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玉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 镇平县玉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甘海燕
河南省镇平县是全国最大的玉雕生产基地,以玉石雕刻而名扬天下。迄今为止,共荣获12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荣誉称号,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成为中国玉产业区摘取桂冠最多的一座县城。甘海燕在文化部门任职,兼任镇平县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全程主笔参与各项荣誉的申报工作,见证和推动了镇平玉雕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业内知名的玉产业、玉文化研究专家。
考察缅甸翡翠市场
研究玉文化,路漫漫其修远兮
甘海燕曾入伍多年,后转业至镇平县电视台工作,军人的严谨作风和新闻工作者的敏锐视角,使得他在后来长期的玉文化研究中,有着独到的视野和思维。他站在产业和学术的角度,以文化人的情怀和目光、以国际视野寻找中国玉文化的坐标,深入挖掘玉文化的历史脉络、玉产业的本质特征、产业属性、产业政策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并联系实际积极开展对镇平玉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和玉文化产业的宣传推介工作。
与省市县有关领导进京进行镇平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答辩
甘海燕介绍,镇平玉雕加工始于夏商,兴于汉唐,精于明清,盛于当今,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玉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镇平被誉“中华玉都”,是中华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玉雕节,影响力越来越大。1995年,镇平县被国务院有关部委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2008年进入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如今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类最全、活力最强的玉雕加工生产集散地。镇平玉雕产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一届又一届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规划,也离不开全县人民与时俱进、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块块奖牌的获得,进一步擦亮了“玉雕之乡”的名片,让镇平玉雕走出国门,名扬四海。
甘海燕说,自2005年至今,镇平县玉雕产业屡获殊荣,成为全省文化产业项目的“获奖专业户”,从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到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特色园区、重点园区,再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共获得国家级荣誉4项、省级荣誉8项,成为一个个闪亮的金字招牌。
“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自2005年以来在文化产业方面摘得的第一块金字招牌,其间费尽周折。当时评审专家对玉雕是否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并不认可。为了说服专家,甘海燕回来后加班加点恶补玉文化知识,从典籍和出土文物中找“证据”,从文化历史中找源渊,从玉雕作品中挖内涵,力求从多个层面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他说,玉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玉器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工具功能,在夏商周时期演化成祭天祭地的礼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又被人格化,成为君子的象征。唐朝时,佛教传入中国,玉文化又与三教文化相融,到了现代随着不断的改革开放,又呈现出中西方文化融合之势。中国文化发展的每一个脉络,都可以在玉文化中找到印证。一系列的精彩论述和种种“证据”,最终得到评审专家的认同,摘得桂冠。
甘海燕说,参与这些文化项目的申报,对他来说,是一个深入研究国家政策、研究文化内涵、研究玉雕产业格局的大好机会,站在玉雕产业和文化产业纵横两个坐标中总结出镇平玉文化产业的特色。这些理论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建立,使他成为业内共认的玉文化研究专家,受到河南卫视、《河南日报》的专访,并经常受邀参加各级的玉文化大讲堂。
甘海燕接受河南卫视的采访
弘扬玉文化,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玉文化的研究者到玉文化的传播者,甘海燕一直感恩于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玉雕之乡”,感恩于政府给予的平台和机会,使得他能够近水楼台得先月,有机会对于镇平的玉雕产业、镇平的玉文化、中国的玉文化有了全面的认知和了解。
他以高度的责任感,践行着玉文化传播使者的使命,走到哪里就将玉文化传播到哪里。他说,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世界东方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从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再到多元的现代玉文化,中国玉文化有着8000余年的用玉史和2500多年的玉文化理论研究史。
在华夏玉文化大讲堂的演讲
玉最初多用于生产工具和礼器。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由打制石器转变为磨制石器,后来先民们由本能的审美意识将这些石头做成装饰品来美化自己,进而又成为了朝贡的宝物。因此,玉首先由民间进入宫廷,为王者所用,成为王权的化身。
东周时期,形成了以“玉德”为理念的理论基础,将玉质、玉音和玉色等自然属性予以人格化。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儒家内方外圆的理念、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需要一个物化的标准来寄寓。玉的坚硬和温润成为君子形象的象征,并形成了玉有九德、十一德等说法,佩玉的范围从王玉进一步扩大到君玉阶段。
