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不应仅是风格的写意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小钢 点击 :

类似绘画,在中国古代,尽管有霍去病墓石雕那样著名的“写意”作品,雕塑也并非以“肖似”作为主要标准,但并非完全规避了“写实”,这可以从秦始皇兵马俑上得到例证。也正如绘画一样,“写实”在这一个文化体系里面,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因此,将“写意”等同于“继承传统”,并不见得和历史完全符合:一方面,在古代“写实”雕塑不乏其例,另一方面,“写意”很难讲就是中国古代雕塑仅有的重要特征。

在时下的语境中,在雕塑领域讨论“写意”问题,其实是在讨论“当代雕如何继承传统”,或者是在讨论如何在西方雕塑教育体系基础上创造“中国雕塑”的问题。这个问题在20世纪的雕塑发展历程中,并非是个核心问题,之所以在时下如此凸显,与国家文化政策指导下雕塑从业者的思考相关——在经济发展、国际地位需要提升的当下,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雕塑”,如何为国家文化实力的提升贡献力量?

在20世纪的雕塑发展历程中,为何“当代雕如何继承传统”,或者如何在西方雕塑教育体系基础上创造“中国雕塑”不是核心问题呢?

这主要是因为:西方雕塑实践的介入,西方“雕塑”概念的引入,中国传统雕塑的气脉被中断了。20世纪中国雕塑创作当然要面对“中国化”和“古今传承”两大问题,而20世纪雕塑领域好像对这两个问题考虑的并不多。这两个问题之所以被遮蔽,一方面,和现代雕塑的西方渊源相关,类似油画,现代雕塑传统源自西方(建国后主要来自苏联),因此从承继关系上讲,与西方写实雕塑水平愈接近,愈表明中国现代雕塑的水平高;从发展角度上讲,只有与西方写实雕塑及其以后的艺术史发展轨道“接轨”,中国现代雕塑才愈表明自身的艺术成就。而无论是“承继”还是“发展”,都是以西方雕塑体系为参照系的,因此“中国化”的问题好像显得无中生有。另一方面,20世纪,人们基本上都是从“现代雕塑”的角度去思考中国传统“雕塑”的。“美术”概念从西方通过日本纳入中国语言以后,马上给艺术创作规定了一套新的规则,“雕塑”概念的输入亦是如此。把“雕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这是20世纪上半叶才出现的事情。但从创作动机以及实际功用等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雕塑”未必和西方雕塑相同,和现代雕塑也并非同一型类。但套用西方的阐释体系来理解中国传统“雕塑”,已经成为20世纪有目共睹的事实。我们借西方“雕塑”概念来理解中国传统雕塑,关于中国传统雕塑的文本也是以西方“雕塑”概念为核心书写的,这样一来,中国传统雕塑好像和20世纪现代雕塑气脉相连,同属于“造型艺术”,因此也就忽略了中国传统雕塑的特殊性,而并未进行现代转型的传统雕塑貌似自然地和中国现代雕塑相对接,而“古今传承”问题就被忽略掉了。

被忽略的问题是不是就没有艺术家针对其进行探索了呢?如果梳理一下20世纪中国雕塑的发展历程,会发现,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的艺术家不在少数。西方雕塑进入中国后,民国时期便有一些有传统文化背景的雕塑家在雕塑创作中吸取传统艺术的相关元素,融入雕塑创作之中,其作品呈现出明显的传统艺术的痕迹。在这类雕塑家中,成就较为突出的有江小鹣、滑田友、滕白也、傅天仇等,从艺术成就上讲,尤以滑田友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建国后,从事这一问题探索的艺术家依然不在少数,比如雕塑家钱绍武、田世信、司徒杰、刘士铭、孙家钵等,中年雕塑家比如吴山专、陈云岗等。

在上述这些雕塑家中,我举滑田友的创作为例。只所以选择滑田友,是因为他在中西、古今这个20世纪雕塑史研究坐标上,实在是个不得多的的案例。同时也是因为他的艺术成就的突出,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艺术成就被没有得到更充分的认同,人们多闻其名,未晓其因。

据滑田友回忆“二十八年前,我在苏州甪直镇保圣寺做过一段时间工作。”[1]滑田友在这次修复工作中,对“气韵生动”有了体会。“做完了石头以后,我倒想,串连成一气这一点是不是与‘六法’中‘气韵生动’的道理有关呢?”[2]后来,滑田友在法国学习雕塑,开始做人体也总是“散”“乱”“软”,他想起了上述经历,把“气”贯穿到人体之中,把“气韵生动”“作为有‘气韵’就‘生动’来讲”,上述问题迎刃而解。1949年,解放军大军南下,滑田友创作了两块大型浮雕《一直向前》和《生产长一寸》(见插图1、2),被陈列在全国第一届文代会主席台两侧。细看这两件作品,可以发现其在风格上和滑田友在法国创作的作品《轰炸》、《母爱》、《少年中国》三件作品有诸多相似之处。滑田友曾在回忆录中,谈到对“六法”的独特理解。在实践中,他以“六法”为基础,在组织结构的处理上提出了“编筐子”、“串糖葫芦”的生动总结。其实,作为“雕塑家”的滑田友,他对“六法”的理解正确与否?这并非问题的关键所在。重要的是,他在“六法”的基础上,把中国艺术与西方雕塑实现了有机的融合,从而在20世纪雕塑创作中独树一帜,这是实际意义的所在。

