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珐琅彩石榴花图题诗句杯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珐琅彩石榴花图题诗句杯 |
时代 | |
门类 | 陶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51910)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珐琅彩石榴花图题诗句杯❖图片
黄地珐琅彩桃花纹杯
黄地珐琅彩桃花纹杯闲章及诗句
黄地珐琅彩桃花纹杯底部
珐琅彩石榴花图题诗句杯❖简介
珐琅彩石榴花图题诗句杯,清雍正,高4.5厘米,口径7.4厘米,足径2.8厘米。
杯撇口、深弧腹、圈足。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足端无釉。外壁珐琅彩石榴花图题诗句。桃树枝干婉转,枝条向左伸展,枝头桃花初开。树两侧各生出一枝栀子花,枝叶嫩绿,花朵洁白。画面清新舒朗。画面空白处以黑彩题写行书体“蜡珠攒作蒂”五言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温庭筠《海榴》诗。引首钤胭脂红彩篆体“佳丽”长方形朱文闲章,末尾钤胭脂红彩篆体“金成”、“旭映”两枚方形朱文闲章。外底署蓝料彩楷体“雍正御制”四字双行外围双方框款。
此杯胎体轻薄,装饰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图案色彩鲜艳,绘画笔触细腻。赭色的枝干、粉红的石榴花、洁白的栀子花、娇黄的花蕊、嫩绿的花叶等相互映衬,妖娆美丽。
雍正朝白瓷的胎体洁白轻薄,在其上用珐琅料直接描绘纹饰更能突出彩料的玻璃质感和鲜艳色调,因而雍正朝珐琅彩瓷大多在素白瓷上描绘纹饰,只有少数袭用康熙朝珐琅彩瓷流行的色地装饰,此杯即沿袭康熙朝色地珐琅彩瓷的装饰风格。
相关知识科普
珐琅彩
彩瓷品种之一。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是专供帝后玩赏的艺术品,宫廷控制极为严格。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 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赖从欧洲进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遂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还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那些形状看似普通的珐琅彩盘、碗、瓶等,已摆脱被用作餐具的功能,纯属能给人们视觉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珍品。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引首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
闲章
镌刻诗词成语的印章,一般钤盖在书页上。为区别于公章与名章,故称为闲章。
蓝料彩
珐琅彩料中的一种。康熙时期珐琅彩料都从国外进口,雍正六年(1728年)宫中自炼珐琅彩料成功,色彩达18种之多,单独以某一种色料绘画瓷器仅见红料彩与蓝料彩两种。画法始于雍正时期,盛行于乾隆时期,嘉庆、道光时期仍有少量生产。
雍正珐琅彩
创烧于康熙晚期的珐琅彩瓷,至雍正时发展到一个全新时期,它一改康熙珐琅彩多在色地上画图案装饰的风格,而在白色釉地上以工笔重彩画描绘花鸟、山水、竹石等,同时配以相应的题诗,使中国传统画中所讲究的诗、书、画、印画法在珐琅彩瓷上得到完美的体现。雍正时善以单一彩料绘画形成画面色调淡雅、柔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