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书画常识 | 书法培训授课讲稿:石鼓文(5)

时间 : 2024-04-28 投稿人 : 小熊 点击 :

我们分析了吴昌硕石鼓文创作的时代渊源,就不难看出以上所录对吴氏所书石鼓文各种评论的立场和方法。站在传统的“中正冲和”审美观这个立场上,自然会不能容忍吴昌硕的“略无含蓄,村气满纸”,自然会对吴氏“常露尖锋”、“行笔骜磔”不以为然,会认为吴昌硕“流毒匪浅”、“篆法扫地尽矣”。历史上,士夫文人对颜真卿的一些讽讥与这些对吴昌硕的评论又何其相似:“真卿之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脚田舍汉耳。”(李后主语)“大抵颜柳挑剔,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米芾语)书法发展中在某一个具体问题上,有时会出现一种奇妙的轮回,从对颜真卿的讽讥到对吴昌硕的不以为然便是一例。从邓石如到吴昌硕的篆书创作,所关注的中心是艺术形式的出新,而解脱士夫文人习惯审美定式的桎梏,突出书法艺术形式效果是近代艺术从技法到观念的前进,我们应以这个基本评价去对待吴昌硕的石鼓文艺术。当然,吴昌硕的石鼓文表现着较强的艺术个性,而从另一面去看,也会有积习伴生而存,如吴昌硕笔下苍厚古拙,相对来说有评其作有“黑气”,缺乏虚灵之趣;吴氏数十年攻石鼓文,可谓专精于一,但相对来说,沿着一条日趋娴熟的路子走下去,或为一种模式所缚;另外由于长期沿习惯写下去,在字的结构上也出现了有失六书的笔误。吴昌硕所书石鼓文创作的这些负面我们应该看到并引以为戒,但我们要站在肯定其艺术创造性这个立场上,而不是去否定他。

吴昌硕书石鼓文形成的风格在现代篆书创作中已形成流派性影响,但由于吴氏篆书形式特点较为明显,具有较强的模铸力,故初学者容易上手,但解脱其影响自立风格又不容易。现代学吴者如王个、来楚生等大家,其作品应该说都是炉火纯青的上乘之品,但从艺术创造角度讲,尚未能脱出吴门自成风格。其中另有两人值得注意,一是萧蜕庵及其传人邓散木、沙曼翁,在吴昌硕等家的基础上,稍向文雅方向靠近一些,既解脱了原石鼓文线条工艺化的束缚,取意于邓石如、吴昌硕用笔的自然,又保持了古雅的特点,但由于其形式特点不十分夺目,故在现代创作中影响还不算大。另一位值得注意的是陶博吾笔下的石鼓文,他进一步夸张吴昌硕结字侧和邓石如的方折用笔,字势更加错落天真,用笔质直方折,一笔笔写来,有行楷书用笔的味道,实是“绝去时俗,同符古初”(李兆洛评邓石如用笔之语),表现出的是古人自然写篆而不是“二李”的“描”篆。他所书的石鼓文意态稚拙童朴、气贯神行而形貌若丑陋,故适合于当代一些作者求异尚奇的心态,有许多追随效法者,但多有求形质而难得其神采的症结。王个、来楚生承袭吴昌硕而能形神兼得,是善学者的典型,萧蜕庵、陶博吾各取吴昌硕篆书特点之一翼发展成自家风格,是善变者的模范。

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上述这些写篆的大家,从邓石如到吴昌硕以及近代的诸家,大都同时又是创作成就突出的篆刻家、古文字学专家等。石鼓文的创作基础不但要建立在对石鼓文自身的研究临习中,而且要基于对各个时期篆书、书法篆刻艺术的各个方面的研究学习中,要以学识厚度和审美高度为基础支撑,从这个角度讲,石鼓文的创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对于石鼓文之“小鲜”,前人已烹出了许多名菜供我们品尝。我们按照前人所创造的既成样式去进行石鼓文书法创作,当然最省气力,但从艺术创造性这个意义上讲,那将是初级层次的。我们应在对石鼓文原型学习临摹的基础上,在前人的创作中寻找规律,从观念上、方法上得到有益的启示,能脱既成样式的模铸,去探求自己的风格之路。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