从滑田友的《一直向前》和《生产长一寸》两件作品,可以看到,时下所关注的“风格”已经被滑田友内化到了内容之中,尽管作品是用西方雕塑方法塑造而成,但两块浮雕气韵贯穿,人物的动作、表情协调一致,一股柔韧感弥漫于作品各处。作品不到这样的水准,可能没有资格妄谈“中西融合”。

滑田友的作品提示我们:如果把“写意”仅仅视为是一种风格,而这个风格又没有更深层面上和现实发生联系,那么它就只是附属于“内容”的装饰。

相关文章

  • 卢禹舜:由新安画派引发的现实思考[图文]
    卢禹舜:由新安画派引发的现实思考[图文]

    卢禹舜书画作品□卢禹舜在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各种西方文化思潮的引入,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经历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消费主义”大潮的洗礼和解构,一切对意义、思想、美、传统、价值等的追求和终极追问都受到了质疑和消解,代之以无深度、平面化、碎片化、拼贴、娱乐化等追求当下快感的做法的风行...

    78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略论中国草书与西方抽象画[图文]
    略论中国草书与西方抽象画[图文]

    宋·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草(局部)中国草书与西方抽象画本属两个不同的审美范畴,前者是由方块汉字演化的艺术形态,后者是西方彩色绘画的蜕变。在艺术创新上,两者有相似和相通之处;在创作方法上,却又有本质的差异。首先,中国草书也属于抽象艺术,其主要的构成元素是毛笔书写的线条(包括点),西方抽象画的构成元素中也有线和点,而更显眼的通常是各种色块和几何图形。西方抽象画是相对于真实而形象地反映客...

    26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国画革命派创岭南画派:桃李满天下[图文]
    国画革命派创岭南画派:桃李满天下[图文]

    广州番禺高氏■策划:林波■文/图:侯鹏飞因为家贫,高剑父曾族兄依耕田放牛维生,后获族叔指导画竹。13岁,高剑父拜居廉为师,后走上改革传统中国画之路,创立岭南画派,并以春睡画院为营,培养了诸如黎雄才和关山月等的大批人才。毕其一生,浇灌了这一枝开在中国绘画史中光芒闪耀的花朵。在广州艺博院,一场书画作品展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以此纪念“岭南三杰”之一—&mdash...

    141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孙克:王奇寅新水墨画[图文]
    孙克:王奇寅新水墨画[图文]

    这些年来我国画坛一派繁荣兴旺,名家辈出,新人涌现。王奇寅正是在青年中涌现的富有才华、头脑清晰、具有使命感的画家。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成长中的青年,有更多的沉稳与成熟,这很可贵。王奇寅很善于动脑,他的画力图利用新技法造成的肌理特征,烘托一种氛围,渲染一种意境。正是这个意境,首先为观者所感受到、被吸引、被感染,接下来,是内行和有品味观众才会玩味这笔墨与技法的独特性。对花鸟画来说,意...

    200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画家孙宗慰:孤独的西行者[图文]
    画家孙宗慰:孤独的西行者[图文]

    孙宗慰油画《持烟斗的自画像》。1942~1943年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期间的油画代表作中国美术馆的“求其在我:孙宗慰百年绘画展”,展示了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曾有这样一个孤独探索的行路者——“在那样的时间点里,孙宗慰走了一条相对来说比较独立或者比较案例性的道路。”徐门弟子和敦煌之行展览中的近百幅作品,创作年代都在20世纪40年...

    94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王清州:超以象外的写意水墨[图文]
    王清州:超以象外的写意水墨[图文]

    王清州在北京798艺术区这个艺术蓬勃发展的聚落中,艺术家王清州的“椰石斋”就坐落于此。一走进王清州的工作室,我便被这雅斋之中所洋溢着的浓厚艺术气息所包围。初识王清州,他的热情亲切以及儒雅博学让我印象深刻,他时而沉静多思,时而又快人快语。在静心品读其工作室中所陈列的作品同时,与王清州的对话也由此展开,在这场愉悦的交谈中,我能深切感受到他对艺术的孜孜追求和卓然超群,王清州就...

    65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剪纸类别划分的设想[图文]
    剪纸类别划分的设想[图文]

    卢雪艺术剪纸馆在济南开馆,参观者欣赏剪纸作品。(新华社记者朱峥摄)每个作者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哲学观念、性格特征、审美观、思维方式甚至生活环境的不同,决定了艺术内在本质的不一样,剪纸作品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无疑会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围绕各种剪纸艺术形式、表现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孰优孰劣的争论由来已久,但是始终没有结果,谁也不能说服谁。根据国内剪纸界的现状...

