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方增先—少女写生美析:方增先,浙江浦江西塘下人(今属兰溪),现代著名画家 ,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曾任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院长。因为是写生作品,整幅画只有一个人物,但是在人物身上的中国画技法的对比变化确非常丰富。女孩的上衣是用大块墨色来表达,水墨淋漓,既反衬了少女脸庞的洁白,有体现了上衣的质感。下裙用富有节奏曲线的线条来表达,与上衣强烈的对比,也体现了裙子的体态。整个少女显得婀娜有气质。
对比产生美。
中国画美学的对比的形式很多,有虚实的对比、黑白的对比、用色的对比、枯湿的对比、收放的对比等等。一部电影或者小说,如果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艺术魅力,就不会引人入胜。一张画里面如果没有对比就会平淡无奇。所以中国画家会先制造矛盾,然后解决矛盾,在作品中往往会有矛盾对比变化,使画面刚柔并济、虚实相生、浓淡适宜。美就是在对比统一中产生的。
中国画里面富含对比美,有对比才会丰富。就像烧一桌菜,主人会把荤菜和蔬菜搭配好,再配上点心和主食,内容就很丰富,客人味觉可以得到享受和满足,吃起来就舒服。如果全是油腻的菜是吃不消的。
比如繁简的对比,如果水纹画的很认真仔细,那么水岸的山或景致可以简洁一些;如果全部是繁杂的画面,就不美了,让人看了会很累。比如大墨大色块和线条的对比,如方增先的少女写生,上衣是用大块墨色来表达,下裙用富有节奏曲线的线条来表达,与上衣强烈的对比。还有形状上的对比,混沌和精细的对比等等。傅抱石先生曾说:我画山水,是充分利用两种不同的笔墨对比极力使画面“动”起来,云峰树石,若想纵恣苍莽,那么人物屋宇,就必定精细整饰,根据中国画的传统论,我是往往喜欢山水用元以下的技法,而人物宫观道具,则在南宋以上。所以他的山水是学清代石涛的,而人物则是学五代的。
在同一张画里放与收是对比统一。比如画一张花卉,花朵收一点细一点,认真一点。叶子的地方尽可以放一点,大胆一点。不要按照逻辑来,全盘一致无变化。少和多、多和少也是对比,对自然的形态越概括约好,越抽象越高级。这就是从多到少,繁物缩简。但是简而化繁,里面的线条的内涵和变化要丰富,精神的表达要丰富,让人感觉看起来,有比较多的东西在里面,这就是多。所谓笔墨的互相生发,都是在画面已定主题的前提下按照严格的物体结构,以及用笔用墨所组成矛盾统一的审美要求而来。八大山人的画的内容非常少,有时候仅仅一个鱼,一只鸟。但是笔墨的变化和内涵非常丰富,思想境界非常高远深邃。
枯湿笔墨的对比也是通常的。湿笔取韵,枯笔取气。湿笔因水而有生命和韵味。而枯笔那种遒劲的骨感,飞白的气势就会体现出来。然而太湿了则不见笔,太枯了则不见墨色。太湿了成了墨猪,线条臃肿无骨,太枯了难以发现痕迹。在中国画里往往枯湿笔墨并存。中国画是对比美学,归根到底要统一中有变化,有变化,里面的东西就会很丰富,我们在生活美学中也会注意到很多对比美。
现代—方增先—达摩图美析:这幅达摩图的对比重点在于黑白之间。画作的表现主题是端坐的达摩,穿一件白色的衣服,甚至头发胡子都是白色的。如果后面又是虚空的,人物就不突出了。所以作者在人物后面加了浓墨的山石作为背景,点缀一些水墨的竹子和松树。主题就立竿见影地表现出来了。
现代—方增先—徐渭图美析:徐渭形象的脸庞画的很丰富,通过表情把他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内心世界表现的很传神。所以衣服就画的很简单了,寥寥数笔勾勒。不然凸显不出神情。但是边上葡萄又要画的丰富一点了,不然衣服画的太单调了。通过两个对比把徐渭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
作者/张国樟: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