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玻璃胎画珐琅葫芦式鼻烟壶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玻璃胎画珐琅葫芦式鼻烟壶 |
时代 | |
门类 | 生活器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07622)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玻璃胎画珐琅葫芦式鼻烟壶❖图片
玻璃胎画珐琅葫芦式鼻烟壶
玻璃胎画珐琅葫芦式鼻烟壶底款
玻璃胎画珐琅葫芦式鼻烟壶❖简介
玻璃胎画珐琅 葫芦式鼻烟壶,通高6.4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
烟壶呈葫芦形,圆足,铜镀金錾花盖连象牙匙。白色玻璃胎上绘珐琅纹饰。通体彩绘枝繁叶茂的葫芦花纹,绿叶,白花,黄色葫芦,5只红色的蝙蝠飞舞其间,组成“葫芦万代”吉祥图案。壶底署蓝色“乾隆年制”楷书款。
该烟壶小巧秀美,图案寓意吉祥,是清宫造办处玻璃厂和珐琅厂合制的产品。
相关知识科普
画珐琅
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葫芦式
为笔头形状之一种。笔头尖部细长、腰部粗壮、状似葫芦的毛笔通常称为葫芦式。
錾花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吉祥图案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用以表示祝福和象征吉祥。明清以来,以寓意、谐音的方式体现吉祥的图案十分流行。如牡丹--富贵,桃实--祝寿,石榴--多子,蝙蝠--福,喜鹊--喜庆,鱼--富足有余等等。同时,还常用多种动、植物搭配组成吉祥图案纹饰,如: 梅花、竹子、喜鹊——“梅竹双喜” 牡丹、白头翁——“富贵白头” 蜜蜂、马、猴——“马上封侯” 牡丹、瓶——“富贵平安” 鹿、鹤——“鹤鹿同春” 灵芝、仙鹤衔佛手、竹——“灵仙祝寿” 石榴、佛手、桃实——“福寿三多” 卍带、鲇鱼、如意——“万年如意”、“年年有余” 荷花与盒——“和合二喜” 如意云纹、平水杂宝、海水江崖——“寿山福海”等等。
玻璃厂
清朝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的简称,成立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在圣祖玄烨、世宗胤禛、高宗弘历三代皇帝的提倡和扶持下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嘉庆(1796-1820年)之后仍然维持生产,每年都为皇家烧造大量的玻璃器,直到宣统三年(1911年)方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