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展览“鱼龙混杂” 怪策展人缺位吗

时间 : 04-13 投稿人 : 果粒 点击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日前公布“青策计划2018”两组获选方案,让“策展人”这一群体再度引起公众注意。2017年,本市美术馆共举办展览723场,吸引617万人次参观,上海的艺术展览市场繁荣可见一斑;但另一方面,优质展览的缺乏也让业内人士感到困扰。如今,几乎每个展览都会配一名策展人,但策展人是否真的满足市场需求并发挥作用仍令人存疑。面对展览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是否该怪策展人缺位?

做策展人需要专业门槛吗?

策展人是艺术展示机构和艺术家之间的中介,也是大众和艺术展示机构之间的桥梁。策展人、批评家姜俊认为,策展人的任务就是发现问题、创造议题,并通过展览打开公众。“策展人帮助大众看懂作品,他像一个导演,而艺术家则像演员。”但也有评论家指出,中国很少有纯粹意义上的策展人。“现在的一些策展人难以抵制诱惑,他们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商业运作中,各立山头,缺乏独立性、公正性,甚至互相打压,给艺术市场带来极大的混乱。也造成一些青年艺术家盲目跟风,对学术发展极为不利。”

孙啟栋是一名机构策展人,像他一样的机构策展人在上海并不多,“许多人并不以策展人这个身份养活自己,比如很多大学老师、媒体人或者评论家,也在以策展人身份开展工作。”他坦言,在许多展览里,策展人只是“挂名”或者玩票,并不处理空间和作品的关系。“展览是一种文化产品,就像电影必须有制片、导演、编剧等,展览也必须有艺术家和策展人,策展人成了一种标配。有些策展人只是提供一篇文章或者自己的名字,变成一种品牌加持。”

做策展人需要专业门槛吗?如今,很多艺术院校都设有策展专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科班出身”才可以策展。从“青策计划2018”方案征集的投稿者可见,策展人多元化的知识背景日渐明显,相较往年,建筑、设计、新媒体、戏剧专业背景的投稿者比例明显攀升,他们大多具备一定的策展实践经历、发散想象力,以及文本写作能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认为,策展这个行当已经不再是纯学术圈内的事情,但艺术背景是必须的。孙啟栋说,“策展不是手段,而是一种想法的传达。比如要做一个电子音乐的大展,职业策展人不一定比一个真正的电子音乐发烧友做得好。但这不等于说策展没有门槛,而是看需要处理什么问题。每个策展人都有局限性。”

“就像波伊斯说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人人都可以成为策展人。大家都可以去尝试策展,但就和今天人人都可以当主播一样,不会冲击到职业策展人的生存。”姜俊并不担心如今“策展人”太多会给市场带来乱象。

保持美术馆的专业性权威性

“很多时候是画廊、美术馆希望策展人帮忙做艺术运作与推广,但真正的策展人应该有职业操守,有自己的学术主张和学术判断。”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看来,如今行业里许多人尽管号称策展人,但实际只是一名组织者或者中介。她认为,防止艺术市场乱象发生,策展人的学术素养和职业伦理更为重要。

新近出台的《上海市美术馆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美术馆职能包括收藏、研究、展览、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等,这也意味着许多号称是“美术馆”的机构实际未必够格。近一二十年上海美术馆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期,但大量新造美术馆的藏品、专业人才却难以跟上。市文广影视局调研发现,艺术理论、艺术管理出身专业人员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本市美术馆发展的重要问题。部分民营美术馆甚至没有一位艺术专业人员,成为挂着美术馆牌子的展厅,承接各种展览活动。“优质资源少,专业人才少,一些非专业的人才有市场,良好的艺术生态依附于美术馆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在艺术生态面前,策展能影响的层面有限。”孙啟栋也认为,好的展览首先取决于美术馆的运营思路,然后才是策展人是否出色。“美术馆要建设艺术生态,而不是消费现在的艺术生态。”

姜俊同样把问题的关键点放在美术馆层面。他指出,如今上海、北京的各大私人和公立美术馆都争相播放“西方大片”,以给客流和票房带来双重保障,而只要是中国艺术家的展览,往往门庭清静。美术馆没有自己的策划团队,让展览呈现出同质化、投机、无目的性趋势,而西方的美术馆大多有研究部门,它们如同企业的研发部,为美术馆开发独特的展览项目,并在和其他场馆的交流中输出。“美术馆应该长期研发有水平的展览,成为内容制造的平台。观众不是冲着大牌展览,而是冲着美术馆来。当你研发的展览别人希望引进时,才是成功的。”

傅军认为,尽管目前美术馆行业里收藏研究、公共教育、修复、行政管理等人才都很缺乏,但随着行业培训的增加、学院教育的加强,以及海外新生力量的加入,会逐渐改变这一生态。“开设美术馆是好事情,上海在全国而言,已经跑在很前面了,同时目前所遇到的问题也是一个样本。上海率先推出的美术馆管理办法有利于保持美术馆的专业性、权威性,我们应该在办法指导下,加强行业自律交流,借助政府力量和行业自身建设共同改善文化生态。”

