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镶宝石九重春色图盆景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镶宝石九重春色图盆景 |
时代 | |
门类 | 生活器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26203)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镶宝石九重春色图盆景❖图片
镶宝石九重春色图盆景❖简介
镶宝石九重春色图盆景,清乾隆,造办处造,通高50.5厘米,盆高12.6厘米,盆径40.3-25.7厘米,足径24-11厘米。清宫旧藏。
掐丝珐琅长方形盆,盆壁以湖蓝色釉铺地,四面中央为铜镀金錾花沿开光,内嵌彩绘西洋人物景致的画珐琅片,开光外上下和四角掐丝花卉纹。盆中以玻璃铺地,上植花草树石。主景为桃树,铜镀金枝干,点翠叶,金蕊染牙花,桃实则以碧玺、芙蓉石、玉、黄料等多种玉石制成。树下周围衬有孔雀石、芙蓉石、染石山子以及用芙蓉石、玛瑙、松香瓣制作的小石榴树和什锦花草。
此件盆景工艺精湛,意态生动,设景主次分明,错落有致。镀金桃树干显现出一派富贵气象,点翠桃叶上的金色叶脉和宝蓝色光泽的翠羽至今鲜明亮丽,各类宝石制作的桃实玲珑可爱。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中有诗句:“午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此桃树盆景即寓诗中“九重春色”之意,表现春光明媚、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桃与寿石配景又含祝寿之意,这是清代南方盆景广泛采用的一种式样。此盆景为清乾隆年间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关知识科普
掐丝珐琅
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錾花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开光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画珐琅
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点翠
点翠工艺十分复杂,先以金属制成特定的架子,用金属线勾勒出图案纹样,然后在线条间的凹陷处粘贴翠鸟的羽毛。用点翠工艺装饰的器物色彩鲜艳,精美华丽。
染牙
将象牙雕刻成所需物件,再行染色加工,所成之器称为“染牙”。
碧玺
宝石名。据传源于波斯语“披及札基”的谐音,所以古时又称披耶西、碧霞玺、碧霞玭、碧霞希及碧洗等,即今日的“电气石”宝石。古籍记载碧玺产于缅甸,现我国新疆、内蒙古等地的伟晶岩中均产有各色碧玺,其中以新疆阿勒泰所产碧玺最为著名。
孔雀石
一种含铜的矿石,属碳酸盐类矿物,其成分为碱式碳酸铜,硬度3.5-4,比重4.0-4.5,呈玻璃或金刚光泽,微透明,极少数为半透明。因其翠绿色艳如绿孔雀尾羽,故名。孔雀石一般呈绿色,或深或浅,作为工艺品所用要求石呈纯正、鲜艳的孔雀绿色,且以质地均匀致密、细腻光洁、坚韧块大者为佳。孔雀石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出产,我国广东、湖北、江西等地有分布。
山子
山子是一种以山石为主体的立体景观,主要流行于明、清,以竹、木、牙、石、玉等材质制成,宋代的作品目前发现的很少。
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唐朝诗人,有“诗圣”之名。其诗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倾向 。《三吏》、《三别》、《秋兴》、《春望》等诗篇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