬托,饰乳钉纹。耳上兽首采用浮雕手法,雕刻精致,突出了装饰性,使三耳格外醒目。足上以六夔组成三组兽面纹。商代三耳簋较为少见。...

    416 目雷纹 雷纹 浮雕 兽面纹
  • 十字洞腹方卣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十字洞腹方卣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十字洞腹方卣,通高34.5厘米,口径6.6厘米,重3.54kg。卣圆口微侈,长颈,方腹,圈足。有盖,盖钮作立鸟状。卣肩两侧各铸一浮雕卧鸟,双鸟背向,尾上卷与卣的提梁相连。卣腹四面正中各有一方孔,形成四面穿透、内部相通的“十”字形孔洞。卣盖、器腹和圈足上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地纹,均饰以兽面纹。此卣的腹部采用了奇巧的形式,器外部四面相通,器内曲折相连,两者结合,既有...

    1353 浮雕 云雷纹 雷纹 地纹 兽面纹
  • 山妇觯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山妇觯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山妇觯,通高17.5厘米,口径8.6厘米,重0.66kg。觯侈口,束颈,鼓腹,圈足。有盖,盖顶有一菌状钮。钮上饰火纹,盖面饰乳丁雷纹一周,颈、足部饰夔纹。器内底有铭文“山妇”二字。“山妇”即“妇山”,表明此器的所有者是以“山”之族名作为自己私名的一位贵族身份的妇人。...

    727 雷纹 夔纹
  • 矢壶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矢壶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矢壶,通高34.6厘米,宽24.5厘米,重6.49kg。壶扁圆体,侈口,束颈,双贯耳,鼓腹下垂,圈足。从口沿至足部共有6层纹饰,一、三、五层饰兽面纹,二、四、六层饰夔纹,双耳饰兽面纹。通体以雷纹作地纹,整体纹饰细密华丽。壶内底铸铭文“矢”字,“矢”为做器者的族名。...

    956 兽面纹 夔纹 雷纹 地纹
  • 环耳蹄足铜敦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环耳蹄足铜敦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环耳蹄足铜敦春秋 通高20.3厘米,口径22.6厘米 1966年河南省潢川县高稻场出土 敦整体呈扁球形。盖隆起,顶部有环形六挡捉手,沿部有窄折边,且铸有三个小边卡,器身敞口,窄折沿,微束颈,折肩,深腹下收,圜底,下有三条带兽面的矮小蹄足。盖上与腹上部各有4个四棱环形钮,钮上饰几何纹。 (文字内容源自于《群雄逐鹿——两周中原列国文物瑰宝》,河南博物院等编,郑州...

    704 青铜器 环耳蹄足铜敦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