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五彩瓷暖砚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五彩瓷暖砚 |
时代 | |
门类 | 文房用品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95147)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五彩瓷暖砚❖图片
五彩长方形瓷暖砚
五彩长方形瓷暖砚砚面
五彩长方形瓷暖砚砚底
五彩瓷暖砚❖简介
五彩瓷暖砚,清康熙,长14厘米,宽9厘米,厚6厘米。
暖砚呈长方形,内腹中空,可放炭火炙热。砚面为方形砚堂,其上椭圆形砚池,并饰以海藻纹。砚表面施彩釉,侧面装饰花锦地五彩海兽纹图案,并以红、绿、黄、紫褐各色相间,其绿色最为亮丽。砚背面平滑,不施釉。
瓷砚,在宋以前较为流行,明清时期颇为少见,瓷砚可耐高温,多有暖砚形式。
相关知识科普
五彩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砚堂
砚的中心研墨处。为砚较为空白开阔的部位,又称墨堂、砚心。此处便于研墨,利于旋转,易于运动。砚的实用价值即视砚堂处石质的好坏而定。
砚池
砚面贮墨汁处,或称墨池,多为深凹小池。砚池多有富于装饰性者,以安排之巧、形状之奇或纹饰雕刻取胜。
锦地
锦原为丝织物的种类名,花纹精致古雅。漆器上所谓锦地,是指用漆填或描绘出华美的纹样作衬地,其上再饰各种图案。
海兽
纹饰中的“海兽”虽然姿态各异,但均为头部大而圆的动物形象。据考证,海兽其实就是古代的狮子,古人称“狻猊”。《尔雅·释兽》:“狻猊如彪猫,食虎豹。”郭璞注:“即狮子也,出西域。”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后,将狮子等珍贵动物相继引进中国内地,并广设兽圈,供贵族享乐。唐镜图案中的狮子形象由于画域狭小不能细腻地描绘,便采用了粗略的浮雕手法,突出狮子的特点,夸张头部,造型生动。 纹饰中的狮子形象,古籍中在其名前冠以“海”字,其意义并非说它们是海中所产之物,这里的“海”字表达我国古代的一种地域观念,因为这些动物不是本国所有,而是传自西域,故在名称前加“海”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