产业司副司长李小磊考察镇平玉文化产业
唐宋之后,进入了民玉阶段,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戴玉。到了现代,多元文化、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玉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繁荣。因而,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玉文化从来没有中断,并在每个时期不断的丰富完善,在传承和创新中发扬光大,生命力旺盛。
1975年,在镇平安国城遗址出土的两枚“圭形”玉铲,把镇平人制玉、用玉的历史追溯到4000年前。甘海燕说,除了天时地利,镇平玉雕产业的发展壮大,也与镇平人民长期积淀的玉人精神不可分割:“无中生有”的创新精神、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诚信经营的儒商精神、多元包容的开放精神、事实求是的决策精神,这五种精神已成为玉乡之魂。镇平不产玉,却成为中国最大的玉雕加工生产基地,全中国只要做玉的地方就有镇平人,更有“十个玉器匠,八个镇平人”之说。在摸爬滚打中,镇平人靠着传帮带,抱团发展,诚信经营,创新务实,以开放包容的大胸怀、大智慧打造出了“镇平玉雕、雕刻天下”的产业新格局。
甘海燕说,如果离开了文化,镇平玉雕产业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研究玉文化要能够钻进去、跳出来,不断的提炼总结,并结合地域特色、产业发展等特点,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找准镇平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当中的座标,从而因势利导助推产业发展。
镇平“天下玉源”玉原料交易市场盛况
传承玉文化,此生不枉玉乡人
甘海燕这些实实在在的“干货”,都是自己苦下功夫结出的硕果。他的每一项申报文本,每一张写实照片都成为见证镇平玉雕产业发展历程的“活字典”。业内人士开玩笑说,想要了解镇平玉雕产业各个时期的发展轨迹,都可以从甘海燕的头脑和电脑中找到答案。
他的家就是一个小型图书馆,关于玉文化方面的藏书多达上千册,拍摄的照片多达数万张,存满了两个2T的硬盘。他的脚步走遍了镇平所有的玉雕市场,走访了大大小小的玉雕企业、玉雕精品店、工作室和玉雕大师。他说,从事文化工作,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深入民间,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
深入市场拍摄玉雕作品
镇平县第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仵海州的命名,就是甘海燕“有心”的结果。他在走访时发现,仵海洲祖上为玉雕世家,流传下来的透雕和镂雕工艺堪称一绝。透雕和镂雕对于石料的要求、雕刻的刀法、雕刻师的技艺有很高的要求。时下的年轻人更愿意去学习市场上流行的机雕,这门传统而古老的工艺面临失传的危机。经过甘海燕的推荐和各种文本工作的搜集和整理,顺利通过各级评审,仵海洲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此后,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大师”。
此外,亚洲工艺美术大师、南阳玉雕书画技艺传承人、“铁笔王”王玉敬等人的荣誉称号,除了艺术家本人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也离不开甘海燕的慧眼识英才和积极推介。他对于当地有潜力的企业和人才也极力举荐,希望他们能取得更多的荣誉,收获更多的发展成果。
采访原国家主席华国锋时留影
甘海燕说,做为一名玉文化工作者和研究者,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不忘初心,矢志前行,努力做好文化方面的服务工作,把镇平玉产业和有能力、有实力的玉雕大师、青年才俊、企业家大力推出去。镇平不仅需要悬挂的金字招牌,还需要更多流动的“金字招牌”,只有汇聚了更多的人才,镇平的玉雕产业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经济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瓶颈,而文化的力量具有恒久的魅力,促进产业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没有文化就没有中国玉产业。这是甘海燕多年来从事文化工作的心得,他一直不遗余力地宣传镇平、宣传镇平玉文化。在他心目中,这是一名文化工作者应尽的职责,也是他作为镇平玉乡人的最大骄傲。
和原南阳书委书记穆为民合影
甘海燕简介
甘海燕,文化工作者。南阳市玉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镇平县玉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镇平县宝玉石协会副会长。十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华玉文化,广泛传播南阳镇平玉产业,先后主笔成功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镇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平玉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平玉雕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仵海洲;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石佛寺珠宝玉雕有限公司;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镇平玉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镇平石佛寺玉文化产业园区;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镇——石佛寺镇;河南省特色文化专业村——石佛寺镇老毕庄村、榆树庄村;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镇平神鹰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镇平玉神工艺品有限公司、镇平醒石工艺品有限公司等十多个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为弘扬中华玉文化,宣传南阳镇平特色玉产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