    83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潘公凯:曾成钢对中国传统雕塑现代转型的贡献[图文]
    潘公凯:曾成钢对中国传统雕塑现代转型的贡献[图文]

    鉴湖三杰(雕塑)曾成钢曾成钢是我的老朋友了,他是从中国美术学院调到北京来的。我在杭州中国美院任院长时,他是雕塑系主任,我因此对他是很熟悉的。曾成钢的特点是人很率直,很坦荡,也很真诚,我很欣赏他的这种性格。曾成钢对艺术充满了热情,为推动雕塑事业发展孜孜不倦。他到北京后在中国雕塑学会工作,随后又担任学会负责人,工作非常努力,成效显著。他对于中国雕塑事业在当代的发展做了很多努力,很有贡献。在雕塑创...

    85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万米书画长卷收藏策划者田太华——实干型艺术梦想家[图文]
    万米书画长卷收藏策划者田太华——实干型艺术梦想家[图文]

    万米书画长卷集成者--著名策划收藏家田太华我曾在上海博物馆看到过苏轼的真迹,想到这些作品穿越千年的时空展现在眼前,不禁感叹艺术的永恒。我也曾在世博园中国馆参观过中国书画展,那些水墨山水意境空灵,书法或遒劲或飘逸,想想眼下虽然已是电子信息化的社会,多少古文明已化为历史的尘埃,但中国的书画艺术却一直延续至今,不禁感叹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的瑰宝不仅需要有人来传承,更需要有人将其发扬广大,推向世界。毫...

    196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浅谈现代木雕《神九问天[图文]
    浅谈现代木雕《神九问天[图文]

    黄丁财神九问天木雕木雕艺术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木雕艺术和石雕、砖雕艺术相比,尤以细腻、高雅、生动而见长。我从小就酷爱木雕艺术,在不少大师们的熏陶下,广览传统的山水、花卉、动物及历史人物为主题的木雕艺术品。其中也有以大型历史题材为蓝本的如《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等等。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木雕艺术需要与时俱进!我常想,要使自己能更创新一步,把古老的木雕艺术和现代典型题材相结合,...

    105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戴都都油画作品:魔幻的世象[图文]
    戴都都油画作品:魔幻的世象[图文]

    青铜时代·把酒论英雄-266cm×660cm-2008中国美协理事、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反映现实并不都意味着客观的再现。这正像现实社会在我们每个人内心产生的反应并不相同一样,对于曾经被现实撞击过并在心理永远落下伤痛的人而言,现实在他的内心也多半会被扭曲,心理的病灶一直会改变他观看事物的正常方式。这种被魔幻了的现实世界,虽非是...

    178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网络热议朱新建水墨画:淫荡邪气还是揭露人性[图文]
    网络热议朱新建水墨画:淫荡邪气还是揭露人性[图文]

    《美人图》朱新建作□南京师范大学实习生高伶俐金陵晚报记者肖林近日,随着著名画家朱新建的去世,各种悼念性文章陆续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发表。短时间内,一场关于朱新建的艺术地位和作品价值的话题讨论逐渐升级,甚至在微博上掀起一阵“口水仗”。其中,言辞不乏犀利者。批评者认为,不少画界人士对朱新建赞誉过度,并评价其画“审美品位近乎春宫画的淫荡和邪气”。而赞...

    111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柯律格:我在艺术史与汉学之间游移[图文]
    柯律格:我在艺术史与汉学之间游移[图文]

    封面用图:柯律格于2013年12月在杭州。葛熔金图“我的名片上写着:‘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但我内心里是不是真觉得自己是个艺术史家呢?我毕竟不是这个专业出身的。我觉得我的有些书更偏向艺术史,另一部分倾向于汉学,我好像在二者之间游移。我所受的训练就是重视文献研究,而不是图像研究。所以,我觉得我思想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斗争。”—&mdash...

    66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从宋文治藏陆俨少作品所引发的思考[图文]
    从宋文治藏陆俨少作品所引发的思考[图文]

    宋文治是新金陵画派重要的艺术家,还是一位大收藏家。宋文治先生曾经收藏了百件陆俨少先生的精品。这些作品不仅精彩,而且其中多件甚至未收入2008年出版的《陆俨少全集》。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在举办的宋文治藏陆俨少作品展中,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或许就是陆俨少与宋文治的关系以及宋文治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多的陆俨少的精品。陆俨少《双清图·梅竹》北京画院美术馆自2007年以来推出的“20世纪中国...

    152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元上都能否成遗址保护的典范[图文]
    元上都能否成遗址保护的典范[图文]

    内蒙古元上都遗址内的一处手工作坊遗址。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三十六届世界遗产大会(6月24日至7月6日)上,中国申报的元上都遗址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0项世界文化遗产。两天之后,7月1日,中国澄江化石地又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中国化石类自然遗产的空白。目前,中国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达到43项,居世界第三。元上都:世界都城史上绝无仅有...

    162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