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青年书法家林中阳从古城西安来到北京。他希望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在京城闯出一片新的天地,用自己对书法的执著抵达事业新的境界。
林中阳1957年生于甘肃民勤县,那是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两大瀚漠的交汇处。他少时家境贫寒,从小学、中学直到高中毕业回乡务农,他一直把摹写书报等印刷品上的汉字作为生活中的惟一乐趣。没有墨,便用红土和水,在砖块上写;磨秃了笔无钱再买,干脆就用手指在沙子上写。
刚刚恢复高考的1978年,林中阳考上了省内一所医学类专科学校。一次进学校图书馆,中阳偶然发现了一本书法大家柳公权的楷书字帖,他真是欣喜若狂。因为那是他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字帖。从此,每日临帖一百余字,成了他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毕业后中阳留校从事行政工作,但仍每日临帖习字不辍。渐渐,林老师写得一手好字的美名,在校园内外传开了。为了给周围多家院校师生讲授书法课,林中阳编写了两本近20万字的教学讲义。中阳自己说,在学校那段生活,有两个方面的收获让他终生收益,一是钻研医学典籍,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很深的理解和感悟,二是编写书法讲义,使他有机会对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进行精研、梳理和归类,得大师之气息,蓄养自身之锐。林中阳的书法大为精进,被调进武威市群艺馆,专门从事书法创作。
从此,林中阳潜心习练书法,楷、隶、篆、草,不曾有所偏废。书法大家名篇和经典之作,一路苦练下来,循序渐进,不敢心寸半分抄捷径之念,说他“笔破万页纸”,没有丝毫夸张。又遍读哲学、美学、文学等各类书籍,谨记“读万卷书”的古训,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同时,他利用假期,“行万里路”,遍访大西北的名山古刹,哨卡乡镇,或拓碑摹帖,或作诗题字。林中阳的字日渐超拔。秉赋中的灵动脱俗、古文化的熏染浸润与西北地域的狂放豪情,浑然天成,融于笔尖,便形成了他用笔逆入涩出、质感丰厚,用墨酣畅淋漓、润燥相间,结字聚散离合,挥洒自如这一独具魅力的个人艺术风格。
后来,林中阳辞去了地区群艺馆的“铁饭碗”,来到古都西安,出任陕西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他的书法作品也开始由大西北走向了北京,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行书长卷《七律·长征》、草书《沁园春·雪》等近20幅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珍藏悬挂,百余幅作品被美国、日本、新加坡和我国港台等藏家收藏,还有多件作品被国家领导人作为礼品送给了海外友人。
观中阳作品,小字婉约风流,如饮茶赏花,独具韵味;榜书沉稳畅达,如其人耿介拔俗;行草巨幅作品,则狂放不羁,高品位,大格局,气势不凡。
林中阳简介:
林中阳,1957年生于甘肃民勤,历任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理事长,《收藏界》杂志社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解放军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是中国著名书法家。与欧阳中石、沈鹏、李铎、王学仲、权希军等六人被中国文联出版社誉为中国书坛巨匠;与刘炳森、李铎、钟明善、江大权五人被誉为书坛五杰。
林中阳的书法源于传统,功力深厚,大气磅礴,震撼人心,秉塞北之雄厚,取江南之婉约,潇洒中见沉稳,畅达中具雄强,是中国西部书法的典型代表。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并获奖。代表作十米长卷等作品分别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行政学院、总参等党政军机关悬挂或收藏,成名作“龙”曾被中央领导以国礼赠送外国总统等高级领导人。曾应邀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安徽九华山、福建清源山、陕西白云山、略阳灵岩寺、北京地坛公园、上海黄浦大楼、咸阳国际机场、广州白云机场等题字并刻石。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林中阳书法选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单位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林中阳书法展》,并于2002年开始举行林中阳书法展全国巡展。2004年、2006和2007年应邀赴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举办书展,2009年应邀赴俄罗斯参加书展,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书作被海内外政要及收藏家收藏。
林中阳先生长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用自己的所学回报社会、回报人民。曾为中华慈善总会捐赠价值30万元的书法作品,分别为宁夏、西藏、甘肃、重庆、武汉、新疆、江苏、厦门、广州、安徽、湖南、四川、贵州等希望工程捐赠人民币10万元,并在当地建立了希望小学。为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华红十字会、中央电视台关注环保现场拍卖节目捐赠巨幅作品。展现了他美好的艺术追求与高尚的书德人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是人民群众心目中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综艺频道》、《国际频道》、《军事频道》、《美术星空》、《西部新闻》、《艺术品投资》以及日本NHK电视台均作过专题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文艺报》、《风云人物》、《中华热土》、《中外名牌》、《收藏界》、《东方书法》、香港《大公报》等新闻媒体也作过专题报道。