相关文章

  • 这些艺术家创作的花卉题材艺术品有何特别之处?[图文]
    这些艺术家创作的花卉题材艺术品有何特别之处?[图文]

    花长期以来在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它们的美丽和象征意义影响了时尚、设计和文学。几个世纪以来,艺术家们一直从植物中寻找灵感。花在视觉、嗅觉和触觉上所具有的特殊品质,以及它们与爱情、女性和自然界的联系,也为无数现代和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提供了灵感。无论是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富有表现力的向日葵、乔治亚·奥基夫(Georgia O’Keeffe)盛放的花卉,还是村上隆俏皮、拟...

    1813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白金尧花鸟画展作品欣赏[图文]
    白金尧花鸟画展作品欣赏[图文]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出至12月3日,展览期间免费向公众开放。白金尧,1966年生,供职于郑州市文联。河南省文联委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虚静空明• 冥合万化——简评白金尧的花鸟画文/周积寅白金尧先生来自北方,画风明显受到京津画家的影响,走的是一条传统正脉的大道。用笔轻灵虚淡中透着浑然不觉的厚重,笔锋八面而墨渍氤氲,显示出画家良好...

    380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画栋珠帘烟水中 落霞孤鹜渺无踪[图文]
    画栋珠帘烟水中 落霞孤鹜渺无踪[图文]

    明代画家唐寅的人物和山水画传世甚多,本期让我们品赏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其山水作品《落霞孤鹜图》(见图)。此画是立轴水墨画,描绘的是耸峙的高岭中,几株疏垂的杨柳掩映着精巧典雅的水榭楼阁,而阁中一人正独坐怅望着远处的晚霞与归鸟,旁有童子侍立。明代唐寅《落霞孤鹜图》,上海博物馆藏阁楼之下是茫茫大江,整个画面烟水微茫,景物辽阔。而远处山峦叠嶂,山顶处山峰陡立,在山石间还有盘根错节的古藤老木,山顶和山坳处也有...

    883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感受“大航海时代”的浙江精神[图文]
    感受“大航海时代”的浙江精神[图文]

    王阳明草书七言诗手卷(局部),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文教基金会藏陈洪绶《荷花双蝶图》立轴,中国美术学院藏浙江是古代“海洋民族”百越族的发祥地,历来坐拥优渥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并将其辐射于周边的同时,又不断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心相·万象——大航海时代的浙江精神”特展近期在浙江美术馆举办。本此展览是浙江美术馆开馆10周年的首个纪念展,展出了海峡两岸所藏超过120组/件明...

    96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刘玉来:学会欣赏山水画[图文]
    刘玉来:学会欣赏山水画[图文]

    刘玉来作品中国画分为三大科,人物、花鸟、山水。在这三大科中,山水画属于大科,这是因为在山水画中也涵括了人物、花鸟画的基本内容,只是不作为重点表现对象。中国山水画表现的是大自然景观,这与西洋画的风景画相同。西洋画的风景画分两种,一种是对景写生的, 一种是在写生基础上加上想象形成的。但不管这两种作品是怎样产生的,其审美导向都是对真实美的展现。当然,也涵括了笔法、色彩、构图等美的展现。就是说它主要...

    115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喜欢张大千齐白石的 一般不喜欢黄宾虹[图文]
    喜欢张大千齐白石的 一般不喜欢黄宾虹[图文]

    青年时期的黄宾虹黄宾虹曾是一介武夫黄宾虹年轻的时候,可不是个文弱书生,一个只知道拿毛笔写字画画的人,他是一个以豪杰自命的人。他从小喜欢练武,为了反清复明,结交了很多进步人士,包括谭嗣同。黄宾虹声援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一度逃亡被人举报。风波过去以后,回到家乡,和一些家乡的进步文化人士组织“黄社”。“黄社”是反封建、反帝制的一个进步社会组织,表面上是一个诗社,实际上是一个革命组织,...

    163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高更名作:我们从哪里来[图文]
    高更名作:我们从哪里来[图文]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这是一幅充满哲理性的大型油画,这是高更投入最大热情完成的作品。在做这幅画之前,高更一度贫病交加、精神困苦、绝望到想自杀,这幅画是他度过了那次危机之后,带着强烈的情绪而创作出的作品,画面源自他梦中的幻想和塔希提的生活感受。高更说:“希望能在临死之前完成一幅巨作。在整整一个月内,我几乎不分昼夜地以我前所未...

