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彭城窑白地黑花开光山水花卉纹瓶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彭城窑白地黑花开光山水花卉纹瓶 |
时代 | |
门类 | 陶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42020)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彭城窑白地黑花开光山水花卉纹瓶❖图片
彭城窑白地黑花开光山水花卉纹瓶
彭城窑白地黑花开光山水花卉纹瓶底部
彭城窑白地黑花开光山水花卉纹瓶❖简介
山水花卉纹瓶,明,高28.7厘米,口径3.8厘米,底径10.2厘米。
此瓶造型系的变体,小口,短颈,溜肩,腹部上丰下敛,平底内凹。通体白地黑花装饰,颈部饰变形,肩部饰花卉纹,腹部开光内绘山水图案,周围间以云纹,近足处饰变形莲瓣纹。底素胎无釉。
明代以后彭城窑的范围较宋、元时期有所收缩,只集中在河北彭城附近设窑烧造。所制及白地绘黑花瓷器,以盘、碗、壶、罐、瓶类居多,然而大都较明代以前的产品稍显粗糙,花纹也较简单,以画简单的为主,这类器皿多为供应华北一带民间使用。另有小部分产品做工较细。此器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精细产品之一。
相关知识科普
彭城窑
位于河省省邯郸市彭城镇。1999年7月14日至9月21日,河北省文物考古部门对彭城窑进行了科学发掘,在彭城盐店和大庙坡两处,开探方(沟)6个,面积约220平方米,出土瓷片约30万片,引起国内外陶瓷研究界的关注。其中许多元、明时代的陶瓷制品,为深入研究磁州窑及中国北方陶瓷史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实物资料。 彭城镇是我国古代磁州窑陶瓷中心产区之一,从1999年考古发掘所获得的标本看,元、明时期彭城窑产品十分丰富,造型有碗、盘、瓶、罐、坛、盆、炉、枕、瓷俑及陶瓷玩具等。装饰技法有白地黑花、白地赭花、灰地白彩、刻划花、绿釉、五彩、翠蓝釉及黑釉、天目釉等。其中作为元代磁州窑代表性的器物产品如龙凤坛、鱼藻纹瓶、四系盆、“内府”瓶、书法装饰盘及著名的“淦源王家造”瓷枕等均有大量出土。纹饰也极为丰富。吉祥纹样有龙、凤、芦雁、鹤、喜鹊、各种鱼类等。植物纹有牡丹、荷花、石榴、竹、松树等。还有许多山水纹饰、人物纹饰等。此次发现的文字书法装饰器物数量很多,如写有“江天暮雪”、“烟寺晚钟”、“一枝花”、“仁和馆”等。这些新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磁州窑的制瓷工艺、装饰技法、文化内涵及国内外贸易、文化交流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白地黑花
磁州窑系特有的品种之一。其工艺过程是在成型的坯胎上敷一层洁白的化妆土,然后用毛笔蘸一种含铁量较低的褐铁矿石料在白色的化妆土上绘画,再罩一层薄而透明的玻璃釉,入窑经高温烧成。纹饰题材多来自民间生活,黑白色彩形成强烈的对比,具有醇厚的乡土气息。
开光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梅瓶
瓶式之一种,因口径之小与梅之瘦骨相若而得名。瓶体修长,小口,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有的附盖。梅瓶为盛酒用具。自宋代开始流行。元代梅瓶除圆形外,尚有八方形。明清时梅瓶器型从瘦长秀丽演变为肥矮丰硕,并由日用瓷渐变为陈设瓷。以景德镇窑制品最佳。
蕉叶纹
装饰纹样的一种。一端尖锐,一端较宽,作蕉叶的形式。蕉是“芭蕉”的略称,蕉叶即芭蕉叶。
莲瓣纹
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
白瓷
青瓷和白瓷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如果含铁量下降到1%以下,就能烧成白瓷。成熟白瓷的出现大约在隋代,它比青瓷的出现晚约四百年。白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工艺的进步,它为元、明、清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花瓷
唐人对黑色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等色花斑的瓷器的称谓。唐代工匠为了改变黑釉瓷器的单调色彩,创造性地在黑色的铁质底釉上施加以铜、锰、钛、磷酸钙等为原料的釉料,经高温烧制,釉料相互融合、浸润,变化出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彩色斑纹,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产地主要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产品以腰鼓最为著名。 20世纪60年代,以陈万里、冯先铭为代表的古陶瓷研究者,先后在河南省的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发现唐代烧制花瓷的窑址。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多产于河南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和山西交城;一类为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出产于河南郏县黄道窑和内乡二处。这些窑址出土的标本为我们廓清了唐代花瓷的生产状况。
折枝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