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吴昌硕--芍药图美析:吴昌硕,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芍药具有艳丽富贵、姹紫嫣红的品格,在花卉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这幅芍药画在吴昌硕晚年的作品,画的烂漫开放,他用鲜艳的胭脂红来设色、花瓣含有充分的水分,故能显出动人的光彩,再加茂密的枝叶陪衬,很有生气。吴昌硕的作品不象工笔那样把结构画的很准,我们看芍药的花型就可以得知,吴昌硕先生不计较小节,注重中国画里面的气息、韵味、内力、气质、人文等内涵。这就是我们审美的重点了。
晚清民国--吴昌硕--青菜图美析:吴昌硕喜欢画蔬果,他曾说:“葱蒜鱼肉损肝肺,咬之不厌唯菜根。”他的这幅作品中白菜菜叶部分以淡墨晕染出轮廓,然后以浓墨画出菜叶的脉络。菜帮部分以墨勾画出轮廓,中间部分留白,以突出质感。颜色的变化以墨色的浓淡来体现,画面整体清新而生动。款题花猪肉瘦每登盘,自叹酸寒不耐餐,可惜芜园残雪里,一畦肥菜野风干。
中国画虽然有很多美,唯独没有完美。
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虽然我们追求美,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样完美的东西。任何事物,有缺憾才真实,不完美才自然。这就是辩证法。中国画也一样,历史上中外名家也一样。比如近代海派大家吴昌硕的画少点形的准确,他自己曾说:我是画气不画形。近代京津派大家齐白石的画少点文人画的内涵。傅雷先生曾说:白石老人尚嫌读书太少,接触传统不够,全靠天赋的色彩感与对事物的新鲜感,线条的变化并不多。所以我们常说画如其人,人如其画,人无完人,画无完画。当然他们的成就和优点已经远远掩盖了小小的缺憾。大家都即便如此,一般的更不用说。作为中国画美学的鉴赏者我们要容忍有不足的画家及中国画,画家不是神仙圣人。
中国画作品也是一样,很多作品会在一个或多个方面特别美,艺术成就上有高度,或者在构图上,或者在赋彩上,或者在墨韵上,或者在题材上,或者在意境上等等。不可能几乎或全部包含中国画之美。比如有些画作营造的意境上非常美,但是线条质量会差一点。有些作品色彩造型上非常和谐工致,但是气韵上会差一点。有些作品描摹自然的东西多一点,所以生机灵动的东西会更多,但是人文思想会少一些。比如有的画家精于反复打草稿,然后才打磨出来,具有设计和精致感,这样的作品在自然天成的趣味上会差一点。有的反之动笔就画,在成功率上会差一点,但是有意外之喜。有些作品人文精神思想的表达更多,比如倪瓒,八大山人等,画面上的笔墨和物象很少。这些在历代名家里面都是存在的。具体到一张作品里面一条线、一点色,难免也有缺憾,也是正常的,不可能十全十美。其实有时候缺憾也是美,象断臂维纳斯。看画得看其特长和优点,在审美的时候也不需面面俱到,大局大格局大气象上乘了就是好作品。审美者要容忍小的缺点的存在,也许,这也是一张画的组成部分。一件作品不能太完美。没有毛病,就没有个性。完美往往接近通俗。画家不须去追求完美,观众无须去追求完美。美学不等于完美。
晚清民国--吴昌硕--丹霞图美析:吴昌硕的这张大写意桃花图,重气尚势、浑厚豪放、古朴自然、饱满气足、清新醒目。他以书法入画,以金石味道入画。崇尚文人气息,不似而似,不被造型准不准而拘束,大气磅礴,高古凝重,拓宽了我们审美的新视野,尽显中国画原本的味道,又道出了春天蓬蓬向上温润烂漫的气息。
岁月若白驹过隙忽然之间,中国画美育专栏到此就结束了,从年初元旦伊始到年末将至,这一年刊登了整整共49期之多。但是中国画几千年历史悠久,美学沉淀非常丰厚,靠这一年也远远不能详尽表达的。所幸《中国画美育》一书已经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里面收集的内容比较齐全。这一年期间收到了很多读者热心的鼓励、真诚的支持、用心的指教、中肯的批评,为此表示由衷的谢意。
在这一年里,也有很多媒体随着江南游报连续转发转载,如浙江美术网、香港卫视网、人民美术网、浙中走读等等。以及天津、云南、上海、山东、湖北、青海、四川等一些媒体。美学素养的高低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一并特别感谢他们给予的支持和贡献。同时希望各位读者能将中国画美学广泛传播出去,让更多群众接受熏陶并滋养社会,中国画美学可以触类旁通,在城市建设、美丽乡村、生活美学可以广泛借鉴应用,希望这些成果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借此机会向广大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 张国樟 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