    418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第八届“鸿儒杯”海峡两岸书画大赛金奖虞展作品赏析[图文]
    第八届“鸿儒杯”海峡两岸书画大赛金奖虞展作品赏析[图文]

    虞展,男,汉族,本科。1964年1月出生,江苏省建湖县人。现为CCTV华夏之声栏目客座教授,中国诗书画家网名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高级讲师,江西毛体书法协会会员,中国国际风水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人选艺术专业人才数据库。发表文学、摄影、书画作品300多篇。书法师从著名书法家任政先生,规范严谨,形神兼备,雅俗共赏,作品被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等知名人士收藏。虞展著作有书法教材《...

    1422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沈嘉禄:一柄小刀 无限江山[图文]
    沈嘉禄:一柄小刀 无限江山[图文]

    刻铜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也是中华文明园圃中的奇葩。中国书画艺术中的精品力作,之所以具有深刻而持久的感染力,因为它是艺术家的人格外化、性情流露,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时代风气的注释、民族精神的承载,有些还隐约留下了历史的擦痕。抒发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一经流传便融入主流话语,但信手拈来的珠玑小品,往往更能彰显作者的天性真情。也因此,当我们站在艺术家的小件佳作前,总会感到扑面而来的温热气息,仿佛汗泽与呼...

    41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限时观看的《五瑞图》 我们看到了什么?[图文]
    限时观看的《五瑞图》 我们看到了什么?[图文]

    时值国际博物馆日,刘海粟美术馆以“晒宝节”的名义晒出了一件罕见的500岁古画——文徵明《五瑞图》,就在馆内一楼大厅,仅晒三天,从5月17日至19日。由此晒出的,更是针对艺术作品的多维导赏新思路。这样的尝试,或为美术馆向公众的敞开,探索出一条值得借鉴的路径。文徵明《五瑞图》代表着中国人对国泰民安、幸福祥瑞的祈求和希望。图为《五瑞图》局部。 (展方供图)文徵明《五瑞图》曾为刘海粟收藏,后捐献给国家,...

    673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艺术家向京:我从来不追求幸福快乐[图文]
    艺术家向京:我从来不追求幸福快乐[图文]

    展前焦虑,展后抑郁,这就是我的基本常态。我从来不追求幸福快乐。向京:1968年生于北京,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99-2007年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工作室教师,后搬回北京回顾展“唯不安者得安宁”开幕当天,向京以一身墨绿色长裙,蓬松短发的形象出现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现场,手握话筒时修长的手指引人注目,言行温和低调。“我的作品都是从我身上分泌出来的”,向京说,“作品可能反而比我本...

    74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王献唐藏品毛公鼎全形拓等将首次面世[图文]
    王献唐藏品毛公鼎全形拓等将首次面世[图文]

    王献唐(1896-1960)青岛浮山之侧,相隔十余米有两座文化名人的墓碑比邻而居:一位是康有为,另一位是王献唐。康有为的名字世人皆知,而王献唐的名字对当下多数人而言或许不无陌生,但在文物界与文史界,他却影响深远,被称为“齐鲁文脉的守望者”。今年是王献唐先生诞辰122周年,王献唐先生后人为修建王献唐博物馆,首次将王献唐珍藏留下的两件于右任书法以及陈介祺旧藏的毛公鼎全形拓,交与上海老字号朵云轩在6...

    1475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新莽时期宴乐图[图文]
    新莽时期宴乐图[图文]

    新莽女主人宴乐图壁画宴乐图与西王母图同出于一座墓中,位于墓室的墙壁上。由男、女主人宴乐图、观乐舞图和庖厨图四幅壁画组成,每幅壁画高0.41米,宽0.45米。庖厨图和男主人宴乐图位于西壁。庖厨图,中间是一位厨师,他坐在案前,手持长刀在切着食物,他的上部悬挂着禽鸟、老鳖和羊腿,右边有一人正在从地上的盆中舀取食物,两人的身旁各有一摞待用的耳杯和几个已盛好食物等待端上宴席的托盘,画面的下部是两名手托...

    1909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科技推进考古研究进入崭新时期[图文]
    科技推进考古研究进入崭新时期[图文]

    水面和水下探测现场  科技不仅可以帮助人类认识现在、探寻未来,还能帮助人类了解自己的过去。通过新手段和新方法,科技不断助力考古,推动中国考古学研究步入一个崭新的时期。从6月起,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这不仅是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首次公开全面展示,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全国考古发现系列展的首个展览。科技的应用成为展览...

    28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解读杨佴旻:爱琢磨的诗人画家[图文]
    解读杨佴旻:爱琢磨的诗人画家[图文]

    杨佴旻琢磨艺术创作的达成自然 需要直觉和灵感的驱动,但未经深思的创作恐难以成就卓越乃至伟大。因此对杨佴旻艺术成就的研究和对其创作态势的关注,不能仅限于对其作品作赏读观感式的解 析,我首先更有兴趣于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它的缘起和走向。当问及个人创作阶段的演变,杨佴旻曾谈到,在他80年代末大学时代潜心版画创作时期,他一直未 停止对水墨画的琢磨。与中国很多画家成长经历相似,杨佴旻由传统国画而叩开艺术...

    121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